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注册日期:2015-01-10
访问总量:134518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西方高智力的体现:超越性爱,追求更高层次的兴趣


发表时间:+-

西方高智力的体现:超越性爱,追求更高层次的兴趣

"What is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is when you find something more interesting than sex"

在人类的本能驱动力中,性爱无疑是最普遍、最强烈的欲望之一。大多数人的生活追求、烦恼与快乐,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然而,智力的优劣往往体现在一个人能否超越生殖本能,将兴趣转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西方文明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改革者,尤其是那些终身未婚者,通过选择超越性欲,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一、科学:自然规律比欲望更迷人

科学的探索往往需要全神贯注的投入,超越个人欲望的牵绊。以下几位西方思想家以其对知识的执着,展现了这种超越。

艾萨克·牛顿(1643–1727),终身未婚且独身,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揭示宇宙奥秘中。他在引力、运动和光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的生活方式近乎苦行,长时间沉浸于实验室和计算,展现出对自然规律的迷恋远超肉体享乐。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同样终身未婚,生活规律到近乎机械化,柯尼斯堡的居民甚至可以根据他的每日散步来校准时间。他专注于探索“人类理性的边界”,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体现了他对哲学真理的执着追求,而非对婚姻或家庭的渴望。

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明确拒绝婚姻,认为浪漫情感会分散精力。他将全部激情投入电学研究,发明了交流电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为现代科技奠定了基础。特斯拉近乎修道士般的生活,展现了智力追求对个人欲望的超越。

艾达·洛夫莱斯(1815–1852),虽然已婚,但将主要精力投入数学和计算领域,撰写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算法。她对抽象系统的专注,超越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期望,体现了同样的智力超越。

这些人物表明,科学发现的魅力往往需要将精力从性爱或浪漫中重新引导,追求揭示宇宙真理的更大满足。

二、哲学与思想:真理重于欢愉

哲学家常常以探求生命的终极问题为己任,优先考虑真理而非个人满足。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虽然有家庭,但并未将情感寄托于婚姻,而是将一生奉献于探索“何为善与真”。他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法和对伦理的追问,体现了对思想的坚持。面对死亡,他选择捍卫哲学信念而非肉体存续。

亚瑟·叔本华(1788–1860),终身未婚,对性欲的奴役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它驱使人类屈从于“生命意志”。然而,他的生活超然于婚姻之外,将精力投入到形而上学和美学的哲学创作中,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展现了他对真理的执着。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虽未保持独身,但与让-保罗·萨特的非传统伴侣关系优先考虑智力合作,而非传统的情感或家庭角色。她的代表作《第二性》通过哲学和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性别与社会的深刻问题,体现了思想追求的优先性。

这些思想家表明,对真理——无论是伦理、形而上学还是存在主义——的追求,可以超越性爱或情感满足,提供更持久的意义。

三、艺术:创造比占有更永恒

艺术天才常常将个人情感转化为跨越世代的创作,展现出超越生物繁衍的永恒追求。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未婚且因聾病日益孤立,将情感激情倾注于音乐创作。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表达了超越个人欲望的普世精神。贝多芬的艺术成为他的不朽遗产,远超任何短暂的浪漫追求。

文森特·梵高(1853–1890),终身未婚,生活贫困且爱情无果,但他对色彩和自然的痴迷催生了《星月夜》《向日葵》等不朽画作。他的艺术热情超越了个人苦难,体现了对美的更高追求。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多次订婚均未果,终身未婚。他将对生活的焦虑转化为文学创作,写出《变形记》《审判》等作品,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与异化,展现了超越个人情感的深刻洞察。

T.S.艾略特(1888–1965),虽然已婚,但其个人关系充满波折,远不及他的诗歌成就深远。《荒原》等作品通过对文化与精神危机的探索,重塑了现代文学,体现了对艺术的更高追求。

这些艺术家表明,创造性的表达可以将智力和情感能量转化为永恒的作品,超越性爱的短暂愉悦。

四、制度与学术:洪堡兄弟的选择

洪堡兄弟的贡献展示了智力追求如何重塑社会制度,留下深远的文明影响。

威廉·冯·洪堡(1767–1835),终身未婚,作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推动了普鲁士大学改革,创立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强调学术自由和跨学科研究。他在语言哲学领域的深远见解,也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同样未婚,致力于全球科学探险。他的考察成果在地理学、生态学和人类学领域开创了新视野,其巨著《宇宙》展现了对自然整体性理解的追求,影响了环境科学和气候研究。

