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制度该怎么改,兼归纳世界主要国家养老制度简介
看来表格只能在手机版里发啊,电脑版发一次不显示一次,重新发,顺带把错别字改一下。
想了解各国养老制度的可以看全文,想看中国的看最后两点(8、9)就行。
最近中国的疑似强制交社保闹得沸沸扬扬,我无意去推演真的强制社保后续会如何发展,因为能不能强制推行下去都是个很大的问题,中国的养老金双轨制才是中国养老金制度现在窘境的罪魁祸首。但以中国目前单一的社保养老金制度,即使没有双轨制,前景也不容乐观。干脆将世界主要国家的养老制度都摆一遍,再来探讨到底该用什么养老金制度最好。
1、美国的养老金制度。
先扯世界老大美国的吧。
美国当前的养老金制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公司养老金计划(如401(k))、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IRA)。
社会保险是美国最重要的养老金体系,旨在为美国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现收现付、群缴群领的方式。
现收现付就是将当前工作者的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如果收入大于支出,结余部分会进入美国社会保险信托基金(Social Security Trust Fund),这是一个用于支撑美国社会保险系统的储备基金,目的是确保在社会保险收入小于支出时能够补充差额,维持养老金的支付。信托基金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老年、幸存者和残疾保险信托基金(OASI Trust Fund),用于支付退休老年人和残疾人(社会保险残疾福利)的养老金;一个是医疗保险信托基金(HI Trust Fund),用于支付医疗保险(Medicare)费用,尤其是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社会保险税(FICA税)。
由国家统筹的现收现付、群缴群领的养老金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据美国社会保险管理局(SSA)的预测,如果不进行改革,信托基金可能会在2030年代后期耗尽。一旦信托基金耗尽,那就只剩下现收现付了,收小于付,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用的手段都很无耻:
第一种是提高社会保险税率,就是让未来的年轻人缴纳更多的税用于给老人们养老;第二种是推迟退休年龄,每个国家都一样,推迟退休年龄最直接的目的和动机来自于让老人们多缴几年养老税、少领几年钱,恶意揣测管理养老金的人无日不期盼着老人们早点死亡;第三种是改变计算方式,减少养老金的支付金额。大白话就是,现在虽然承诺你未来每月能领2000美元,但等你老了的时候,因为缴社会保险税的年轻人数量不够了,导致他们缴的税金额不足以发2000,就减少到发1500吧;第四个是多元化投资,将信托基金的资金投资于其他金融产品,让基金的增值能力更强。目前基金的钱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基金里的钱是不能随便投资股票等高风险资产的,多元化投资提高增值收益看着很美妙,但只要来一次经济衰退甚至经济危机,亏到姥姥家也不是不可能。而一国只要出现人口老龄化,基本上都会经济下行,这种情况下还敢多元化投资,属于嫌基金钱亏得不够快,盘子崩的不够快,跟飞蛾扑火差不多。
第二个是公司养老金计划,美国的公司养老计划,根据行业、雇主类型、计划历史背景,大体上可以分为固定收益型(DB,Defined Benefit)和固定缴费型(DC,Defined Contribution)。DB过去非常普遍,但因为对企业负担很重,现在基本上没有了,不过仍然存在于一些政府雇员、公务员体系、工会职业中。DC就有很多种,常见类型有401(k)、403(b)、457(b)、利润分享计划(Profit-Sharing Plan)、员工持股计划(ESOP,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另外还有一种介于DB和DC之间的混合型计划。这三种主要的特点见下表:
DC的各个种类中,401(k)适用于盈利性企业员工,由员工自愿从工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缴费,雇主通常提供匹配,例如有些雇主出资员工缴纳的5%;403(b)适用于非盈利组织的员工(如学校、意愿、慈善机构),类似于401(k),只是适用对象不同;457(b)适用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雇员,和前两者相似,但提款规则更加灵活(比如提前退休罚金不同);利润分享计划,企业按盈利情况给员工账户拨款,金额不固定,有时和401(k)结合适用;ESOP,公司用股票作为退休福利,员工逐渐获得公司股份,风险较大,万一等老了的时候公司倒闭了咋办。
