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二胡都不在阅兵: 共青团中青报末日来临
看阅兵想到修宪连任
沙皇
现代国家的良性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制度建设、法治保障、人才多元选拔与开放包容的政治生态。这不是抽象理想,而是现实治理的底层逻辑。遗憾的是,由于团派长期以来的干扰破坏,中国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这套机制。制度不健全,法治不完善,选拔不透明,生态不开放。这使得国家的发展仍然高度依赖于个别领导人的远见与能力。
在江泽民时代,政府曾有意识地将准备委以重任的高官送往哈佛肯尼迪学院接受训练。这不是“镀金”,而是对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投资。肯尼迪学院强调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全球视野与领导力塑造,正是现代国家治理所需的核心素养。
这一举措体现了江时代对“专业治国”“科学治理”的重视,也说明当时的领导层意识到,仅靠政治忠诚远远不够,国家需要具备战略思维与技术能力的治理者。
几年前的修宪与连任安排,虽在形式上引发争议,但从结果看,纠正了胡锦涛的错误,阻止了某些不具备治理能力的团派人物进入最高权力层。胡锦涛时代的“隔代指定”“轮流坐庄”逻辑,虽表面上体现了制度化,但可能导致“平庸轮替”。
平民子弟若要执掌国家,必须具备非凡的职业经验与惊人的学识才华,否则难以服众。但红二代不同, 他们自带光环, 天然服众。他们的“天然服众”并非源于血统崇拜,而是集体心理中的稳定预期。在一个制度尚未成熟的国家,家族传承(广义的)往往被视为“可控性”的象征。这不是封建意识,而是集体理性。
团派对修宪与连任恨之入骨,是因为他们始终抱持“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封建思想。他们不问自己是否具备经天纬地之才,只关心是否轮到自己。这种“轮值心态”本质上是对国家命运的轻慢,是对人民利益的漠视。
中国要走向真正的现代国家,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选拔机制与法治保障。但在此之前,国家的命运仍系于个别领导人的格局与能力。修宪与连任,是对“平庸轮替”的一次纠偏。
未来的中国,需要的不只是“轮到谁”,而是“谁能胜任”。这才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