洪堡兄弟放弃家庭生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学术与探索,他们的选择不仅塑造了个人的不朽成就,也推动了教育与科学的系统性进步。

五、超越本能的共同特征

这些人物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并非没有性欲,而是通过更高的智力兴趣战胜了欲望的主导。他们将本可消耗于性爱或浪漫的能量,转化为科学发现、哲学体系、艺术杰作或制度创新。这种超越本能的选择,不仅成就了个人的不朽,也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超越性欲并不意味着压抑或否定欲望。许多伟人拥有丰富的情感生活,但他们将这些能量升华为创造性或智力成果的能力,使他们与众不同。这种升华——将原始冲动转化为更高追求的过程——是高智力的核心特征。

六、反驳与细化

尽管本文强调了那些优先追求智力成果而非性爱或浪漫成就的人物,但也需承认并非所有伟人都选择了独身,许多人在平衡个人关系的同时取得了卓越成就。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虽已婚,却通过相对论革新了物理学;玛丽·居里(1867–1934),作为妻子和母亲,发现了放射性元素,改变了科学进程。这些案例表明,智力卓越并非仅限于独身者。

此外,强调超越性欲可能过于简化了欲望与创造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性爱和浪漫体验本身可以激发深刻创作,例如诗人拜伦勋爵或小说家D.H.劳伦斯,他们的作品从爱情与欲望中汲取灵感,丰富了艺术表达。关键不在于否定欲望,而在于能否将其引导至建设性的智力或创造性成果。

最后,文化与历史背景也很重要。在婚姻被视为社会规范的时代,选择独身或优先事业需要极大的决心,尤其是对女性而言。例如,弗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拒绝婚姻,改革了护理和医疗体系,展现了女性在智力追求上的非凡毅力。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她们的超越更加难能可贵。

七、结语:智力,追逐人类的未来

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在科学、哲学、艺术和制度上不断攀升,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群高智力的个体超越了性爱的原始驱动力,将精力投入到推动人类知识、创造力和社会进步的追求中。性欲虽是普遍的力量,但将精力导向更崇高、更持久目标的能力,标志着智力的卓越。低智力者可能一生追逐短暂的欢愉;高智力者则为人类的未来而奋斗。

这并非否认个人关系或浪漫爱情的价值,它们可以与智力成就共存。相反,它强调了某些个体将原始能量转化为永恒贡献的非凡能力。牛顿、康德、贝多芬、梵高、洪堡兄弟等人的遗产提醒我们,人类智力的最高表达,往往源于对超越自我的目标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持续激励并提升着文明的高度。

浏览(2002)
thumb_up(8)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这几位连这里说什么都看不懂。我说中国人只知道“食色,性也”。好比批判一群饭桶,这群饭桶反驳说,你不吃饭试试?!

    屏蔽 举报回复
  • 101Beijing

    西方有贡献的人很多,这几个例子不能说明独身是西方进步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些人大多数并没有选择不婚,只是欲望不强或机缘不合而已。

    屏蔽 举报回复
  • 破棉袄

    不能用东方君子存天理而灭人欲的视角,来审视西方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追求。西方天才的追求更多是自然的显漏,而不是自身刻意的追求

    屏蔽 举报回复
  • 轻微的风

    不要捧得这么高,应该知道,天才很多就不是正常人。

    屏蔽 举报回复
  • 麻辣搁笔

    与平均智商值最高的东亚人种(主要是日中韩)相比,欧洲裔白种人的个体智商分布更离散,远离平均值,因此尽管平均智商不算高,但是天才出现的概率就是远高于人类其他种族。人类文明历史事实也证明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就是依靠白人的贡献,这没法否认。

    屏蔽 举报回复
  • 白草

    别忘了高智商的霍金在娈童癖富翁爱颇斯坦的萝莉岛上给裸体女童讲解微积分。多么崇高的举动啊!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