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哥

注册日期:2025-03-06
访问总量:6113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一个“社会主义者”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为什么会在纽约市长选举中遥遥领先


发表时间:+-

一个“社会主义者”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为什么会在纽约市长选举中遥遥领先

 

DJI_0672.jpg


截至20250911纽约市长选举的民调版图上,一个出生于乌干达坎帕拉成长于美国纽约市、公开自称“社会主义者”的候选人——佐赫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正以遥遥领先的姿态,颠覆着人们对纽约政治的既有想象。对照美国其他大城市的市长选举,这一局面不仅揭示了纽约的特殊性,也折射出美国城市政治的整体左倾趋势及其复杂性。

 

一、马姆达尼的领先,并非偶然

首先,马姆达尼的支持率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多家民调的共同结论。在最新的多方竞逐中,他的支持率在43%46%之间,而第二名安德鲁·科莫则落后近20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马姆达尼的支持者热情高涨,“必投”的比例远超对手。这种动员强度,往往意味着即便在投票率波动的情况下,他的优势也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票数。

其次,马姆达尼的议题选择极具针对性。纽约是一座“租房者之城”,住房成本与生活压力是普遍痛点。马姆达尼将租金保护、可负担住房、对富人加税等政策摆在前台,击中了大多数工薪阶层与年轻选民的关切。这类政策在全国层面或许颇具争议,但在纽约,正好成为共鸣点。

再者,对手的分裂为他铺平了道路。现任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因执政风波口碑受损,科莫因丑闻余波背负高不喜欢率,共和党人斯利瓦则在深蓝城市缺乏突破口。反对票被分散,基础票集中到马姆达尼一方,这种结构性优势进一步放大了他的领先。

 

二、纽约市长选举的“特例性”

然而,纽约的政治生态有其特殊背景。若将其简单外推为“全美左转”,无疑是过度解读。

首先,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媒体的焦点。市长一职不仅是地方行政长官,更具有象征性政治意义。这种放大效应,使得本地议题容易被推升为全国关注的风向。

其次,纽约选民的结构本身偏向进步派。租房人口占比高,年轻选民与移民社区集中,这类群体对再分配、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的诉求更为强烈。相比之下,美国中西部或南部的中小城市,其选民结构与诉求则完全不同。

第三,纽约市在党内初选中引入了排名投票(Ranked-Choice Voting)。这一制度鼓励候选人尽可能扩大“第二选择”和“第三选择”支持,而不单纯追求极端对立。在这样的制度下,能兼顾不同社群诉求、获得广泛共识的候选人更有胜算,而马姆达尼恰好在年轻群体与进步派中拥有强大基础。

 

三、美国大城市的“左倾”与全国政治的差异

纽约的局面并非孤例。近年来,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等大城市都涌现出带有进步色彩的市长。芝加哥的布兰登·约翰逊在工会与草根组织支持下当选,就是显著案例。这些胜利显示,在城市化程度高、社会多元化强的地区,进步议程具备越来越大的市场。

然而,将此视为“美国整体左转”则失之偏颇。大城市本来就是民主党的票仓,左翼候选人在党内胜出的概率本来就大。与此同时,美国的中小城镇、乡村地区依然保持保守甚至愈发保守的政治格局。换句话说,美国的政治版图并非单向左移,而是“城市更左、乡村更右,中间地带持续撕裂”。

从全国视角看,市长选举更多反映的是地方治理议题——住房、治安、交通、垃圾回收,而非大一统的意识形态较量。因此,马姆达尼在纽约的成功,更多是城市社会结构、制度设计与候选人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美国政治整体方向的唯一指标。

 

四、评论性的结论

马姆达尼的领先说明,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进步派与“社会主义者”的标签已不再是边缘政治,而是可以在主流舞台上赢得多数支持。纽约的案例揭示出美国城市政治中的一种趋势:随着社会分化、住房危机和代际更替,进步政策的政治吸引力正逐渐增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趋势仍然局限在高度城市化、年轻化和多元化的环境中。一旦离开纽约、芝加哥这样的都市,换到宾夕法尼亚的郊区,或者德克萨斯州的中小城市,选民的优先议题和价值排序可能完全相反。

因此,纽约的“社会主义者”现象并不意味着美国整体向左,而是意味着美国政治的极化正在空间化:大城市愈发进步,非都市地区愈发保守。马姆达尼的崛起是这种极化格局的最新注脚,也是对未来美国政治版图走向的一次生动提醒。

 

2025.09.11

-- END--


浏览(833)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