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4808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命运的华尔兹: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深度剖析


发表时间:+-

图片0.png


奥地利国有个维也纳,维也纳有个市政广场,市政大楼上有个大屏幕,屏幕上会放各类影视、歌剧和演唱会实况,广场上排满了椅凳,坐满了全球各地的观众。只是本人幼年在乡间追看露天电影,后来,忍不住在长江边的沙滩上同样看过怀旧的露天老电影,现在到了万里之外他国的市政广场,也把这个体验叫“露天电影”,状态大有不同——往靠椅上半躺着,手里拿听啤酒小口呷着,听着洋音乐,漫不经心看着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画面。

2025827日,本人接到邀请,今晚8点市政厅广场现场直播城堡剧院演出的奥地利著名音乐剧《伊丽莎白》(茜茜公主),要一同前往观看。随即查询这个歌剧的资料,了解到该剧首演为199293日,于奥地利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开演,再于199794日又重新上演。200210月,为纪念本剧10周年,于维也纳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维也纳重排版于2003101日到2005124日上演,并曾在几十个国家演出,在中国上海同样演出过,称得上誉满全球的歌剧。因为国内公演过,到网上一接,B站就有全剧,还附有中文字幕。如果要去市政广场,来回十多公里,这几日晚上的维也纳风大天冷,于是,决定在家里与市政广场同步观赏。吃罢晚饭,打开B站,家中两人各倒上一杯红酒,聚神观赏起来。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Elisabeth)是一部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杰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重新诠释了奥匈帝国末代皇后伊丽莎白(Sisi)充满传奇与悲剧的一生。这部由迈克尔·昆泽(Michael Kunze)编剧作词、西尔维斯特·莱维(Sylvester Levay)作曲的音乐剧,自1992年在维也纳首演以来,便以其宏大的叙事、扣人心弦的音乐和极具象征意义的角色设计,征服了无数观众。本文将从茜茜公主的人生、剧本故事、创作团队、歌剧发展等多个维度,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全方位论述。

 

一、茜茜公主:一个被自由束缚的灵魂

 

图片1.png


在进入音乐剧的世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真实历史中的伊丽莎白皇后。她出生于巴伐利亚王室,从小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热爱马术、狩猎和旅行。然而,当她16岁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意外被表兄、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选中,从此踏入了奥匈帝国奢华而森严的宫廷。

嫁入哈布斯堡王朝后,伊丽莎白的美貌倾国倾城,但她的个性与宫廷的繁文缛节格格不入。婆婆苏菲皇太后对她严加管教,甚至剥夺了她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利。这种压抑的生活让伊丽莎白倍感窒息,她对自由的渴望愈发强烈。她通过节食、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和无尽的旅行来对抗宫廷的束缚,但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从未消散。

她与丈夫弗朗茨·约瑟夫的感情复杂而微妙,两人既相爱又因理念不同而渐行渐远。她对长子皇太子鲁道夫的疏离,也间接导致了鲁道夫最终走向悲剧。晚年的伊丽莎白沉浸在悲伤与忧郁之中,最终于1898年在日内瓦湖畔被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路易吉·卢切尼刺杀,结束了她悲剧性的一生。

伊丽莎白的一生是美丽与悲剧、自由与束缚、爱与死的强烈交织。她并非教科书上完美的皇后,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挣扎和人性的真实个体,这为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二、音乐剧《伊丽莎白》:游走于历史与虚构之间

 

图片2.png


《伊丽莎白》的剧本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相结合,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展开叙事。它没有选择传统的传记模式,而是以刺杀者卢切尼作为叙事者,在阴间法庭上向观众讲述这个爱与死的传奇故事。这种独特的视角,不仅赋予了全剧一种审判和追溯的神秘感,也让卢切尼这个角色成为观众与舞台之间的桥梁,他讽刺、幽默、充满批判性的言语,为沉重的历史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剧中最大的创新在于引入了死神Der Tod)这个具象化的角色。死神并非简单的反派,他代表着自由、解脱和死亡本身。从伊丽莎白幼年坠落树上第一次相遇开始,死神就成为了她一生挥之不去的伴侣和诱惑者。他始终在伊丽莎白的身边,以我只属于我自己Ich geh?r nur mir)这首标志性歌曲中的自由为诱饵,引诱她投向死亡的怀抱。死神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她内心对自由和终极解脱的挣扎外化。死神爱她,但这种爱是占有性的,他想要夺走她,让她摆脱凡世的痛苦。而伊丽莎白对死神的态度也充满了矛盾,她既渴望摆脱束缚,又因对生命和责任的眷恋而拒绝,直到最后才终于放下了一切。

第一幕主要展现了伊丽莎白从天真少女到被压抑皇后的转变。从婚礼上弗朗茨·约瑟夫对她的爱恋,到苏菲皇太后对她的严苛要求,再到她标志性的独白《我只属于我自己》,这一幕细腻地描绘了伊丽莎白内心的觉醒和反抗。女儿的去世、与婆婆的权力斗争,都将她推向了与死神更近的距离。

