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做到了,新闻出版署做不到?
卫健委做到了,新闻出版署做不到?
沙莎
协和医院肖、董医生事件一经曝光,卫健委与教育部迅速联合调查,处理相关人员,并向公众通报结果,展现了政府职能部门应有的担当与效率。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治理精神的体现。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闻出版署在“哈佛博士事件”中的长期失职。23年前,中国青年报公然捏造证据,污蔑诽谤陈琳博士,当时即被揭穿,但新闻出版署却无动于衷,没有查处造假者。由于缺乏及时干预,嫌犯得以逍遥法外,愈加无法无天。二十余年来,中国青年报对陈博士的迫害不断升级,直至2023年在纽约曼哈顿发生跨国“杀人灭口”(未遂)事件,性质已远远超出一般舆论暴力,而成为严重的国际犯罪。
面对如此恶劣的政治与人权事件,新闻出版署却始终充耳不闻,形同虚设。公众不禁要问:同样是政府职能部门,为何卫健委能雷厉风行、有错必究,而新闻出版署却长期怠惰、毫无作为?这是出于对中国青年报匪徒的刻意庇护,还是制度性昏庸与玩忽职守?
新闻出版署的核心职责之一,便是管理新闻机构和签发记者证。若持证记者公然炮制谎言,迫害无辜、无法无天,而监管部门依然装聋作哑,那么记者证的公信力何在?新闻岂能被允许继续武器化,沦为帮派工具?不要告诉公众,新闻出版署也被中国青年报蒙骗而至今“不知真相”,这只会暴露更深层次的失职。
需要指出的是, 哈佛博士事件远比协和医院事件恶劣。协和医院相关人员造假只是为了局部私利; 而中国青年报造假则是害人杀人, 是刑事犯罪。而且 由于被害人是一位当时国家稀有的杰出学者、精英中的精英(AI 语),中国青年报的罪行也因此伤及国家的教育事业(经济金融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量子计算)。
如果新闻出版署不能履行监管职责,不能保障新闻公正与舆论清明,它的存在还有何意义?一个不作为的机构,不仅浪费国家资源,更直接助长了恶势力的嚣张。新闻出版署必须向公众作出解释:它为何在“哈佛博士事件”中继续沉默?它将如何面对历史责任?它是否有勇气和能力进行一次真正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依赖某个部门的孤勇,而必须依赖制度的整体觉醒。卫健委已经做出了一个正面示范,而新闻出版署则在消极与沉默中一步步丧失合法性。历史不会宽恕长期对谎言视而不见的监管者。新闻出版署,是时候面对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