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伟论道】大象的行进:中国阅兵与和平捍卫者的正当宣言
——写在2025年九三阅兵之后
一、序幕:一场阅兵,两种目光
2025年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初秋的晴空下迎来了一场注定被历史铭记的盛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铁流滚滚,鹰击长空,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沉思与对和平的宣誓。
对于国内民众而言,这是民族自豪感的沸腾时刻:受阅部队整齐划一的步伐彰显着现代军人的风采,新型装备的轰鸣声激荡人心,观众席上爆发的阵阵掌声,既是向强大国防力量的致敬,也是对来之不易和平的珍视。而在海外舆论场中,却夹杂着些许复杂的杂音。部分西方媒体以“秀肌肉”、“军事挑衅”等标签解读此次阅兵,仿佛一只从容行进的大象,被林间的豺狼误读为猎食者的威胁。
这种认知的错位,恰恰揭示了国际话语权的不平衡:据统计,美国在2001-2021年间参与了全球近10场军事冲突,军费开支常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四十余年未参与任何战争,军费占GDP比重始终维持在1.5%左右,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当中国展示国防成果时,却被某些常年征战的国家斥为“破坏和平”,这种逻辑无异于食肉猛兽质疑“大象只吃草,牙齿为何要长得那么长?”
正如海外华人社群中常有的感慨:我们既为故国强盛而欣慰,亦为这种选择性解读感到无奈——我们眷念的祖国,为何总需在自证清白中前行?这种复杂情感,正是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的缩影。
二、历史之痛:从屈辱到自强的正当性
理解中国展示武器的正当性,必须回望历史深处。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国门,此后百年间,中国签署了超过700个不平等条约,领土被割让,主权遭践踏。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按1937年币值计算)。南京大屠杀、重庆轰炸、细菌战...这些伤痛记忆深植民族基因。
哈佛大学历史学家马克·塞尔登指出:“中国在二战中的牺牲与贡献长期被西方史学界低估。事实上,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盟军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正是这段惨痛经历,让中国人民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也赋予了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正当性。
此次阅兵亮相的装备,包括鹰击-20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歼-35隐形战斗机等,国产化率高达100%。这并非偶然,而是一个民族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回应——正如大象进化出厚皮与巨齿,并非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存活。中国的国防建设始终遵循“防御性国防政策”这一根本原则,这与某些国家追求全球打击能力的军事战略存在本质区别。
从军事学角度看,中国展示的武器装备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特征。例如鹰击-17反舰导弹,其设计初衷是阻止外部军事力量轻易介入周边冲突,而非实施远征打击。这种“以威慑求稳定”的战略思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止戈为武”军事哲学。
三、大象的哲学:防御性武器的战略逻辑
西方军事理论常以“投射能力”衡量武器价值,但中国的国防观念却蕴含东方智慧:止战而非求战。此次受阅的武器装备中,超过80%属于防御性武器系统:
战略威慑体系:东风-61洲际弹道导弹等战略武器,始终遵循“最小威慑”原则。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这种克制的核政策,在国际强权政治语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区域防御系统:海红旗-9C舰载防空导弹构成多层次防空网,其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部署范围严格限定在领土范围内。与美国的“萨德”系统不同,中国的防空系统不寻求覆盖他国领土。
海上防卫力量:鹰击系列反舰导弹等装备专注于近海防御,作战半径覆盖第一岛链内的关键水道。这些武器的存在不是为了远征,而是为了确保海上生命线的安全。