公司养老计划能提取多少金额取决于个人账户的资金额,等于个人存款+投资回报。风险在于投资的具体金融产品,要是投资的都是中国P2P这种,那就血本无归,养老金全体打水漂,不过美国人应该不会这么悲催。
第三个是个人退休账户,为个人缴纳,个人管理,个人领取。个人可以通过银行或投资公司开设IRA账户,并选择将税前或税后的收入存入账户,退休后,个人可以选择按月提取,或者一次性提取,能提取多少取决于个人账户的余额。根据提取方式分两种,传统IRA和罗斯IRA(Roth IRA),前者允许税前存款,享受递延税收,也就是在取养老金的时候再补缴税,而后者则是税后存款,取款时免税。风险和公司养老金计划一样,这种由个人管理的账户,投资踩雷的可能性更大。
公司养老计划和IRA,实际上就是你每个月把工资的一部分存起来,交由别人或者自己进行投资打理,等老了之后再得到投入的本金和投资的收益之和,是一次性提出还是分月领随你。
但是既然是养老金制度,肯定跟每个月存钱老了每个月取钱有不一样的地方,存在提前退休的惩罚制度。请注意,实际上不是提前退休有惩罚,而是提前领取养老金有惩罚,如果一个人规定65岁才能领养老金,但他60岁就失去了工作不再缴纳,因为少缴纳了5年,他65岁时能领到的养老金数额会比缴纳到65岁时少,但不算提前领取,不会因此受到惩罚。
社会保险,最早可以在62岁开始领取,但会永久打折(比如每月金额减少20%-30%),目前的正常退休年龄在66-67岁,“美国”(其实我想说中国)的年轻人啊,等你们老的时候会不会退休年龄变成75岁+?如果延迟领取,比如推迟到70岁,每月领的金额约会增加8%,延迟领取的对自己活过100岁那得相当的有信心啊。
公司养老金计划,DB一般允许提前退休,但养老金会减少。DC这块,401(k)、403(b)一般为59.5岁,要提前退休领养老金,会扣除10%提前取款罚金+所得税,但有些特殊情况可能会豁免罚金。457(b)特殊在无10%提前取款罚金,需要正常缴纳所得税。
IRA,传统IRA是59.5岁,提前取款也是要承担10%罚金+所得税,也存在特殊豁免。罗斯IRA存入的本金随时可以无税无罚金去除,但是投资收益部分要到59.5岁+满5年(缴纳时间超过5年)才能免税取。
美国养老制度这3大支柱,GPT给出的余额数据:
2、日本的养老制度。
日本和美国的“三支柱”概念类似,也是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三大体系。
第一个是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采取的是强制参保+现收现付制,主要分为两大块:
一个是国民年金(National Pension),参保对象是20-60岁的日本所有居民(自营职业者、学生、失业者等都得交钱),每个人缴纳统一金额(2024年度标准月缴费16980日元,约110美元,真狠啊),领取方式是缴纳满10年以上,65岁起领取。养老金金额和缴纳年限挂钩(每期缴纳金额所有人都一样,缴纳年限就等价于缴纳总金额了),比如缴满40年,2024年度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为66250日元(约440美元)/月。这要是不活到80岁,亏大了,为日本赞叹一声,真狠啊。怪不得要强制参保,这种投入回报比,谁特么愿意缴啊。
一个是厚生年金(Employees’ Pension Insurance),参保对象是公司职员、公务员等受雇人员。缴纳方式是按工资比例缴费(2024年费率约18.3%,雇主与雇员各承担一半),从65岁起领取,金额和缴纳年限+缴纳金额挂钩,平均领取额约为14.6万日元(约1000美元)/月。
由于日本严重老龄化(中国也快了,我老了的时候老龄化程度会比现在的日本严重的多),养老金支出远超收入。设有年金积立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GPIF),管理着约1.7万亿美元(2024年数据)的养老基金,投资于全球股票、债券,以缓解负担。日本人胆子真大,就不担心投资亏本。
第二个是企业年金,日本企业普遍为员工设立企业年金,分3种:
一个是确定给付型(DB, Defined Benefit),员工退休后,可按工龄、工资等公式领取固定金额。风险由企业承担。
一个是确定缴费型(DC, Defined Contribution),类似美国的401(k),企业每月缴费到个人账户(个人也可追加),员工可选择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退休后按账户余额领取。
一个是中小企业退职金共济,专为中小企业员工设立,由国家支持,企业缴纳,退休时一次性领取退职金。
截至2023年,日本企业年金资金规模约300万亿日元(约2万亿美元)。
第三个是个人养老金。日本政府鼓励个人通过储蓄或投资来补充养老收入,主要方式有3种:
