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学、同游、同乞的他,为何分道扬镳?
作为文史爱好者,对毛诗当然很熟悉。我认为最好的3首毛诗依次为: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忆秦娥 娄山关。之所以将“沁园春 长沙”排在第一位,本人确实觉得它是上乘中的上乘。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其中下阕表达了对青年时代同学和朋友的回忆和追述。
众所周知,毛泽东年轻时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是湖南一师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有“一师三杰”。三杰中的两位,1920年初,曾被著名学者杨昌济(后来成了毛的岳父)致信当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信中说:“吾郑重语君:毛、蔡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须先重二子。二子当代英才,望善视之!”信中的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杨老先生的眼睛很毒,识人很准,毛自不用说;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词的首创者,要不是过早离世,凭其的能力、资历与毛的特殊关系,其的地位不言而喻。蔡的胞妹蔡畅,建国后能做到女界大姐大、妹夫李富春能做到常委兼副总理就是佐证。
其实“一师三杰”中,第二名是蔡和森、第三名是毛泽东,第一名另有其人,他就是萧子升。萧子升还有一个弟弟,叫萧三,跟毛泽东是同班同学,是一位著名诗人。
毛为什么只排在第三呢?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另有原因。
当时评选的标准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都要评分,萧子升出身名门,从小受到的全面教育,让他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而毛呢?从小的经历决定了他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学问,在国文、思想等方面遥遥领先,是同学们甚至老师都公认的精神领袖人物,但是在数学、美术等方面,成绩不是很好。比如有一次美术课考试,毛只用了一分钟就交了卷。美术老师很好奇,就拿过来毛的考卷一看,结果发现纸上只画了一条横线,横线上面还有一个半圆。美术老师看不懂,问毛画的是什么?毛答曰:“这是李白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美术老师哭笑不得,直接判他不及格。
1.萧子升主要经历
萧子升(1894年8月22日—1976年11月21日),又名萧瑜,原名萧子昇,字旭东,号书同,绰号萧菩萨,湖南湘乡萧家冲人,著名教育家、学者。
萧的父亲萧岳英是著名教育家,曾经留学欧美,是毛泽东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物理老师。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弟弟萧三关系很好,萧三曾经借给毛泽东一本书《世界英杰传》,此书影响了毛泽东的整个人生轨迹。
1918年,萧子升、毛泽东一起创立新民学会。萧子升任职总干事,毛泽东任职干事。
1919年,萧子升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做蔡元培和李石曾建立的“华法教育会”秘书。
1924年回国,萧子升出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及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
1927年,国共分裂后,萧子升和毛泽东间断绝来往。
1930年,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在长沙被捕,萧子升曾设法营救,没有成功。
1931年到抗战结束,萧子升几次远赴法国,后来一直居住在国外。李石曾在法国办了个中国国际图书馆,萧子升任职馆长。
1949年,萧子升随民国政府去台湾,后来又到法国、瑞士。
1952年,萧子升跟着中国国际图书馆一起搬到了南美洲的乌拉圭,从事教育事业。
1976年,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
萧子升十分思念故土。1976年11月,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临终留有遗嘱,希望把他的遗体运回中国湖南湘乡安葬。
2.萧子升与毛泽东的关系
在读书时,毛萧俩人在志向抱负、治学态度、品行修养等方面非常接近,并能以诚相见,取长补短。据统计,1915年6月至1916年7月的1年时间内,毛泽东致萧子昇的信件有11封。1917年夏,毛泽东还应萧子昇之邀为其笔记《一切入一》写序: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途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
有一年暑假两人还结伴出行,身上没带一分钱,历时一个多月,走遍了五个县,体验各地的民风。
其实,这就是毛萧两人在刻意进行的艰苦体验,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两人大多数时间都是饿着肚子的,实在饿得不行了,就随便找点路边的东西吃,甚至有时候还要乞讨。
路上两人也基本上都是步行,有时候需要过河,必须要坐船。两人就干脆厚起脸皮,等船到了河中间再跟船家说自己忘了带钱,船家不可能再返回去,只好继续往前开。当然,两人也少不了被船家一顿骂,还有同船的乘客们,也对他们冷言冷语。
后来毛解释过,说读书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脸皮薄,别人骂一句就受不了了,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所以他就故意去体验被人骂的感觉,改掉脸皮太薄的缺点。
1918年4月14日,毛主席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至于为什么叫“新民学会”,也是结合了毛主席和萧子升两人的意见。当时,毛想叫“新学会”,而萧想叫“新民会”,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在大家的撮合下,干脆就叫“新民学会”。在新民学会中,还投票产生了两位领导人,萧子升为正,毛主席为副,足见萧子升在当时的威望。
后来萧子升渐渐转向了无政府主义,与毛蔡等人倡导的马列主义背道而驰。比如1920年2月,萧子升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他主张温和的革命。他认为改革社会应从教育入手,他在思想上幻想着一个“人人读书,人人劳动”,不要纪律,不要政府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而毛泽东则主张解散“新民学会”,先进青年可以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毛泽东曾开诚布公地对萧子升说:“你是跟我走,还是要当一辈子绅士?”最后俩人不得不宣布解散新民学会。
1921年7月,毛去上海参加一大会议,萧子升也正准备从上海出发去法国,两人一路同行,毛再次邀请他加入共产党,但萧子升始终没有同意,还是去了法国。从此,两人彻底分道扬镳,再也没有见过面。
1949年,萧子升去了台湾,后来又定居南美乌拉圭,写过一本书,叫《我与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记录了两人当年的故事。
解放后,毛泽东一直挂念着这个老朋友,他曾给萧子升写信,让他回国工作,但是被拒绝。1955年,国内一个文艺代表团去乌拉圭演出,毛托人见萧子升同样被拒绝。
3.毛萧二人后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
其一,萧子升出国留学接受了外国革命思想,毛则留在国内,探索自己国家的问题。毛泽东熟悉自己的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国情结合。萧子升等人,一味追求外国的进步主义,所以和毛泽东产生了不同观念,很难弥合。
其二, 萧子升为什么投身国民党,不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工作?
其实作为湖南人来说,萧子升不能免俗,骨子里同样有一定的倔强成分。 不肯认输、不肯接受自己好朋友“成功”的事实。
其三,萧子升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与毛的最大分歧,也许并不是革命与改良的冲突,而是政府组织形式上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