第二幕则深入挖掘了伊丽莎白后期的孤独与悲凉。她通过环游世界来逃避现实,但内心依旧空虚。儿子鲁道夫的悲剧性死亡,将她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她渴望死亡,但死神却拒绝了她,因为他知道,只有在最恰当的时机,死亡才能真正给予她解脱。直到最终,在日内瓦湖畔,卢切尼的刺杀才真正让死神将她拥入怀中,面纱落下,伊丽莎白终于获得了她一生所追求的终极自由。

 

三、创作与演绎:天才的灵光与星光的交汇

图片3.png


一部音乐剧的成功,离不开幕后创作者和台前表演者的共同努力。

迈克尔·昆泽与西尔维斯特·莱维这对黄金搭档,是德语音乐剧的灵魂人物。昆泽是著名的剧作家和作词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练的语言著称。在《伊丽莎白》中,他将历史人物的心理挣扎与抽象的死亡概念完美结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莱维的作曲则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庄严、摇滚乐的激情和流行音乐的流畅,旋律时而宏大磅礴,时而婉转哀伤,极具戏剧张力。

对于导演和指挥,这部剧的成功也离不开他们的精准把控。导演要处理好历史与虚构、现实与象征之间的平衡,而指挥则需要带领乐队完美呈现莱维复杂多变的音乐。例如,在《梅耶林的华尔兹》中,乐队的华尔兹旋律与鲁道夫和死神扭曲的舞蹈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病态而绝望的美感,这是舞台导演和音乐指挥共同作用的结果。

演员方面,《伊丽莎白》的首演卡司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琵雅·道韦斯(Pia Douwes)饰演的伊丽莎白,以其高贵的气质和扎实的唱功,将角色的天真、倔强、脆弱和骄傲诠释得淋漓尽致,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永远的伊丽莎白

乌韦·克勒格尔(Uwe Kr?ger)饰演的死神,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气场,赋予了死亡这个概念一种性感而危险的吸引力。他的高音充满力量,与琵雅的对唱火花四溅,让这对爱侣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全剧最大的亮点。

伊森·弗里曼(Ethan Freeman)饰演的卢切尼,将这个反派角色演绎得邪魅而充满智慧,他的旁白和讽刺性唱段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此后,不同版本的《伊丽莎白》在世界各地上演,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演员,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部剧注入了新的生命。

 

四、歌剧的起源与中国歌剧的探索

 

图片4.png


音乐剧《伊丽莎白》本质上属于音乐剧(Musical),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歌剧(Opera)。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是一种结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和视觉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它通常以美声唱法(Bel Canto)为主,通过咏叹调、宣叙调和重唱来推动剧情,对演员的唱功要求极高。而音乐剧则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它更注重戏剧性、舞蹈和歌曲的流行性,演唱风格更加多元化,贴近大众审美。

然而,无论歌剧还是音乐剧,它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共通之处。中国的歌剧发展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借鉴和模仿西方为主要路径。从早期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到近些年的《长征》《白鹿原》等,中国歌剧在创作上不断探索。

借鉴与模仿:早期中国歌剧在音乐上借鉴了西方歌剧的配器声和唱法,而在叙事上则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这种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但也存在生硬嫁接、艺术风格不统一等问题。

超越与创新:随着创作理念的成熟,中国的创作者们开始思考如何真正将西方歌剧的艺术精髓与中国的文化内核深度融合。例如,一些作品开始尝试用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色;在演唱上,也在探索既有美声技巧又能表达中国情感的演唱方式。

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作体系与工业化程度:西方歌剧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作、制作、演出和市场体系。而中国歌剧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培养机制。

剧本与音乐的原创性:西方歌剧拥有《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大量经典原创作品,其音乐和剧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中国歌剧在原创性方面仍需努力,许多作品缺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感染力。

受众基础与市场:西方歌剧在欧洲和美国有深厚的受众基础和成熟的市场。中国歌剧的受众相对较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推广和普及仍面临挑战。

尽管如此,中国歌剧的创作者们正在积极探索,努力缩小与西方歌剧的差距。们借鉴但不盲从,试图在吸收西方优秀经验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歌剧作品。

 

五、未来展望:融合与创新的新纪元

 

图片5.png


展望未来,无论是西方的音乐剧还是中国的歌剧,都将朝着融合与创新的方向发展。

艺术形式的融合:歌剧和音乐剧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未来的作品可能会更多地借鉴电影、多媒体等现代艺术手段,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故事。

题材的多元化:除了历史故事和经典文学,未来的作品将更多地关注当代社会、科技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例如,《伊丽莎白》就成功地将历史人物与现代哲学思考相结合,这种创作模式值得借鉴。

全球化的合作:跨国界的创作团队和演出合作将成为常态。中国可以与德国、英国等音乐剧强国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同时,中国歌剧也可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伊丽莎白》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因为它用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了“自由”与“死亡”的永恒主题。对于中国歌剧来说,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借鉴这种精神,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中汲取灵感,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语言,创作出能够引发观众共鸣,既有民族特色又具备世界视野的优秀作品。

 

                         2025年8月27日星期三  维也纳石头巷


浏览(29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