一种是iDeCo(个人型确定缴费年金),类似美国IRA,个人自愿缴纳(上限约为每年144万日元,约1万美元),投资方式由个人选择(基金、债券、股票等),投资收益免税,必须到60岁以后才能领取。
一种是NISA(少额投资免税制度),鼓励个人长期投资股票、基金,投资收益免税(额度有限),主要是财富管理工具,不是严格意义的养老金,但常用于养老储蓄。
一种是保险&银行养老储蓄,许多人购买养老保险(年金保险)或长期储蓄产品,作为补充养老金来源。
个人养老金总额约数千亿美元。
日本养老金合计大约4万亿+美元。
3、德国的养老制度(Alterssicherungssystem)。
德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养老体系较完善的国家之一,它的制度设计有很强的“社会保险传统”,核心目标是“代际契约”----由现役劳动者缴费,支付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金。也是公共+职业+私人三大支柱。
第一个公共养老金(Gesetzliche Rentenversicherung, GRV)。强制缴纳,现收现付。覆盖绝大部分受雇劳动者(约85%以上人口),公务员和部分自雇人士有单独体系。雇员和雇主各缴纳一半(2024年总费率约18.6%),直接从工资扣除。收入超过缴费基数上限的部分不再缴费(2024年西德约7,550欧元/月,东德约7,450欧元/月)。退休年龄延长到了67岁,可以提前退休领取(最早63岁),但会永久性的减额(每提前1个月减少约0.3%,比如提前3年,那就是减少36*0.3%=10.8%)。能领到的养老金数额大致与一生缴费工资挂钩,基于缴费年限、收入点数、养老金系数。公共养老金是德国养老制度的核心,占老年收入的约70%,由于老龄化,公共养老金收支压力大,需要财政补贴(德国政府每年从税收转移约1000亿欧元以上)。
第二个职业养老金(Betriebliche Altersvorsorge, bAV)。自愿/半强制性,由企业为员工提供,常见5种实施途径:直接承诺(Direktzusage)、支援基金(Unterstützungskasse)、养老金基金(Pensionsfonds)、养老金机构(Pensionskasse)、直接保险(Direktversicherung)。员工可将税前工资的一部分(Entgeltumwandlung)投入企业养老金,雇主通常也会配比一定比例,投入部分免缴所得税和社保费。通常在退休后以月养老金或一次性领取,在企业之间跳槽时,养老金权益可转移。现在约有55%-60%的雇员参加,余额总规模约3500亿欧元以上。
第三个私人养老金(Private Altersvorsorge)。个人自愿补充养老,德国政府提供税收补贴鼓励储蓄。主要有3种形式:
一种是里斯特养老金(Riester-Rente),针对低收入和有家庭负担的人群,政府提供直接补贴(比如有孩子的家庭补贴更多),投资渠道包括保险、银行储蓄计划、基金。
一种是鲁吕普养老金/基础养老金(Rürup-Rente),针对自雇人士、自由职业者,以税收抵扣为主要激励(2025年可抵扣几乎全部缴费)。
一种是其他私人保险、基金、银行养老储蓄。
完全由个人决定,自由选择金额和产品,政府通过税收减免、补贴来鼓励,一般需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才能领取,多数为年金方式发放,保障一生领取。现在私人养老金资产总额接近2000亿欧元,参与率大约35-40%。
4、英国的养老制度(UK Pension System)。
英国的养老制度也是三支柱,国家养老金(State Pension)、职业养老金(Workplace Pension)、个人养老金(Private Pension)。
第一个国家养老金,以National Insurance(NI)缴纳年限为核心,也是现收现付,类似于工资“代扣税”,雇主也会额外缴一部分,理论上也是缴的多老了拿的多,但有命缴不知道有没有命领(虽然各国都一样,但对英国,我还是忍不住加上这句)。
NI为半强制。工资超过一定门槛,就强制扣除,2025年门槛大约是年收入12570英镑左右,如果低于门槛,那就不扣,但这一年也就不会被算作“合格缴费年”;对于个体经营者(Self-employed),必须缴纳Class 2和 Class 4 NI(按利润来算),如果收入太低,可以免交或自愿缴纳。只要你有合格的工资/自营收入,NI就是强制的,不能选择“不交”。
对于失业、低收入、特殊情况的人,英国不会强制他们缴纳NI,但会有机制来给你记“合格缴费年”,避免养老金资格中断:领取失业救济(Jobseeker’s Allowance)、伤残津贴(ESA)、育儿补贴、照护补贴等福利时,政府会替你“记 NI credit”,相当于帮你补缴;照顾小孩(未满12岁)或残疾人的监护人,也会自动获得 NI credits;完全没有工作也没有申请福利的人,如果既没有收入,也没有 NI credits,那一年就不会算作养老金年限;如果想“自己补”,可以自愿缴纳 Class 3 NI(主要针对在英国境内没有收入、但想保住养老金资格的人,也适用于旅居海外的英国人)。
