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48268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蒋介石是如何评价毛泽东的?06年蒋介石日记公开揭开了尘封的答案


发表时间:+-

2025-08-10 05:42·品点历史

“别用力翻,纸脆得像秋叶。”2006年11月12日,胡佛研究所的阅档室里,研究员张志恒冲身旁的同事小声提醒。那天,被他从档案箱里取出的正是蒋介石1945年8月28日的日记原件。墨迹深浅不一,显然写完又反复描过。最先映入眼帘的六个字——“毛泽东抵渝矣”——直接把屋里七八位华人学者的呼吸声拉成一道长线。

日记解封之前,外界只知道蒋介石曾把毛泽东称作“共匪魁首”。可翻开一页页手稿后,学者们惊讶地发现,这位一向自负严谨的国民党领袖对毛的态度变动极大:轻蔑、警惕、猜忌、敬畏,每一次波动都踩在重大历史节点上,像心电图一样分外清晰。

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922年9月。彼时蒋正在上海筹措军费,日记里一句“湖南师范生毛润之,性尚稚气,蓄意宣扬平等”看来不过轻描淡写。他的注意力更放在英美股价上,而对这个年轻人仅以“性尚稚气”四字收尾。显然,当时的蒋介石把毛泽东当成普通激进学生,并未预料未来的刀剑相向。

事隔不到两年,两人同场亮相广州国民党改组大会。蒋的日记里多了充满火药味的评语:“此人言农运,浮夸而无矩。”短短十一字,却折射出兵法家的直觉——农民问题一旦激活,就是动摇政权的深水炸弹。那次会议后不到三个月,毛拿着汪精卫的手令到黄埔要经费,蒋写道:“其人俨然,直呼‘民生不可缓’。大言不惭。”措辞尖刻,但后面补了一句“需防其后日阻我大计”,显得格外扎眼。

真正引发警报的是1934年。当中央红军冲破第四道封锁线北上时,蒋在日记本上连画三条黑线:“匪首毛,未可小觑。”他在南昌行营里对参谋说:“穷寇易灭,穷寇有谋难缚。”那夜的日记字迹凌乱,还溅了几滴烛泪。可以看出,五次“围剿”未能奏效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对手的韧性。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被迫暂时停止内战。同年12月29日的日记页上,他评价张学良时只写了五行,却给毛泽东留下一整段:“毛虽拒和谈假义,然其亲美苏交互腾挪,实有大局观。”言语里多了几分欣赏,却同时附注“不得不除”。语气矛盾,心态复杂,可见一斑。

抗战胜利后,毛应邀飞渝谈判。8月28日下午在机场的短暂寒暄,被蒋记下:“握手沉稳,眼神不闪。谈团结时面带微笑,语及民主则炯炯。”当晚他翻到《圣经·诗篇》第23篇,写下一句:“惟愿神赐我智慧与勇气,以待后来者。”过去的傲气收敛不少,早期“教书匠”的标签彻底作废。

决裂的导火索是1947年。延安被攻占,蒋得到“中共中央主力已遁陕北”的情报后,在日记里苦笑:“空城三月,贼首静拭锋芒。”他原拟的“剿共三月成”计划就此泡汤。随后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人力、物资如灌沙漏,蒋愈发焦躁:1948年11月28日晚,他连写三遍“失势非兵,失民也”。这份自我检讨,是此前数十年少见的赤裸。

1949年1月21日,蒋黯然“引退”。在溪口寓所,他给自己泡了一壶龙井,写道:“润之今日踞北平,未尝一矢,成大事者不拘一格。”对昔日对手的用兵之道,少了嘲弄,多了敬重。同年12月,国民政府迁台,他把日常笔记改成英文,似乎想为后世留下另一种视角。在1950年10月8日的记录里,他对志愿军入朝作出判断:“此人出奇制胜,不在兵锋,而在天下义声。”

1955年大陈岛撤退,是蒋介石心理防线的又一次塌陷。2月13日晚,他写下当日唯一的中文:“余痛心,毛必乘胜东顾。”与他在前线督战时常用的豪言大异其趣。撤退完成后,随行幕僚发现他的玉扳指少了一只,据说被他自己扔进海峡,只因“目不得见,心亦可静”。

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海形势僵固,蒋日记里的“匪”字出现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Mao”或“彼岸”。1970年9月9日,他还特地记下“两岸均不易,异同当留诸史家”。语气里掠过一丝晚年才有的释然,仿佛明白,个人恩怨终被时代熔炉重新冶炼。

2006年档案完全开放后,历史研究者终于能把这些零散片段串成脉络:蒋介石从轻视到警惕,再到敬畏,恰好对应毛泽东从秘密社团青年到共和国缔造者的上升曲线。双方一步错,一步紧,彼此成就,又彼此限制。日记是温度计,也是照妖镜。它告诉我们,在那些看似云淡风轻的笔画下,隐藏着决策者难以言表的犹豫与挣扎;而另一端的胜利者,则靠着对农民、对土地与对战争节奏的精准掌握,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轴。



浏览(3194)
thumb_up(3)
评论(9)
  • 当前共有9条评论
  • 奥维尔 回复 洋知青1

    毛泽东的老婆,侄子都被抓,全家被贬,你躲到了哪个狗洞了崇拜伟人去了?

