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为什么宁可翻越野人山,也不愿意跟着英国人去印度?
2025-09-11 22:20·萧武
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包括杜聿明,对英国和美国的认识是不同的,而且可以说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当时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尤其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多数都有朴素的民族主义感情,对英国和法国这种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是完全没有信任和好感的,但对美国则相对好一些。
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对,不是说他们就认为美国对中国好。否则也就不会有史迪威和蒋介石、杜聿明之间的复杂矛盾和冲突了。
毕竟从当时人的角度看,沙俄、日本、英国和法国是晚清以来侵略中国次数最多的国家。
这一点,丘吉尔其实也有很深的体会。他曾经回忆说,在开罗会议的时候,蒋介石对他的态度就非常厌恶,而对罗斯福的态度就平和多了。
而且,在进入缅甸之后,英国人就一直在不断地给远征军挖坑,甚至放言说宁可把无法带走的物资留给日本人,也不能轻易送给中国人。
英国人的理由其实也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周边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和中国关系密切,所以更容易受中国人影响,日本人来了还会走,但中国人如果常驻下来,他们的殖民统治可能就保不住了。
同古会战的时候,原定计划是第五军在中路,英印军在西边,东边的滇缅边境由远征军第六军和六十六军掩护,但英印军撤退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战线,也没有把第五军当成友邻部队,说都没说一声,就直接跑了,把第五军的侧翼让给了日军。
把自己的侧翼让给敌人,这对还在同古与日军苦战的第五军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并且,在英印军仓皇撤退的时候,被日军追击部队的前锋超越,截断了归路上的一座桥,英印军立刻认为自己被日军包围了,要求远征军派部队去给他们解围。
但当孙立人派去的援兵赶到的时候才发现,占领桥头的日军只有千把人,而被困住的英军有7000人。
也就是说,在英国人看来,无论远征军还有什么其它作战计划和安排,都得先给他们解围,他们的命是最珍贵的,中国人的命不值钱。
所以,在之后撤退的时候,杜聿明宁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翻越野人山回国,也不愿意主动撤往印度,从根本上说,就是出于对英国人的不信任。
即使到晚年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虽然杜聿明对丧师辱国仍然感到愧疚,但对没有撤往印度的决定并没有后悔。
这个决定不能完全用杜聿明本人的性格来解释,除了考虑当时中国与英国、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之外,还要考虑当时杜聿明这样的国军高级将领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