当前的缴纳、领取规则为:
缴纳35年NI可以领取全额养老金;缴纳至少10年NI才能领取部分养老金。要注意这个至少缴纳10年,英国可够狠的,假如你只缴纳了9年就不再缴纳,那么不仅拿不到养老金,已经缴纳的金额也不会退还给你,如果不想白白缴费,要么通过自愿补缴(Voluntary Class 3 NI contributions)补足10年,要么与欧盟/部分国家的社会保险互认协议,把不同国家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Brexit 后规则有些变化,但部分双边协议还在)。
退休领养老金年龄为66岁,2027年起将提高至67岁,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干到老。
养老金金额新制(New State Pension)约221.2英镑/周,约等于11500英镑/年,实际的金额会随着通胀和“triple lock”规则调整。
triple lock机制是指,每年养老金在这三者中取最高值:工资增长率、物价上涨率(CPI)、2.5%(恒定)。这虽然保证了养老金的“购买力”(实际是保值力),但财政压力大,英国也在讨论是否继续维持。按英国一贯的作风,怕是维持不了几年了。
第二个职业养老金,也叫雇主养老金计划,属于“自动加入+自愿退出”模式。
强制性自动加入制度(Auto-enrolment,2012年起实施):21岁以上、收入超过一定标准(2025年为1万英镑/年)的员工,雇主必须自动将其纳入养老金计划;员工可以选择退出。意思是雇主默认要给员工交养老金,但员工可以选择不要。
缴费比例(最低法定要求)为,雇主交至少3%,员工交至少5%,合计至少8%的工资进入养老金账户(税前)。
资金通常交由养老金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管理,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
55岁(即将提高到57岁)后可提取部分养老金,退休时可一次性取出25%免税,其余部分作为年金领取(需要缴税)。
第三个个人养老金,是个人资源建立的养老金账户,灵活度最高。
SIPP(Self-Invested Personal Pension):相当于个人版401(k),投资选择广:股票、基金、债券、ETF等。税收优惠:个人缴费部分可享受所得税减免(政府会退还相应的税额进入账户),例如缴纳80英镑,政府补贴20英镑,账户入账100英镑(如果是高收入群体,还能申请更高的退税)。领取规则:与职业养老金一样,55岁(将提高到57岁)可取用,25%免税,其余需缴税。
另外还有贫困老人补助(Pension Credit),在养老金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可以领取额外补助,确保单身老人收入至少约1万英镑,老夫妻两人约1万5英镑。
英国国家养老金跟上面几个国家不一样,不允许提前领取养老金,必须到法定年龄才能领,职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可以在55岁后部分支取,如果有人60岁停止工作,不再缴费,也得等到65/66岁才能领取养老金,金额会变少,因为缴费年限不足或者中断过。
整体特点为,国家养老金有triple lock,保证养老金跟随物价和工资上涨,强制自动加入的职业养老金,扩大了覆盖面,私人养老金提供灵活投资和税收优惠;国家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约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5%),养老金体系复杂,不同支柱的规则差异大,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突出,未来可能削弱“triple lock”。
5、台湾的养老制度。
台湾养老制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保险类(公共年金),针对劳工、农民、公务员等群体的强制保险;一类是退休金制度(职业退休金),主要是企业雇员的退休金提拔制度。
劳工保险年金(老年给付),现收现付。适用对象为私营企业雇员、部分自营劳动者;缴费方式为雇主、雇员、政府三方共同缴纳保费;给付方式为月退制(年金),60岁以上且累计缴费满15年即可领取,每月按公式计算的结果发放,或者一次金制,缴费年资不足15年一次性给付或自愿选择一次性给付;退休年龄,目前约60岁,未来逐步提高到65岁。
公务员与军人退休金,政府预算拨款。与一般劳工分开,属公务人员退抚基金制度;公务员、军人由国家调拨资金进入专门基金;给付标准通常比劳工优厚(过去有“18%优存利息”等争议政策,已逐步改革);改革后,公务员、军人也逐步转向年金制(月退),并调整计算方式以降低财政压力。
