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芷江,我只为凭吊而来
1.芷江受降坊,独一无二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建筑
多年来,我一直存着一个愿望,想到芷江来,感到只有在芷江,就可以让我凭吊那些烽火岁月的人仁志士。
芷江这段历史,已经为世人所熟知。它之所以被选为受降地,原因有三:首先,芷江地处湘西边陲,群山环抱,?水奔流,地势险峻,有“西南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次,抗战时期,芷江建有全国第二大秘密飞机场,中美空军混合联队驻扎于此,对日军构成了强大的威慑;最后,1945年,日军曾调集重兵发起“湘西大会战”,企图摧毁芷江机场并打通西南大通道,但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日军伤亡惨重,最终在芷江败北,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大获全胜,芷江也因此名扬四海。
芷江受降纪念坊,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荣耀与记忆的丰碑,巍然矗立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城外3.5公里处的七里桥村,这里曾是中华民国空军司令部的群力礼堂,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全球,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举行了庄严的受降仪式,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芷江受降纪念坊,不仅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不朽历史的光辉象征。它建于1946年2月,犹如一座雄伟的凯旋门,屹立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长河中,与罗马、柏林、米兰、巴黎、平壤的凯旋门并列为全球六座著名的凯旋门之一。这座纪念坊不仅是中国人民胜利的标志,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它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铭记着中华民族的英勇与不屈。
坊上,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等军政要人的题词熠熠生辉,与《芷江受降坊记》的206字铭文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文字,如同历史的刻痕,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纪念坊所在的建筑群,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黑色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它们呈长方“品”字天井型布局,古朴而庄重。何应钦当年的办公室内,挂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知足常乐”的座右铭,这些话语不仅是对何应钦个人的鞭策,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激励。
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主持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他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的命令备忘录24份,部署了国内16个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收受处理了与蒋介石、冈村宁茨、冷欣等人来往的电函40余份;确定了日本投降的各项具体条款,以及受降签字的时间、地点。这一系列工作,标志着中国接收日军投降的全部实质性工作圆满完成。
受降堂内,陈列着当年的桌、椅、沙发等原物,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历史,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芷江受降纪念坊,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走进当年受降坊的建筑群,这段历史,我多少是了解的。看到芷江一个大“V”字型的胜利标志,我并没有半点胜利的豪迈,反而心情无比沉重。在参加凭吊的过程中,双肩有如重担压在肩上,使我喘不过气来。
我不仅想到了抗日正面战场二十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主战场。
2.抗日主战争,那20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
在抗日战争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之间展开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大会战,这些战役不仅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见证,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
我们将细细回顾其中较为著名的二十次大战,通过时间的流转、地点的变迁、指挥官的智勇以及伤亡的沉重,共同缅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淞沪会战,一场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的战役,其战场覆盖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在这场战役中,蒋介石亲自挂帅,与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硝烟弥漫中,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防线,但最终仍付出了约33万人的惨重代价,而日军也有约5万人伤亡。这场战役虽然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步伐,但却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为后续抗战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紧接着,南京保卫战在1937年12月1日至12月13日之间展开,地点直指中国古都南京。唐生智将军临危受命,率领中国军队誓死保卫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虽然英勇抵抗,但仍未能挽回败局,约15万将士血洒疆场。更为惨烈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约30万无辜平民惨遭日军杀害,这场人间悲剧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
徐州会战,自1938年1月起至5月结束,其战场延伸至徐州及其周边地区。李宗仁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指挥官坂垣征四郎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虽然伤亡惨重,约30万人倒下,但他们的英勇抵抗却为后续的抗战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日军方面,也付出了约5万人的伤亡代价。
武汉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自1938年6月起至10月结束,其战场覆盖了武汉及其周边广大地区。蒋介石再次亲自指挥,与日军指挥官畑俊六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攻步伐,虽然最终未能保住武汉,但却为后续的抗战赢得了重要的战略空间。中国军队伤亡约40万人,日军也有约10万人伤亡。
太原会战、忻口会战等战役,同样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抵抗的缩影。在山西太原及其周边地区,阎锡山、卫立煌等将领率领中国军队与日军指挥官板垣征四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中国军队在这些战役中伤亡惨重,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此外,长沙会战、南昌会战、枣宜会战等战役,也都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以劣势兵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伤亡惨重,但他们的英勇抵抗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特别是百团大战,彭德怀将军指挥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
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湘西会战以及豫西鄂北会战等战役,则是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国土而进行的英勇抵抗。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虽然面临着日军的强大压力和重重困难,但他们仍然坚定信念,英勇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特别是湘西会战和豫西鄂北会战,中国军队在王耀武、陈诚等将领的指挥下,以较小的伤亡代价取得了较大的战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会战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尽管在许多战役中中国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他们仍然坚持抗战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战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3.告慰英灵,热爱和平,永不言战
今天,我踏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历史悠久的芷江受降纪念坊,心中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仿佛每一块斑驳的石砖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这座庄严的纪念坊上,为其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凝视着那刻满岁月痕迹的碑文,它们仿佛是无言的见证者,静静地记录着中华民族那段不屈不挠、浴火重生的岁月。我的脚步不自觉地放慢,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对先辈们的敬仰,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站在这座象征着胜利与和平的纪念坊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那些曾经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战的先烈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我默默地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向那些英勇无畏的英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此刻,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呼唤,感受到他们的力量,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一种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
芷江受降纪念坊,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荣耀的丰碑,将永远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24年12月26日星期四 云梦泽汉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