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注册日期:2011-02-04
访问总量:438860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俄交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发表时间:+-

中俄交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俄罗斯总统普京形容俄中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习近平则回应到,中俄友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威悉河信使报》[1]发表评论写道,那些曾期望习近平向普京施压,敦促俄罗斯结束侵乌战争的欧洲人,现在一定是大失所望。这篇题为《习普公开展示团结》的评论写道:

“此次普习会,尤其对欧洲人来说无疑是一场令人失望的失败,而且是可以用数据衡量的失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和普京一股脑签署了整整20份合作协议,内容覆盖能源、人工智能、农业等诸多领域。而欧洲人最为关切的核心议题,即乌克兰和平,中俄领导人却只字未提。对于饱受战争摧残的乌克兰,他们只是以最为含糊其辞的方式一笔带过: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此前曾有人期望中国领导人会向普京施压,敦促他尽快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展开谈判。现在,这一期望想必彻底破灭了。中国方面完全有这样做的能力,但显然北京缺乏这样的政治意愿。毕竟,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极其严重,习近平完全有能力硬气促和。

对于中共领导人来说,他更希望将俄罗斯的对华依赖化作真金白银的经济实惠。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Gazprom 宣布,中俄双方已就修建‘西伯利亚力量二号’输气管道达成共识。届时,俄罗斯将每年额外向中国输送五千万立米天然气。Gazprom还强调,供应价格将远远低于欧洲客户所支付的水平。”

评论指出,多年来,北京方面一直对该输气项目犹豫不决,因为本着风险分散战略,中国不愿在能源领域过度依赖单一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是领土相连的邻国,有超过4,000公里的边界线。两国领土面积大,人口众多,而且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有重要地位。两国都是军事强国,中俄关系发展直接涉及地区乃至世界安全。两国经济有互补性,中俄间有紧密的经济合作。

中苏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层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最初对苏联施行“一边倒”的结盟政策,而双方的分歧大致缘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高层对时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做法感到不满,同时毛泽东对核战争的激进态度也引发争议。1958年起,中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导致关系恶化的事件,其中苏联方面向毛泽东提出建立“联合舰队”,但遭到毛泽东等人的抵制,双方会谈没有结果。1960年中苏论战公开化,苏联突然撤走1390名在华专家、终止600份合同,中苏关系走向破裂。1961年,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团出席苏共二十二大时与苏联方面激烈辩论不欢而散,并拒绝参加此后的苏共二十三大,双方出现严重路线分歧。1966年,中国大陆爆发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号召“反苏修”,中共称苏联为“苏修叛徒集团”,苏联则出版了大量宣传资料批判文革和毛泽东,中苏两国关系彻底冻结。

此后,中苏冲突上升到军事层面,中苏边界冲突加剧,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中双方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在边界部署了重兵提防对方,苏联甚至一度考虑对中国大陆的北京、长春、鞍山、酒泉、西昌、罗布泊等地实行核打击,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了干预。面对苏联的核威胁,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层开始谋求与美国和西方阵营发展关系,1971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2年中国同英、日、德、澳相继建交。1973-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构想,即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西欧结成准联盟,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与此同时,美国实行“三角外交”,美苏之间也采取了缓和政策,军备竞赛降温,并签订了多个协定。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中苏两国已相互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之一。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期间因亲苏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了亲中的“红色高棉”政权,重新掌权的邓小平在访问美国后随即发动了为期一个月的对越战争。同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中方强烈谴责,并抵制了之后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与此同时1980年中国宣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续约。1982年,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被认为是中苏关系解冻的讯号。至1989年,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邀请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邓小平等人会面,中苏关系才得以正常化。1991年苏联解体,中俄关系基本继承了中苏关系。

199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访苏联,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会面。中苏双方签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成立勘界委员会,又决定了一些争议岛屿主权谁属,解决了97%的中苏东段边界争议。苏联解体后,1992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会面,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与到访的叶利钦会谈,中俄领导人宣布双方“相互视为友好国家”,解决了中苏交恶以来的对立情绪,并透过处理边界矛盾使得历史纠纷得到缓和。1996年,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立两国间的特殊关系。

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后合作逐渐增加,2019年提升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22年3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指出,中俄关系具有独立自主价值,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际关系的创新。前挪威驻北京经济参事﹑研究所专家荣英格(Jo Inge Bekkevold)于《外交政策》中指出,当前的中俄关系建立在更坚实的地缘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导层和机构五个关键因素上,是其相对中苏时代处于敌对的不同基础。

 [1]威悉信使报(Weser-Kurier),是德国西北地区的一家报纸,总部在不来梅市,隶属于不来梅日报集团有限公司。1945年9月19日创刊,目前是不来梅市及其周边下萨克森州地区的主要报纸媒体,政治倾向中立。


浏览(656)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