劳工退休金制度。有旧制和新制两套退休金制度并行:旧制(2005年前),企业按规定提拨退休准备金,存放在公司账户里,由企业管理,劳工退休时,由雇主一次性支付,风险为公司经营不好可能导致退休金拿不到;新制(2005年后实施),强制个人账户制,雇主每月提拨工资的 6% 到“劳工退休金个人专户”(由劳保局管理),劳工也可资源提拔(提高,最高工资的 6%),退休时可选择月领或一次性领出,相当于台湾的“强制储蓄养老金”。
国民年金,现收现付。针对没有参加劳保、公保、军保的国民(如家庭主妇、自由职业者),参加了劳保、公保、军保的国民就没有资格缴纳国民年金。2008年起实施,类似全民基础养老金,自己缴纳+政府补助(投保人缴费约 40%,政府补贴 40%,地方政府补贴 20%),年满65岁以上可领取基本年金(目前大约每月3500-4000台币),相当于一种“全民保底退休金”,但金额较低。如果没缴纳过国民年金,那么就不能领取国民年金养老金,必须至少缴纳15年保费才能在65岁以后领取“老年年金给付”,如果缴费不足15年,可以选择一次性退还“老年一次给付”,相当于退回本息,不享受月领年金。
其他特殊制度:农保,农民可以参加,类似劳保;军公教特殊补贴,例如伤残抚恤等;身心障碍津贴等。
社会福利性津贴,对于没缴过国民年金的老人,台湾政府还是有“福利性保障”,属于非缴费性养老金,例如老人津贴(敬老津贴),针对65岁以上低收入、中低收入老人,或者70岁以上所有老人(金额较少),按2024年标准,低收入户老人生活津贴,每月可领7609台币,中低收入的可领5706台币,一般老人(70岁以上,未领其他年金),每月约3500台币。
敬老津贴是社会福利救助,不是保险,如果有人既缴过国民年金,同时又是低收入户,在拿年金的同时也可以申请敬老津贴,但会有抵扣,通常不会双份全额拿。
举个例子说明,老人A缴满国民年金,每月领4000台币,老人B没缴过年金,属低收入户,每月可领7609台币。老人A也去申请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贴,政府补差额3609,老人A总收入也是7609。
一般来说,不会出现缴过国民年金拿的钱比没缴过的拿的少,政府保证缴过的一定≥没缴的,虽然对低收入户来说,缴或者不缴,最后都能领到一样的底线7609台币,但差别在,没缴的完全依赖社会救助,必须每年重新审核资格(收入、存款、财产都要查),缴过的,保险给付4000是终身保障,不需要每年审核。
台湾养老金碎片化严重,不同群体(劳工、公务员、农民)制度差异大,待遇不一,造成社会争议;财政压力大,劳保基金预计2030年左右可能面临收支失衡,公务员退抚基金过去出现赤字,需要政府财政补贴;世代不公平,年轻人缴得多,未来可能领得少,引发“少子化+高龄化”社会的典型困境(玩这种现收现付的都必然出现这种情况);改革有阻力,涉及劳工、军公教权益,常有政治抗争。
总结,台湾养老制度是多层次并存的,基础年仅-国民年金(保底),社会保险年金(劳保、农保、公教保险,为主力),职业退休金(个人账户制),政府补助(针对低收入老人额外补贴),既有“社会保险”成分,也有“个人储蓄账户”成分,但财政可持续性仍然是个问题。
6、新加坡的养老制度。
新加坡是一个强制储蓄制,叫做中央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 CPF),这是新加坡最核心的养老与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点:强制缴纳,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只要有工作,就必须缴纳 CPF;雇员+雇主共同缴纳(比例随年龄和收入而不同);个人专户制,钱存在个人的 CPF 帐户里,不是“统筹分配”,所以属于个人财产,但提款受到限制(主要用于养老、医疗、住房);投资属性,账户资金有利息保障,还能参与政府认可的投资计划。
三大账户:普通账户(Ordinary Account, OA),用于住房贷款、子女教育、投资;特别账户(Special Account, SA),用于长期养老投资,利率较高;医疗储蓄账户(MediSave Account, MA),用于医疗支出、医疗保险。每月工资缴纳的CPF会按一定比例分配到这三个账户,年轻人更多进OA(买房需求),年纪大了更多进SA(养老需求)。
缴费比例。以2025年政策为例,大致情况如下:55岁以下,总缴费率约 37% (雇主 17%,雇员 20%);55-60岁,约 29.5%;60-65岁,约 20.5%;65岁以上,约 12.5%。年龄越大,缴费比例下降,原因是临近退休,不适合再强制储蓄过多。
退休阶段,终身年金(CPF Life)。到55岁,账户会整合为两个新账户:退休账户(Retirement Account, RA),OA+SA的资金转入,成为养老金,MA保留(医疗用途)。政府规定一个基本存款额(Basic Retirement Sum, BRS),2025年BRS约102900新加坡元,还有更高档的Full Retirement Sum (FRS),Enhanced Retirement Sum (ERS),BRS、FRS、ERS是按缴纳的总金额划分的,缴得越多,将来领得越多。到 65岁,退休账户资金会自动转入 CPF LIFE 计划,变成年金,每月固定领钱(终身发放)。
