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决策失误的深层次原因----与胡博先生商磋
习近平决策失误的深层原因——与胡博先生商榷
作者: 草头大将军 仁义勇公子
【理性偕仁爱同行 正义伴勇气齐飞】
近日读了胡博先生的一篇博文,他对习近平上任以来所犯下的重大决策失误,做了极为清晰的梳理。无论是供给侧改革的失衡、封城防疫的僵化、房地产调控的僵硬,还是战狼外交的冒进,文章都抓住了要害。特别是对这些错误造成的经济与社会后果的分析,更是切中肯綮,令人钦佩。
不过,在文章最后,胡先生把习近平之所以频繁犯错的根源,仅仅归结为“固执己见与决策失误”。这一判断固然有道理,但我以为,若仅此而已,似乎还不足以解释其一连串重大错误的深层逻辑。以鄙人浅薄之见,习近平的问题,恐怕并不仅仅只是“个性固执”,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体制使然:集权与无纠错机制】
中共的体制本就高度集权,最高领导人一言九鼎。权力缺乏制衡,错误难以及时纠正。民主制度下,民意与舆论是天然的监督机制;而在中共体制中,批评往往被压制,错误被粉饰,结果是小错累积成大错。习近平的“固执”在某种程度上并非个人独有,而是体制必然的产物。
【二、历史文化的惯性:帝王心态与党文化延续】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里,皇权独尊、圣君独断的文化惯性根深蒂固。习近平在话语中频繁借用“千年大计”“大变局”这样的历史辞藻,其实流露的正是“定于一尊”的帝王气度。再加上中共延续的“斗争哲学”,习屡屡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其执政思维自然更接近毛泽东时代,而非现代治理。
【三、个人心理与经历:不安全感与面子工程】
习近平在文革中下放插队,形成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使得他在执政中格外强调“维稳”和“全面控制”。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通过“大国崛起”的叙事为自己和政权争取“面子”。这种心理使得他往往走向冒进,忽视实际承受能力。
【四、红二代与红卫兵烙印:蔑视民众与毛式阴魂】
这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层面。习近平作为红二代,自幼生活在权力核心,形成了天然的优越感。他看待普通民众,往往是俯视的,而不是平视的。这种心态解释了为何在他任内,无论是洪灾还是矿难,他很少亲临慰问,因为在他的政治世界里,“百姓疾苦”从来不是核心考虑。
同时,习近平是红卫兵一代,深受毛泽东思想熏染。他的执政风格中处处可见毛的影子:对内要思想统一、全民服从,对外要敢于斗争、不惧孤立。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固执”,而是毛式政治逻辑的延续。可以说,他的思想确实“脱胎于毛泽东的阴魂”。
【五、政治斗争与派系需要:政策工具化】
很多政策并非单纯的治理选择,而是权力斗争的工具。比如清零政策,不只是防疫,更是考验官员忠诚度的政治手段。为了稳固权力,他宁可牺牲经济与社会活力,也要坚持到底。
【六、国际环境的误判:自信过度与认知不足】
习近平高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误以为可以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主导世界秩序;同时又低估了西方在科技、金融、制度上的整体优势。这种误判使得中国陷入被动孤立,而不是预期的“战略自信”。
【结论:不仅仅只是“固执己见”】
因此,鄙人以为,习近平的重大决策失误,不能仅仅归结为“固执己见”。
它更是:
1,体制缺陷、
2,文化惯性、
3,个人心理、红二代特权心态、
4,毛泽东思想的延续、派系斗争需要。
5 ,对国际环境的误判。
的一系列综合作用的结果。
胡先生的文章已经把“错误的表层现象”刻画得十分清晰,而我仅仅是试着补充一些“深层原因”的思考。希望我们能把这两个层次结合起来——既看清习的政策失误本身,也要理解这些失误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根源。只有如此,才能让分析才更为完整,也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