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究竟做出多大学术成就?
杨小凯究竟做出多大学术成就?
多次看见有人写文章纪念出生于中国的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本名杨曦光的杨小凯去世已20年。多次看见有人提及杨小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这一点,我不好评论。我无法预测,如果他还健在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根据我看见一些人写的文章提及他的经济学研究的成就,我还是很怀疑他究竟做出多大成就。
有人说,他发展了劳动分工的理论,研究产业分工。根据我本人的研究经验,200多年前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已经为类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的人再研究劳动分工或产业分工,只是做延伸的研究。不可能再有颠覆性的原创成果了。所谓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或“后发劣势”的说法,也不是杨小凯的原创,而是国外发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研究中早已有人提出的观点。即使这个说法是杨小凯的发明,也不会有多大学术成就。这个不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只能按照比较成本的理论做出一些实际验证,做一些实证研究。杨小凯的研究仍是用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他可能从中提出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做出一些修正,但我个人仍然看不到他创造理论体系的可能性。通常,创造理论体系需要做基础领域的研究。杨小凯的研究还不是基础领域内的研究。
就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也不一定做出突出成就。202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劳蒂亚·戈尔丁也只是在妇女就业方面做出比较突出的研究,也没有创造任何经济学理论。
过去几十年内,历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只有罗纳德·科斯因为创立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经营理论创立突出成就。其他的经济学家的成就就很有限。比如,后来也是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成就就远不如科斯的成就。科斯的研究是一种经济学的基础研究,过去没有人 研究过,不仅填补空白,而且改变人们有关经济生活的根本看法。
有人说杨小凯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没有看见杨小凯能在基础经济学领域内有什么具有前途的新的经济学思想。所以,至少我不会高估杨小凯的学术成就。
很多人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成就的依据是博士头衔或名牌大学教授。如果学术成就很大,那些头衔的意义就很低。但是,在学术成就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就刻意强调那个人的学术头衔。在这种情况下,就已经能够看出,其实,当事人的学术成就可能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