如果金额只存到BRS,大约每月领800-900新元;如果金额存到FRS,大约1400-1500新元,如果金额存到ERS,大约2100+新元。
补充措施:Silver Support Scheme(银色支持计划),针对终身低收入老人(工作少、存款不足),每季度补贴720-900新元,等于“最低养老金兜底”; ComCare、公共援助:对极端贫困、无家可归老人,提供生活补助和医疗津贴。
总结,新加坡CPF的本质是,强制储蓄制,非社会统筹制,也就是说新加坡养老制度不是现收现付,这一代人养上一代人,而是自己存钱老了再花,每个人的钱主要存在自己名下账户,退休后转成年金,政府不直接养你,但保证你强制存钱+利息保障+低收入补贴。
6、法国的养老金制度。
法国养老金体系较为复杂,为多支柱型+现收现付为主,既有公共强制养老保险,也有职业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
第一个是公共基础养老金(法定养老保险,Régime général/Basic State Pension)。覆盖范围:私营部门雇员;缴费方式:现收现付,雇员缴费约6-8%,雇主缴费约8-12%(根据工资水平有所不同);社会保障缴费的上限和工资基数有关;领取条件,62岁最早可领取最低养老金,要领取全额养老金通常需要67岁或满足缴费年限(二者满足其一),需累计缴纳41-43年(取决于出生年份),才能领取全额养老金;养老金计算,根据平均工资(Salary Average)和缴费年限计算,养老金=平均工资×累计缴费年限/法定缴费年限×替代率(一般约50%),早退休会扣减养老金,每提前1个季度大约扣1.25-1.5%。延迟退休可增加,最高可增加8-10%。
第二个是职业补充养老金。分为两类,ARRCO,所有雇员都参加,涵盖私营部门。AGIRC,专门针对管理层/高级职员。由雇主与雇员按工资比例缴纳(通常总缴费约7-10%的工资,管理层更多)。属于积分制,缴费换算成积分,退休时根据积分兑换养老金,本质上是现收现付+积分记录制混合。
第三个是公务员和特殊职业养老金。公务员、铁路工人、能源公司员工等有特殊养老金制度(Régimes spéciaux),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与普通私营部门不同,一般待遇更优,资金主要由现收现付+政府补贴支撑。
第四个是个人储蓄/自愿养老金。法国也鼓励个人自愿储蓄养老金(PER, Plan d’?pargne Retraite),个人缴费,可以税前扣除一定额度,退休时可以一次性领取或按月领取,这部分属于积累制,和新加坡 CPF 比较类似,但覆盖面和金额远不如强制养老保险。
同样的,现收现付这个模式有的致命问题法国一样有,且最为严重,养老金占GDP比例约14-15%。过去多年法国政府试图推迟退休年龄或统一多种职业养老金制度,但经常引发大规模罢工,归纳到这里真相把法国人都抓到中国来,“享受”一下中国的“先进”制度下的养老金待遇。
7、其他国家的养老金制度简述。
瑞士、瑞典、丹麦、挪威、芬兰都是政府统筹、企业提供、个人储蓄三大支柱,就不再详述。以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对比表格如下:
8、中国的养老制度。
中国养老现状其实都不太想写了,如果中共在我老了之后还没倒台,我可不指望自己能拿到养老金,能把我缴纳的社保本金退还给我,那就谢天谢地了,人民币贬值都认了。
中国就一个养老制度,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城镇的,企业/单位缴约16%-20%工资,个人缴8%工资,不要被这个给误导了,上过班的都知道,企业一般只把当地最低工资当作你的工资,按照这个基数来缴。现收现付,号称男60岁、女50-55岁,缴满15年可领养老金,但是延迟退休后,是要到年龄到了才能领,关于养老制度的,不管是哪个国家,延迟退休指的都是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延长缴纳养老金年限,开源节流啊这是。
城乡的,没缴城镇的就缴城乡的,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现收现付,满60岁,缴费达15年。
乍一看像是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实际上不是。
个别企业有企业补充养老/职业年金,属于积累制/个人账户制,不知道哪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会缴这个,我所有工作过的企业从来没有这个说法。
9、当今养老制度该怎么评价,有没有更利索的?
