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48268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二战纳粹的天才元帅曼施坦因一生有着怎样的是非功过


发表时间:+-

2025-07-29 08:15·历史的棱角

他是军事史教科书里的战略之神,也是纽伦堡审判席上的战争罪人。他制定的曼斯坦因计划仅用43天就灭亡了法国,将闪电战从理论推向了巅峰。

他在克里米亚半岛以劣势兵力重创苏军黑海舰队,将塞瓦斯托波尔这座苏联的凡尔登化为废墟。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后,以一场哈尔科夫反击战逆转东线局势,让纳粹德国得以短暂续命。

他是希特勒口中的东线救火队长是盟军眼中最危险的德国元帅,更是军事史上公认的战略大师。但这位用战术胜利改写战争进程的天才,最终却成了纳粹野心的祭品,而他那些彪炳史册的胜利,更是成为了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他就是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这位将领究竟有多厉害?为什么连盟军都认为他是最危险的德国将领?他制定的作战计划如何改变了二战进程?而这样一位军事天才,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

1887年11月24日,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出生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一个军事世家。他的生父爱德华·冯·莱温斯基是德意志帝国陆军炮兵上尉,养父格奥尔格·冯·曼斯坦因则是步兵将军。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他与军队的不解之缘。

普鲁士军事贵族的血统在曼斯坦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诚、纪律和荣誉,这些价值观深深烙印在他的性格中。

1906年,19岁的曼斯坦因如愿加入德意志帝国陆军,成为禁卫军步兵第三团的军官候补生。这一年,正值德意志帝国军事实力如日中天的时期,年轻的曼斯坦因对未来充满憧憬。

真正塑造曼斯坦因军事思想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作为一名年轻军官参与了几乎所有重要战役。比利时战役让他见识了战争的残酷,马恩河战役使他明白了机动性的重要,而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血腥则让他深刻反思传统战术的局限性。

在凡尔登战役中,德法两军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入了200万兵力,伤亡超过70万人,平均每平方米土地上就有7名士兵倒下。这种堑壕战的僵局让曼斯坦因意识到,未来的战争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传统的正面强攻只会造成无谓的牺牲,而机动战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军官只能保留4000名。曼斯坦因有幸成为这4000分之一,这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并在陆军参谋部任职,参与了德国秘密重整军备的计划制定。

这一时期,曼斯坦因深入研究了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和李德哈特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富勒提出的"装甲拳头"理论和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深深影响了他。他认为,坦克不应该仅仅作为步兵的支援工具,而应该作为独立的突击力量,像一把利刃直接插入敌方防线深处,打乱敌方的指挥系统和后勤补给线。

1929年,曼斯坦因参与编写德军装甲战手册时,明确提出了装甲部队集中使用的观点。他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形成强大的突击拳头,而不是分散配置给各个步兵师。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争议,因为传统军事思想认为坦克只是辅助性兵器。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军官开始认识到装甲部队集中使用的优势。1935年,希特勒下令正式成立装甲部队,组建了第一批装甲师。古德里安、隆美尔等将领都是装甲战理论的积极推动者,而曼斯坦因则更多地从战略层面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式武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曼斯坦因作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与了这次行动。波兰战役的胜利证明了闪电战的威力,但真正让曼斯坦因名垂青史的是他对西线作战计划的革命性改进。

当时德军总参谋部制定的"黄色方案"基本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施里芬计划的翻版,主要通过比利时中部进攻法国。曼斯坦因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计划的致命缺陷:英法联军已经预料到德军会走这条路线,必然会在此集结重兵防守。

1939年10月,曼斯坦因向陆军总司令部提交了一份后来被称为"曼斯坦因计划"的备忘录。这份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先派遣B集团军群佯攻比利时中部,吸引英法联军主力北上;真正的主攻方向则选择在阿登森林地区,由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实施突破,形成真正的“镰刀闪击”。

但阿登森林地形复杂,山路崎岖,传统观念认为不适合大规模装甲部队行动。正因如此,法军在此只部署了少量二线部队。曼斯坦因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要利用敌人的这种固有观念,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实现突破。

这个计划最初遭到了陆军总司令部的反对。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认为风险太大,万一装甲部队在阿登森林受阻,整个作战计划就会失败。但曼斯坦因的朋友古德里安坚信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他通过非正式渠道将计划递交给了希特勒。