这种防御性战略与大象的生存策略异曲同工:象牙虽锐,却主要用于自卫;体型虽巨,却以草木为食。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军队的海外基地数量(1个)远少于美国(约800个),海军舰艇的远洋部署时间仅为美国海军的1/5。
中国军队四十余年未经历战争,却被某些常年征战的国家指责“好战”,实似狮虎嘲笑大象“为何不食肉”。若和平主义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国际秩序的正义性将何在?中国展示武器,正是为了告诉世界:我们拥有不惜一战捍卫和平的决心,但更珍视以实力换取和平的智慧。
四、海外华人的凝视:骄傲与酸楚之间
对6000万海外华人而言,此次阅兵承载着特殊情感。在巴黎、伦敦、纽约的街头,许多人熬夜收看直播,眼中既有自豪亦有复杂。正如一位海外华人感慨:“祖辈当年赴欧参战时,中国还是积贫积弱之国;今日阅兵场上腾起的导弹,仿佛替他们那一代人完成了历史答辩。”
这种情感并非盲目民族主义,而是对历史屈辱的集体疗愈。西方舆论的“羡慕嫉妒恨”,实则源于对中国角色转换的不适:当他们习惯于批评中国落后时,中国却以现代性姿态重返世界舞台中央。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最新数据,全球对中国持积极看法的比例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欧美主要国家这一数字普遍低于30%。这种认知差距,反映了深层次的文化与意识形态隔阂。
海外华人的特殊处境使他们成为这种认知落差的直接感受者。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指出:“海外华人既希望祖国强大以获得尊重,又担忧民族主义情绪过热影响跨文化沟通。”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正是全球化时代身份政治的核心议题。
此次阅兵通过展示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精神历程,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和平的背书:实力与克制的辩证
中国在2015年宣布的裁军30万计划,已于2017年圆满完成,使解放军总员额降至200万人。这一重大举措,是对“展示力量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和平”这一理念的最佳背书。
从军事改革角度看,此次裁军的重点不在“减量”而在“提质”:
· 削减传统陆军员额17万,同时增加海军、空军、火箭军技术兵种比例
· 解散部分老旧装备部队,组建战略支援部队等新型作战力量
· 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作战部队占比提高至65%
这种“减脂肪、增肌肉”的改革,使解放军在员额减少的同时战斗力不降反升。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4年数据显示,2015-2024年间,中国军费年均增长率降至5.8%(此前十年为9.8%),但军事科技投入占比从30%提升至45%。
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法则从未改变:没有威慑的和平是脆弱的,没有克制的力量是危险的。中国的国防建设,始终在二者间寻求平衡。正如大象不以肉食为生,却需以巨腿踏稳大地;中国不寻求霸权,但必须确保自身发展不被中断。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指出:“中国展示防御性武器,恰恰为亚太地区提供了战略稳定性。在美军不断加强前沿部署的背景下,中国的区域拒止能力实际上构成了战略平衡器。”这种“以实力护和平”的逻辑,正在获得更多国际认同。
六、结语:巨象前行,林间回响
九三阅兵的烟尘已散,但其中蕴含的启示愈发清晰:中国有权以任何方式纪念历史伤痕,也有权以自主方式捍卫和平未来。大象的行进从不因豺狼的嗥叫而慌乱,因为它深知——丛林之中,既有弱肉强食的残酷,也有草木共生的智慧。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霸权逻辑的国防现代化道路:既不学鸵鸟埋首沙中,也不效猛兽横行四方。而是如大象般,以庞大的体量守护族群,以温和的性情面对自然,以坚定的步伐开辟道路。
世界的和平不需要更多猎食者,但需要足够多的守护者。中国正以它的方式,成为其中之一。当阅兵式的轰鸣声渐渐远去,留在历史记忆中的不应只是武器的寒光,更应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在自强中超越、向和平致意的精神旅程。
有词一首,略抒文意如下:
《满江红·九三阅兵咏象》
(依钦谱正体,柳永《暮雨初收》格)
浩荡长空,金风冽、旌旗卷雪。
凝望处、铁流奔涌,战鹰嘶裂。
巨象徐行惊魍魉,锐兵初露擎星月。
撼寰瀛、长鼻向天吟,山河彻。
牙如刃,非嗜血。
身似岳,安疆阙。
看东方昂首,志坚如铁。
百载沧桑磨锐齿,千秋正气融金钺。
卫和平、林野沐清辉,寰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