综合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养老制度,很明显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政府统筹,强制/半强制征收,现收现付,这一代人养上一代人,下一代人养这一代人,缴的多领的多,如果忽略人口结构的变化的话,跟个人储蓄也没什么大区别。采取这种方法的历史原因懒得去考证了,估计是年轻人口多的时候,一拍脑袋就想出这么个法子了。请注意,这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劫富济贫,而是一代人占另一代人的便宜。随着出生率回落后,所有玩这招的国家都开始压力山大,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这些无耻招数:延迟退休(多交几年,晚领也就是少领几年),想方设法短斤缺两(英国最狠,没交满10年的,要是运气不好能直接给你归零,本金都不还),以这些国家的出生率,等这一代老人死绝了,或许会缓解一些。不过民主地方的未来老人们也不用太悲观,你们国家的养老金真的制度上无以为继的时候,政府或许会拿其他税收来补的,不会将上面的无耻招数进行到底的,德国、台湾已经在部分这样做了。只有中共统治下的中国,这种可能性太低了。
中国目前只有社保这一个养老制度,且出生率近几年极低,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等我们这一代人老去的时候,社保账户早就崩盘了,看起来很让人绝望,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的,后文再述。
第二类是个人储蓄,不管是以什么名义,都是个人每个月从工资里拿一部分出来存着,老了再拿出来用,本质就是自己存钱老了再自己花。企业配合缴纳一部分的当作原本就是发给你的工资就行。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企业帮你掌控这些资金,号称能增值,无风险的投资能有哪些?美债吗?去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国家也有,这种就必须得经济不出问题,基金操作公司必须非常稳健,一旦来个大萧条,投资大亏损,所有人都得傻眼。虽然说比自己拿钱去金融市场投机风险低的多的多,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存钱自己取钱,还多了很多限制,好处就是只要不出现大崩盘、挤兑风险,本金拿回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三类单独列出来,是出于一些国家对公务人员的特殊养老制度来说的,虽说这三类本质上都是存几十年钱未来再取,但还是有各自单独的特点的。第一类是一代人占另一代人的便宜,第二类是四平八稳的自己存钱老了再自己花,第三类就是公仆们占便宜了。在第三类的无耻做法中,中国当然是遥遥领先、清场式领先,臭名昭著的双轨制,目前正在领高额退休工资的这批体制内老人,年轻时是不交钱的,当然那时候社保制度都没有,他们想交也交不了。但是,那一代人,所有人都没交社保,在我们这两代牛马交社保养他们的时候,体制内动辄拿8千1万甚至更多,农村的拿2百(前几年一分钱都没得拿),前些年一些体制外的一次性买齐了社保,可以拿1000-3000,体制内的直接拿工龄折算拿钱!别的国家好歹遵守最基本的多缴多领的原则,中国则是缴的多领的少或者没得领,没缴的大领特领,劫贫济富,虽说中共就是一个压榨普通民众的政权,但特么的你那么多方法喝民血,却连社保这块都不放过,半点脸面都不要了。屁民交钱养老爷,谁来养屁民?
