赵大夫话室

注册日期:2022-05-12
访问总量:267927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他是汉奸,还是天下第一“辛德勒”?


发表时间:+-

中国外交官何凤山,被誉为“中国辛德勒”, 从1937年5月到任,至1940年5月离职,何凤山给大约2000犹太人颁发了去往上海的签证。纳粹当局曾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将房子没收。何凤山向南京申请资金寻址重建领事馆,但遭拒绝。他见寻求资金无望,就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很小的房子,将领事馆搬到那里作为办公地点,并坚持发签证。

 

何凤山.JPG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2005年,联合国赞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维也纳市政府在原中国总领事馆的旧址(Johannesgasse 22, 1010 Wien)安放了纪念何凤山博士纪念牌。2008年美国海外遗产保护委员会和以色列文化协会还分别在中国上海、以色列特拉维夫和美国旧金山为何凤山博士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牌。

 

2018年3月15日,以中国前外交官何凤山命名的何凤山广场在米兰正式揭牌。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中国还有一位“辛德勒”,经过他的手,曾使1.2万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涂炭,然而他非但没得到何凤山那样的褒奖和殊荣,而且生前不但默默无名,还遭遇了25年的牢狱之灾。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一名汉奸,不折不扣的汉奸。

 

他叫王替夫,他又有怎样的不凡经历呢?

 

1.抗日学子

 

1911年,王替夫出生在吉林省永吉县黑山嘴屯子。他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外语天赋,在哈尔滨读小学时,已经能用英语与老巴夺烟厂的英国人会话;上初中以后又学了俄语,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他的外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由于数学成绩不佳,他转学到哈尔滨法政大学,学习日语和德语。

 

1932年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他大学毕业。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长春和吉林,正向哈尔滨挺进。马占山将军在齐齐哈尔举起了抗日的大旗,当时各种“反日同盟会”如火如荼。王替夫与法政大学的热血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为马占山的将士募捐。仅几天的时间就募集了上万件衣物、1万多块现大洋。大家选派王替夫等人为代表,乘火车送到齐齐哈尔抗日前线劳军,王替夫等还与马占山将军合了影。学生代表的这些行动,都被哈尔滨《国际协报》的记者摄入镜头,及时登载在报纸上。学生王替夫和将军马占山的合影,在报上登出后,一日之间,王替夫也成了和马占山一样的抗日英雄。可是,回来后的第二天,哈尔滨就沦陷了。那张报纸成了日本鬼子抓人的依据,王替夫不可避免地落入魔爪,被投入道里中央大街的监狱。

 

2.狱中变节沦为汉奸

 

刚开始,他下定决心,誓死捍卫中国人的尊严。日军一遍遍地拷问谁是组织者,王替夫就是不说。再问时,王替夫干脆用日语告诉他们:我们都是爱国学生,都是自发自愿的。日军十分惊讶,想不到一个这么年轻的中国人,日语讲得这么好。再一调查,才知道王替夫居然会说4种外语。日本人希望利用他优秀的语言才能为刚成立的伪满洲国办事,王替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日本人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日本人把犯人装在麻袋里,塞到冰窟窿里去冻死、淹死时,叫王替夫同去陪绑;二是把他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都找来了,要家人劝说,说不配合就杀头。这一软一硬,终于奏效,经过内心的痛苦煎熬,他终于屈服,落水成了汉奸。

 

3.犹太人的救世主 - 全球救人最多的“辛德勒”

 

王替夫0.JPG

王替夫1.JPG

王替夫2.JPG


出狱不久,伪满洲国驻哈尔滨特派员公署招两名外交雇员,王替夫报名。经过笔试、口试,他以优异的成绩从8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录取的两名考生之一。

 

王替夫先在伪满洲国驻苏联赤塔领事馆工作3年半,由书记员升任书记官,后来回到大连日本关东州附属地。1938年,法西斯德国承认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派吕宜文为驻德公使,于当年12月启程赴德国汉堡。由于王替夫会讲德文,又作为书记官带家属随行。

 

二战爆发前,德国起初实行的还不是灭犹政策,而是排犹政策,纳粹当时是想把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赶出国门。当时欧洲国家都排斥犹太人,只有美国勉强同意接纳。从德国到美国海路漫长,为了尽快赶走犹太人,德国同苏联商洽,让犹太人从苏联过境,进入满洲,再从上海奔赴美国。德国外长为此1939年5月召见了吕宜文,要求他为逃离德国的犹太人,办理“满洲国”入境签证。这一任务就落在了王替夫手上。

 

在王替夫签发了7000多签证后,二战全面爆发,这时德国已经开始建立集中营,对犹太人展开大屠杀。1939年9月德国暗示伪满洲国驻纳粹德国使领馆不要再给犹太人发签证了。王替夫深知留在德国的犹太人必凶多吉少,他说服了他的上司吕宜文后决定在未接到满洲国指示之前,继续秘密办理签证,尽量不让德国知道。1940年,“满洲国”命令王替夫停止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立即回国。但王替夫直到1940年5月回国的火车上,还继续签发过境签证。到回国前,王替夫已经签发了12000多份签证。

 

他是世界上拯救犹太人生命最多的人!

 

1944年10月,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伪满洲国驻德国公使撤回了新京。王替夫做伪满外交官已经整整12年了。回国不久,伪满皇帝溥仪召见所有撤回来的欧洲使节,其中包括王替夫。

第二年的5月11日,日本举行了“战争最高指导会议”,伪满洲国宣布进入全面临战状态。5月15日,王替夫突然被破格提拔为伪国务院总务厅参事官。

 

殊不知,正是这一次升迁,使他日后的战犯等级升高了好几级。

 

王替夫被押到苏联赤塔,判处25年徒刑。1956年被遣送回到哈尔滨,当了一名工人。以后在历次运动中他历经劫难,被下放农村改造22年,1980年落实政策好不容易才回到哈尔滨,但也没有正式工作。他对自己的经历讳莫如深,不愿为外人所知。

 

1981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医院赵麟阁教授给他的邻居看病,赵教授发现患者的病非常奇怪,听说只有俄罗斯有这方面的病症资料,只有研究透资料才能对症下药。资料好不容易搞到手了,可是又全是俄文,正在为难之际,恰巧王替夫来串门,便自告奋勇,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翻译出来了。

 

赵教授大吃一惊,对他刮目相看。自此,二人经常往来,相交日久,王替夫就吐露了身世。赵教授立即向省委统战部汇报了王替夫的情况。省委统战部听说哈尔滨有这样一位传奇老人后,马上约老人详谈。黑龙江省文史馆闻讯找到老人,请他做文史馆的馆员,每月发给100元的补助费。

 

1993年,王替夫曾为故乡吉林省永吉县西家子建校舍捐款200元,当地政府还特意发来感谢信。

 

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成功的消息传来,王替夫兴奋异常,喜极而逝。

 

2001年7月30日,时任以色列驻中国大使沙雷夫先生来哈尔滨,打算探望这位犹太民族的恩人。很遗憾,只相差半个多月,便只得阴阳两重天。

 

汉奸和好人,本来是一对矛盾的词,然而现实中,它们却真地可以“合二为一”,这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

 


浏览(199)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