    ----

    哈,哈,哈!

    毛粉的死穴。

    躲到美国来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回复 洛基山人

    问你一句,当年大块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毛泽东的老婆,侄子都被抓,全家被贬,你躲到了哪个狗洞了崇拜伟人去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洛基山人 回复 洋知青1

    所谓 ,“ 伟人 ” ( 伟人,这不过 是 一般 的 说法 ,其实 也 就是 ,历史 给了 他 一定 的 权力 ,和 机会 ,)来解决 当时 的 问题 ,,同时也制造 了 其他 问题 。因为 世界 本来 就是 这样 。你所说 的

    这 两种 争论 ,不过是 你 脑子里 想象 的 一种 意识形态 ,当然 ,你怎么想 ,都可以 ,。不过 ,只是 看到 你 的 无知 。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小傻红: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海外华人:谁是母?谁是家?

    小傻红:伟大领袖是母,共产党是家。

    海外华人:母是指祖国人民,家是指中国,和共产党有何关系?

    小傻红:祖国人民没有发言权,国家是共产党做主。

    海外华人:共产主义是中国的吗?那是西方祸害世界的东西。

    小傻红: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成了中国的。

    海外华人:中国的什么实际情况?

    小傻红:万岁,一尊,专制,家天下。

    海外华人:没一个好东西,你们就用这些垃圾代表祖国,代表人民?

    小傻红:说教而已,不然谁会为封建的共产党献身?

    海外华人:有上当的吗?

    小傻红:有哇,49年回来一大批,他们心里就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海外华人:他们后来怎么样?

    小傻红:几乎都死光了。都是非正常死亡。

    海外华人:好象还有钱学森,郭沫若。

    小傻红:钱学森要是不证明亩产万斤,郭沫若不喊毛泽东为爷爷,你以为他们能活下去?

    海外华人:好可怕,为什么还要骗海外华人?

    小傻红:愿者上钩。另外新皇还要这些人装装样子。


    屏蔽 举报回复
  • 洛基山人 回复 司机

    改朝换代 ,哪有不死人 的 。

    屏蔽 举报回复
  • 司机

    毛泽东直到死的那一天,还在搞阶级斗争,人们苦不堪言。

    老蒋有过,过在没有灭毛共,让他们坐拥大陆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毛泽东杀了多少中国人可能永远不被人知道了。可是就共产党文件来计算,几千万人应该是有了。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根据大陆和台湾人口增长计算。1950年,台湾人口762.3万,大陆人口5.44亿。1976年,台湾人口1,686.1万,增121.2%。大陆人口9.31亿,增71.1%。大陆比台湾少增加2.73亿(5.44*(121.2%-71.1%))。这26年大陆,台湾新生儿出生率都非常相近,有时甚至大陆要高些。那么民族相同,文化相同,出生率相近,大陆为什么少了这么多人?他们去了哪里?

    还有根据死亡率计算。大陆死亡率在毛泽东时代一直比台湾高,尤其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1960年,大陆死亡率 2.10%,台湾死亡率 0,70% 。大陆比台湾整整高出1.4%。仅这年大陆多死934万(6.67亿*1.4%)。还有1966年文革,大陆死亡率 1.59%,台湾死亡率 0.60%。一年大陆就多死728万(7.354亿*0.99%)。

    傻红们还有方法证明毛泽东不是杀人魔王么?


    屏蔽 举报回复
  • 钟雨 回复 河东吼

    【五/六是年代驱大势回归故土,共建中华文明。那么,是个什么情况?起码可以说,政协的几个政党中,国民党的成员数字会增多吧。】

    蒋介石如果回大陆向毛泽东投降,会死得比刘少奇还悲惨,蒋不会那么蠢,这都是共产党编的故事。六十年代初期大陆大饥荒,蒋介石要反攻大陆,而不是回来投降。

    屏蔽 举报回复
  • 河东吼

    忆起自己ITSE时期,和公司头脑们出差,忙中偷闲去了两次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来我又带尚小的孩子特意前往蒋中正陵墓和纪念馆等,那些与大陆息息相关的图片和文物(包括铮亮的座驾汽车)。印象深刻的两枚照片,一枚是与令堂母亲合影的风华正茂,另一枚是其暮年立于水边,远眺大海的另一侧(座?记不清楚了,我老笔记本里有照片,闹情绪打不开了)。

    所以,老夫冒昧也赶个时髦,假如/如果一下历史:八十年前,蒋先生与毛委员握手言和,实现了第某次国共合作;或者是五/六是年代驱大势回归故土,共建中华文明。那么,是个什么情况?起码可以说,政协的几个政党中,国民党的成员数字会增多吧。

    但拜读了此日记,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毛泽东在晚年“糊涂”了些,也曾指点江山的蒋中正在晚年“明白”了些,历史总是留下遗憾哉!

    千秋功罪,谁人评说?人民!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