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以五十步笑百步,谈东垣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篇 以五十步笑百步,谈东垣对疾病的认识
《孟子》梁惠王篇有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一节是梁惠王问孟子一个问题,大意就是,他很尽心办理国家之事,比如河内这个地方有灾,他就将这个地方的民众转移到河东,并且还将河东的粮食送到河内来赈灾;河东有灾时,亦然。他看到邻国的主政者,没有他这样用心,然而邻国的子民并没有减少,他这样尽心尽力于国事,民众也没见增多。他不解地问孟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孟子就对他说,王好战,我就依战争来做比喻说明此理吧。战鼓擂响,兵刃相接,这时候有人弃甲拖着兵器逃走。有人逃跑了一百步停下了,有人逃路了五十步,如果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一百步的是“逃兵”,你如何看待哟?梁惠王说,不可以这样,逃跑五十步不到一百步的,他们也是逃兵!
这里边蕴藏着的一个道理就是,主政者不固守仁政根本,而好战,哪怕他平时施办一些对老百姓的好政策、好事,也像那些骨子里本就是逃兵一样,战争一打响,只不过,他逃跑了五十步没有想别的逃兵跑去一百步罢了。孟子的这一重视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根基不稳不好,在其它方面再怎么努力,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也。孟子的这一思想主张,使笔者联想到李东垣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大家知道,东垣主张固护脾胃,说一个人后天脾胃不好了,这个人就不会健康,不是这里有病就是那里有病,只不过有人病得轻一些,有人病得重一些,在保养人之健康方面,不能犯五十步笑百步的傻事。下边,我们通过详解《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进一步来说明,东垣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与孟子思想的共通之处。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因逆行而生乱)岐伯曰(岐伯在此是举例说明)∶(比如有)清气在阴(阴者,下也。清气本升上,现在下,为逆),浊气在阳(阳者,上也。浊气本降下,现在上,为逆);营气顺脉(营行脉内,卫气脉外,现在营气顺脉而行),卫气逆行(卫气逆脉而行,为逆);清浊相干(相争),乱(搅乱)于胸中,是为大悗(烦闷)。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心烦)密嘿(不爱讲话), 俯首静伏(低头静卧不想动)。乱于肺,则俯仰喘喝(喘息有声),按手以呼(手按胸部呼吸);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小腿),则为四厥(四肢厥冷)。乱于头,则为厥逆(气乱),头重眩仆(眩晕仆倒)。
《大法》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又法云∶在经者(邪气在经),宜发之。
黄帝曰:五乱者(以上之乱也),刺之有道(有方法)乎?岐伯曰∶(诸乱)有道(发病规律)以来,有道(治病规律)以去,审知其道(发病并治病的规律),是谓身宝(护身之宝)。
黄帝曰:愿闻其道(这样的规律和方法)。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二穴分别是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这,是针治法)滋以化源,补以甘温(补脾胃),泻以甘寒(泻心肾之火),以酸(酸味药)收之,以小苦(微苦药)通之,以微苦辛甘轻剂(以上是用药法),同精(一种治疗方法,意思是这种治疗法主要是调和精气的,调和精气,这里主要是用药)导气(也是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治法主要是导引正气的,在这里主要指的是针法),使复其本位(使逆乱之气归位,不发生逆乱)。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鱼际穴),足少阴输(东垣取穴是太渊,疑太溪之误也!)(鱼际并太渊输)。太阴以苦甘寒(气乱于肺者,治以苦甘寒味之药,苦能降,寒祛热,甘能补脾胃),乃乱于胸中之气,以分化之味(降浊升清之药)去之;若成痿者,以导湿热(用祛湿热的药味);若善多涕,从权治以辛热(根据实际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辛热药)。仍引胃气前出阳道(胃气正常的循行之道,散精于肝,扬清于肺),不令湿土克肾(如果脾胃有疾,便成湿土,湿土便克肾,脾胃有疾,会影响到肾,如果不想这样,那就剌太溪穴。太溪穴为肾经之输穴,也是原穴,可滋补肾气),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即在脾经和胃经上取穴而治之);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脾之募穴、中脘,胃之募穴、三里,胃之本穴)。因足太阴虚者(脾虚),于募穴(章门)中导引之于血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如果脾虚是因为胃虚导致的),于足阳明胃之募穴(中脘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上而霍乱者,取三里(剌足三里穴),气下乃止(浊气下就不用剌了),不下复始(浊气不下,接着剌)。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没有疗效),取足太阳荥、输(通谷,荥穴,深,束骨,输穴,深)。
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心经之火穴,少府),己脾土穴(脾经之土穴,太白穴)中以引导去之。如用药(如果用药物治疗),于太阳引经药中,少加苦寒、甘寒以导去之(加一些少量的苦寒、甘寒药),清凉为之辅佐及使(充当佐及使药)。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取穴位的时候,要离开血脉),后取其阳明(手阳明)、少阳(足少阳)之荥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
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剌络放血),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也就是说,如果是足呀臂呀上的病,只须剌血络放血疗法即可,这样可以治足、臂之痿、厥之病);从阴深取,引而上之(如果是内部的话,不是足呀臂上的病,那就要深取穴位,也就是说,不能再剌血络放血了,要深剌一些穴位,引而上之。那么,什么叫“上之者”?),上之者,出也,去也(往上提针,目的就是将内部的邪气排出来,排出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内病大多是阴火有余,而阳气不足,这样邪气往往潜伏于地中)。血,营也(营气即血),当从阴引阳(当先行将阴位之邪气引到阳位上。具体怎么办?),先于地中升举阳气(也就是说,要先补脾胃,升阳气。这还是脾胃为中心说,一切内病当先治脾胃,升后天之阳气),次泻阴火(然后再泻阴火。为什么内病会有阴火,火郁不能化土之故也,即由于脾胃虚,土虚,那样一来,火就不能很好地化生土,那就势必导致火郁了,就是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这样的治疗方法,统称为同精导气之法)。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导气与同精法,不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而是由于气机逆乱生病了,那就用导气法,调和精气法来治疗)。帝曰:允乎哉道(十分公允客观的大道),明乎哉论(十分详细明白的论述。总之是黄帝夸岐伯的话。古人爱搞这一套,让有权人夸一夸,就认为是大道至理了,呵呵),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请让人刻在玉版上,以示当权人的重视程度,论文的题目叫作“治乱”)
总之,以上这篇论文,东垣是借黄帝岐伯等先贤之言,来阐述他本人对疾病的认识,即本篇论文之题目,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其为病互相出见。也就是,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脾胃气逆乱了,则五脏就会气乱,各种疾病就会出现。反之,如果一个人想要健康,那就得首先顾护后天脾胃。脾胃是生命健康之本,脾胃不好,“根本”就会动摇,五脏就会气乱,至于病重或病轻,种种疾病之间,那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东垣这一对疾病的认识,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其为病互相出见的理论,与孟子主政者要施仁政,要固护根本,否则国家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无法得以治理的思想观念,真是一枝两花,如出一辙呀。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