孞烎Archer

注册日期:2024-07-27
访问总量:26526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制度外部性与公共财富的无声流失


发表时间:+-

制度外部性与公共财富的无声流失

——从江油事件到川普时刻的结构性抉择



赞成时事评论员蔡慎坤“在江油民众为受霸凌的女生上街抗议遭到打压的时间段,杨兰兰成为全网热炒的焦点事件,成功转移了海内外对江油事件的关注”这个判断。

但也不排除可能把舆论导向更深层次的隐形空间?

那么,谁在操纵舆论,转移伤痛,让群众(君之羊们)娱乐致死?


一、情绪转移与财富转移:制度外部性的双面镜

在中国,公众早已习惯一种奇特的新闻节奏:一旦出现触及制度底线的公共事件,总有另一个耸人听闻的舆论焦点迅速冒出来,转移社会注意力——从二十多年前的“上海社保案”到江油教师事件、再到杨兰兰案,皆如是。

“上海社保案”本是足以引发全国性制度反思的重大腐败案件。当年,权力动了退休者的奶酪,最终导致挑战胡温的政治局委员、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下台。但即便如此,这场案件并没有阻止“全国社保基金”被陆续掏空。公共财富在账面上依旧“安全”,但实际运作中却被变相转化为少数权力集团的资本收益。

这不是马恩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更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而是中国特色(权力)社会(资本化)主义的举国体制典型样态——权力垄断资源配置权,再以资本化运作转化为私有利益,公共利益则在“合法程序”中逐步消解。

如果把江油和杨兰兰事件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两者虽表象不同,但背后的制度机制相通:一个是情绪转移——在民间舆论中转移公共愤怒;一个是财富转移——在制度运作中转移公共资源。它们的共同作用,是让本应引发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一次次被稀释、推迟,最终形成制度外部性——权力可以从社会整体的沉默与失焦中攫取额外收益。


二、国际镜鉴:养老金与公共基金的被劫持

中国并非孤例。在俄罗斯,普京政府自2014年起多次动用国家养老金储备弥补财政赤字,尤其在乌克兰战争后,大量社保资金被重新分配到军费与安全开支上,导致养老金实际购买力不断缩水。这种操作不仅伤害了退休人群的生活安全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信任鸿沟。

阿根廷在2008年直接国有化了私人养老金账户,理由是“保护国民资产”,实则是为缓解中央财政的严重资金短缺。结果是,养老金从原本市场化、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模式,退化为政府预算的“提款机”,造成投资收益率长期低迷,并催化通货膨胀。

这些案例表明,当国家行为体缺乏外部约束与内部透明机制时,公共财富极易沦为权力的权宜之计。无论是俄罗斯的战争经济,还是阿根廷的财政危机,其制度逻辑都和中国“社保黑洞化”现象同源——都是主客二分的资源支配模式在21世纪的延续,缺乏共生性结构的修复机制。


三、川普时刻与中国的第二次机会

我在2016年12月的最后一期《经济要参》中曾判断,中国人民及其诚实的政治人物,应当把川普的出现,看作第二次改变(Transform)自身结构性失衡的“制度外部性”机会。第一次机会是邓小平访美后的对美开放——建交、争取最惠国待遇、低门槛加入WTO——带来了“续命式”的Change,却未触动体制性结构,留下“温家宝之忧”,并在此后十余年被充分应验。

如今,大陆的结构性失衡已远甚于胡温时代,而川普的第二任期几乎注定会重塑全球经济与政治秩序。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抉择:在川普式的“全球化重组”过程中,中国是要主动入局,以共生化的制度修复嵌入新的国际秩序,还是坚持贪恋举国体制特权便利拒不改变而被动出局,继续沉溺于内耗与外部封锁的双重夹击?

机会从不等待犹豫者。制度外部性的窗口一旦合上,剩下的就只会是高成本的外科手术——或者,不可逆的崩坏。

2025.8.10蒙特利尔-多伦多


浏览(154)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