写着写着愤怒就无法抑制了,歇一下,从根源从头写起。
孟夫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虽然现在被诟病颇多,但这句仁心之语,总归是好的。虽说我们个人是无法做到像孝敬自己父母一样去孝敬其他老人,但总不能丧失人性,在孤寡老人们(广义,不仅仅指无子女的老人)失去生活依靠后,冷血的看待他们死去吧?养老制度的本质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别人老了我出份力养老,我老了别人同样出份力养我,虽说具体到个人,这点是做不到的,但国家、政府是干什么吃的,信用货币体系发展这么多年是干什么吃的?现实世界发展到当今,如此发达、便利,只需要给老人发钱就可以了,却奇葩的出现了养老危机,这真是人类的耻辱和悲哀,不再继续批判现在各国的养老制度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制度纯按货币的角度来看,就是个庞氏结构,没意思。直接写我的设想。
这段本不应该单独写出来的,这是我的货币制度理念的一小部分,总体框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单独写一个小方面未免有些单薄,大家能看懂基本理念就好了。
设想的大框架是,政府收税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实现政府职能必须要做的事情,重要的是税收总额和合理性(这个合理性是指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的),实际上中国对企业征税也还是那几个大类,只是税率有区别。搞那么多收税的名目干什么,你收够钱不就行了吗?简化税收种类:企业几乎免税,不管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印花税、契税,通通取消。新建一个存款增加税,这是一个惩罚税,就是企业账户上有现金增额却一直不花的(时间定为一年或者其他范围,细节还没彻底想好),收税,逼企业把钱花出去,发工资也好老板自己分红也好,都行;找个人收税,只收这三样,个人所得税、资产税、遗产税,个人所得税就是大头了,累进税,税率按目前的来看也没什么大问题,或许要微调,资产税是拥有资产就得交税(或许这项也可以免了,大数据下,个人所得税就可以薅到富人羊毛了,但从现在模式切换到新模式,好像还是得收一次,仅一次),遗产税是必须收的,这是防止富者几代人下来越来越富的最好的方法。
养老制度就这样子:个人只需要缴税(上面说的三种或者两种),什么缴社保等莫名其妙的东西都不需要搞,私人储蓄这块随个人意愿,别人自个存钱等老了自个再花那是他的自由谁也不能干涉。设定一个基准线,类似于救济金,即使一辈子不交税也可以领到这个金额,可保证基本生活。在此基准之上,以个人一辈子交的总税额计算,交税多的领养老金就多,边际递减,累减制。比如一辈子交了10万以内,在基准线上加1000(数据是随口说的,没有经过计算,勿较真。按比例加,交了1万的加100,交到10万的加1000),交到20万的,再累减加到800,交到30万的,再累减加到500这样,交到多少以上就不再加了,要有富人能交1亿税的,他领的养老金跟交5000万的一样,对他们这个级别的富人来说没任何影响。
想从货币这条线研究,觉得钱从哪里来,靠收税不够怎么办,担心那不就又出现资金紧张发不出钱的情况之类的。请先理解这一点,一个社会的财富是所有商品的总和,货币本身在社会财富中的价值是零,养老这种道德制度不应该以自由经济学的规律方法去解决,而应着眼于财富的分配,自由经济社会财富的分配可以通过货币的分配达到一部分的目标(养老金均摊到每个人头上没几个钱,应该做得到)。现在各国的养老金制度,一遇到人口下降、老龄化,就个个原形毕露,原因就在于从基础经济学上这原本就是必然会发生的,而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又把所需要的钱框在了之前限定的框架内,跳出框架问题自然就消失了。如果非要说货币不够怎么办?办法多的是。
以美国国债类比。美国政府为什么发国债?因为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税收),钱不够花,所以要找国民借钱,然后承诺未来以税收偿还,可税收不还是来自国民的钱吗?从纯资金角度来看,政府发债找国民借钱,然后再通过找国民收(或者说抢?)更多的钱来还这个债,瞧,这不就闭环了,啧啧赞叹一下。美国理论上是可以多收税把债清了,可美国独立都是因为十三州不愿意纳税(虽说有无代表不纳税的理由,可英国给他们的税率很低很低啊,这里的非曲折就不去细究了),政府想找这么彪悍的国民加税确实有点难,开支却一年比一年多,还时不时来个大事件要花大钱,只好借新还旧了,然后美债就从01年6万亿涨到25年36万亿了(另外MBS分量也不小)。
所以遇到货币不够的时候该怎么办?可以学美国这样借债发养老金,你们缴的税不够养老(此处前提,中国政府开支已经透明公开,不再腐败了),那就只好借钱呗。不过,我构思的是直接印钱,至于印钱到底可不可行,暂时还在详细思考探究,没办法,牵涉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即使真不可行,退一步发债借钱呗。类比美国发国债,累积成大问题后,美联储就买国债印钱渡过危机,然后在现实中经济却着着实实增长了(已经扣除了通胀),主要目的达成了就行。借钱/印钱发养老金,你说放水就放水呗,解决了基本养老就行。
初稿就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