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5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赖恩典访谈节目播出之后两天,Chai静发帖说:节目播出前,我特意向赖恩典和常成致歉——“我尽力而为。但你们要有准备,这期节目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看”。我的判断基于经验:抗战不是新题材,大众对他一无所知。 一开始,这个判断是对的。前三个小时观看量只是常规节目的三成,但靠着口口相传,它到达了现在的水平,并仍在增长。《激流者》和《逆流者》在美国亚马逊历史传记类里跃升到第二、第三——这不常见,中国抗战是西方学界常被遗忘的主题,而且是两本中文书。 “请转告他,我愿意提供任何帮助,是的,‘任何’。” 这种强烈的表达通常是另一种情绪的反弹———长期的无力感会导致疏离,麻木或愤懑。一位美国华人写“十几年来,我早不在乎‘那边’的事。因为在乎过,而旁人全不在意。现在我知道了,还是有人在乎。” 不止一位说看完节目感到“内心安定”。 ——谈论一场战争,激起的不是仇恨,或愤怒,甚至不是动荡。观众评论中特别让我震撼的一点正在于,这期节目激起了国人们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众多观众不约而同地表示:
这些记忆不是哪个党派或哪个政府的宣传和制造,正如老兵所言,他们抗日用不着谁去教,这出于一种对正义的天然渴望,是真正能激荡起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东西。我在您的节目中看到的是人,而人是相通的,中国人也是人,我们的记忆应该是人的记忆。
今天特意用回简体字,因为两位都来自那个令我五味杂陈的国度,却让我久违地感受到春风一般的清新和温暖!而我作为同样来自那片土地、用着相同文字的人,被你们的事迹激发出了潜藏在心底的对自己身份的正面情感。
“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的国家记忆”。谢谢你们!!!这古老的情感就像泥土一样寻常, 我们的血脉像一根隐形的血线链接在那片土地。来自那片土地颤动——伤、 痛、 疤,会顺着这血线传到我的脊背脏腑,即便相隔万里,身在客乡。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幸运,能看到这样的节目,能知道有你们存在。终于可以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族人感到自豪。久违了,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作为个体的抗战老兵,记录者赖恩典、常成,访谈者Chai静,每一位观众……众多的”我”,在此刻凝聚成为“我们”。个体的泪水汇聚成群体的共鸣,零散的感动转化为共同的身份确认。这一过程揭示了民族归属感最深层的根源:不是由外在的口号灌输而来,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触发与共同记忆的再生。正是在这种转化中,“我”的感动最终成为“我们”的认同。
尤其是,在当下,“中国”二字并不总能自动唤起骄傲和温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观众真诚地说出“我们都是中国人”时,这句话才显得弥足珍贵。
扫码观看本期节目
纳入“壹嘉个人史”系列的赖恩典的两本书,《激流者》和《逆流者》,都出版于柴静本期赖恩典访谈节目播出之前,《逆流者》更是2023年的书。尽管我们作为出版社也努力推过,这两本书和赖恩典十五年的工作仍然是知者寥寥,基本只是在一个极小的志愿者圈子里自说自话。所以,我非常理解柴静担心节目“没有多少人看”的顾虑。 然而,节目播出后的情况大大超乎我们的预期。艰辛的工作终于被看见,微弱的声音终于得到回响,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老兵来说,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战争的伤痛,更是几十年的屈辱和沉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被剥夺了作为“英雄”的权利,甚至连“普通人”的身份都难以维系。他们的功绩被抹杀,苦难被忽视,他们仿佛从历史中被彻底“删除”了。 今天,那些曾被遮蔽的历史和个人,终于为人所知。历史的真相在一点一滴的讲述中被揭开,老兵们的生命与奉献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在倾听和阅读中一点一点被补充、被丰富。 感谢赖恩典、常成、柴静诸位,你们的共同努力促成了这个结果。 有读者反映在网店上搜不到《激流者》和《逆流者》。本公号受限,无法在文中发外部链接,我们只能请大家用三本书(《激流者》分黑白版和彩印版)的国际书号ISBN来搜索,这是最有效的搜索办法,在所有网上书店都适用。 加拿大读者建议在Barnes & Nobles网站上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