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41977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杨某媛论文下架谈学术生态的危机


发表时间:+-

从杨某媛论文下架谈学术生态的危机


沙砂


近日,武汉大学性骚扰事件当事人杨某媛的硕士论文被知网下架,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之前,协和医学院事件的董某博士也被指控论文抄袭。一时间,公众对学术不端现象的讨论再次升温。其实,硕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真正令人深思的,是为何这类事件屡禁不止。


一句话可以点出核心问题:学术能力不够,写论文只能靠抄。但再深一层追问:为何能力不足的人也能顺利进入研究生体系?答案: 研究生培养人数远超社会实际所需,许多并不具备学术潜质的人被裹挟进了学术体系。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具备真正学术天赋的人都是少数。这就如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艺术家或企业家一样。真正适合长期做学术研究的人,往往天赋与热情兼具,并愿意为知识的深度和真理的探寻付出时间与精力。然而,当研究生教育走向“大跃进式”的扩张,学术变成了一种“学历标签”,那原本应当专注探索的研究生教育就变质为“完成任务”的流水线。


于是,写论文变成了“交差”,做研究变成了“应付”,而抄袭、代写、挂名等乱象也就不再令人意外。


更加严重的是,当“伪币”大量充斥学术体系,真正的“良币”,那些具备学术热情和研究能力的人,反而被排挤出局。优质资源被稀释、学术氛围被污染,科研成果的质量自然也会不断下滑。这是“人海战术”带来的反噬:数量上去了,质量却掉了下来。


解决之道并不复杂,大幅压缩研究生招生规模。 研究生教育不该成为全民通道,而应回归“精英制”本质。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真正有潜力、有热情的学术人才身上,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保障机制。


学术不是儿戏,它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引擎。别让招生泡沫继续膨胀了,早点刹车,或许还能救回几许清明。否则,下一个董袭莹、下一个杨某媛,还会层出不穷。



浏览(130)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