希特勒看到这份计划后大为震惊,立即召集军方高层进行讨论。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接受了曼斯坦因的建议,只是在兵力部署上进行了微调。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了"黄色方案",历史见证了曼斯坦因计划的辉煌成功。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穿过阿登森林后,仅用3天时间就突破了法军防线,9天后抵达英吉利海峡。40万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一带,如果不是希特勒在关键时刻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些部队很可能全军覆没。即便如此,法国还是在43天内宣布投降,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曼斯坦因计划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战术的巧妙,更在于其对敌方心理的准确把握。法国人始终认为德军会重复一战的进攻路线,因此将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比利时边境。当德军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杀出时,法军完全措手不及,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士气迅速崩溃。

西线的胜利让曼斯坦因声名鹊起,但真正考验他军事才能的是即将到来的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曼斯坦因被任命为第56装甲军军长,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负责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

在北线的作战中,曼斯坦因展现了出色的装甲战指挥能力。他的第56装甲军在4天内推进了200公里,成为德军推进最快的装甲军之一。但很快,他就被调往南线,接任第11集团军司令,负责攻占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战役成为曼斯坦因军事生涯的又一个高峰。当时苏军在半岛上部署了大量部队,包括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更重要的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苏联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拥有完善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海岸炮群。

面对这样的坚固防线,曼斯坦因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采用了分割包围的战术。他首先集中兵力攻占了刻赤半岛,消灭了苏军的侧翼威胁,然后将主力转向塞瓦斯托波尔。在长达8个月的围攻中,他巧妙地运用了炮兵、工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最终在1942年7月攻克了这座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震惊了整个苏联。这座被称为"苏联凡尔登"的要塞竟然被德军攻破,苏联黑海舰队被迫撤离,德军俘虏了17万苏军。曼斯坦因也因此获得了"塞瓦斯托波尔征服者"的称号,并被晋升为元帅。

但德军在东线的好运很快就结束了。1942年冬,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德军在东线的攻势彻底受挫。1943年2月,曼斯坦因被任命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让德军损失了30万精锐部队,整个南线防务岌岌可危。苏军趁势发动了"土星"和"小土星"行动,收复了库尔斯克、罗斯托夫等重要城市,一度威胁到第聂伯河防线。此时的曼斯坦因手下只有30万残兵败将,却要面对100万苏军的攻势。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曼斯坦因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天才。他采用了"弹性防御"战术,主动放弃了一些次要阵地,诱使苏军深入,然后集中装甲部队实施反击。这种战术需要极高的指挥艺术和精确的时机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全线崩溃。

1943年2月底,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在追击德军时战线过于延长,侧翼暴露。曼斯坦因抓住这个机会,命令党卫军第2装甲军从侧翼切入,直击苏军两个方面军的结合部。这次反击取得了巨大成功,苏军第6集团军和第1近卫集团军被合围,8万多人被歼灭。

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暂时稳定了德军在南线的局势,德军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为后续的库尔斯克会战争取了时间。这次战役被西点军校列为经典战例,展现了曼斯坦因在劣势情况下的卓越指挥能力。

但是,个人的军事才能终究无法挽回整个战争的大局。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标志着德军在东线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后只能被动防守。曼斯坦因多次向希特勒建议进行战略收缩,放弃一些无法守住的阵地,集中兵力在更有利的防线上抵抗。

但希特勒拒绝了这些建议。他坚持"寸土不让"的方针,要求德军死守每一寸土地。这种僵化的战略思维与曼斯坦因的机动防御理念完全相悖。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1944年3月达到了顶点。

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解除了曼斯坦因的职务,理由是"健康原因需要休养"。实际上,这是希特勒对曼斯坦因屡次建议战略收缩的不满。从此,这位德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退出了战争舞台,德军也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够在战术层面与苏军抗衡的指挥官。

战争结束后,曼斯坦因被英军俘虏,1948年在汉堡接受了战争罪审判。法庭认定他在东线作战期间对平民的屠杀负有责任,判处他18年监禁。1953年,由于健康原因,他被提前释放。

出狱后的曼斯坦因写了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为自己的军事生涯进行辩护。他声称自己只是一个职业军人,专注于军事事务,对纳粹的种族政策并不知情。但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作为高级将领,他不可能对东线的暴行一无所知。

曼斯坦因于1973年6月9日在慕尼黑去世,享年85岁。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既是杰出的军事天才,又是战争罪犯;既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又参与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战争。

从纯军事角度来看,曼斯坦因无疑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制定的曼斯坦因计划改变了二战西线的进程,他在东线的指挥艺术至今仍被军事院校研究。他善于在劣势中寻找机会,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这种能力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但是,军事才能并不能掩盖道德上的缺陷。曼斯坦因选择为纳粹德国服务,参与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使他的军事成就蒙上了阴影。

他的悲剧在于,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将忠诚和服从视为最高准则,却忽略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他用自己的军事天赋延长了纳粹德国的生命,但这种延长只是让更多无辜的人遭受苦难。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卓越的能力,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浏览(295)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