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注册日期:2015-01-10
访问总量:132985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胡适斥责西方形而上学为“鬼话”,看中国读书人虚伪心态


发表时间:+-

从胡适斥责西方形而上学为“鬼话”,看中国读书人虚伪心态


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是一个带有双重形象的人物:一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却常常在关键处戛然而止,不愿触碰更深的哲学根基。他曾在一次演讲和文章中断言:西方形而上学不过是“鬼话”(nonsense),不必浪费时间。表面上看,这是“反空谈”的实用态度;实则,这种轻率否定折射出中国读书人长期根深蒂固的一种虚伪心态——既不愿面对终极追问,又要以科学和实用的姿态掩盖这种逃避。



---


一、语境:胡适“鬼话论”的历史背景


胡适是在留美归国后提出这种看法的。当时的中国,五四运动余温尚在,知识界普遍期待“科学救国”“民主救国”。胡适在美国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回国后便将这种思想作为“唯一现代哲学”,强调经验、实验、可验证性,对任何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问题都持否定态度。


他的“鬼话论”不仅是哲学立场的选择,更是顺应当时舆论与政治安全的结果:


1. 五四后的知识风潮——反传统、反形而上学被当作“现代”的象征,否定哲学抽象思辨成了时髦姿态。



2. 政治环境的安全感考量——谈科学、谈实用总是安全的;而探讨存在、本质、真理等问题,很容易被扣上“玄虚”“迂腐”甚至“反动”的帽子。



3. 急功近利的救国心理——社会急需见效的改革思想,抽象理论被视为“浪费国运时间”。





---


二、“反形而上学”的虚伪逻辑


胡适的态度在知识分子中迅速获得共鸣,因为它符合一种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


1. 自诩务实,实为浅薄

所谓“务实”,其实是拒绝面对复杂性。形而上学的确晦涩,但它试图回答“为什么”的根本问题——科学方法本身离不开这些前设。否定形而上学,却享受其提供的逻辑与世界观基础,是思想投机。



2. 选择性批判

胡适敢斥西方形而上学为“鬼话”,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形而上但无逻辑支撑的观念,如“天命”“无为而治”“阴阳五行”等,多采取回避或轻描淡写态度。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文化上的自我保护与政治上的谨慎。



3. 以科学之名,反科学之实

科学离不开形而上学假设——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因果律的必然性、逻辑一致性等。如果真完全抛弃形而上学,科学本身也失去了理论根基。中国读书人往往只要成果,不问原理,这本质是反科学的。





---


三、虚伪心态的文化成因


这种心态并非始于胡适,而是历史深层结构的延续:


科举功利传统:几千年来的“学而优则仕”,使得读书成为通向利益与地位的工具,而非追求真理的路径。


政治高压下的思想自我审查:终极问题容易触碰权威禁区,安全起见,不如先否定其重要性。


表面西化: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思想的吸收多是功利性的,急于找“救国药方”,而不是平等的深层交流。




---


四、结语:真正的勇气


胡适的“鬼话论”并未真正解放思想,反而在不知不觉间固化了中国知识界的一种浅尝辄止的习气。表面上,他们反对“空谈”,实则害怕在思想上直面根本问题;表面上,他们拥抱科学,实则不愿承认科学的形而上学根基。


这种虚伪,使得中国知识人虽手握大量实用知识,却难以在哲学高度上与世界平等对话。缺乏面对终极问题的勇气,最终会让一个民族的思想现代化停留在表层——技术可以引进,制度可以模仿,但文明的根基依然空洞。


只有当读书人不再将“形而上学”当作笑柄,而是以诚实、平等的态度去探问“存在”“真理”“价值”等根本问题,中国思想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


--------

胡适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评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大纲》等著作中,他倾向于以实用主义(实验主义)视角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以下是其代表性评论及出处:


---


### 1. **《实验主义》(1919年)**

   - **原话**:  

     “哲学的根本问题只是‘怎样解决人生问题’。那些‘本体论’‘宇宙论’的争论,如‘唯心’‘唯物’的分别,多是‘半票文学’的玩意儿,和‘真理’的差别,正和‘圆孔方木’的争论一样。”  

   - **出处**:收录于《胡适文存》第一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  

   - **背景**:胡适师从杜威,主张实用主义,认为形而上学争论(如唯心/唯物)脱离实际,应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


---


### 2. **《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

   - **原话**:  

     “哲学若没有实效,终成了‘玄学’的玩意儿。譬如‘太极’‘无极’的讨论,费了许多心思,究竟有何用处?”  

   - **出处**:导言部分,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  

   - **背景**:胡适批评中国传统哲学(如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化,同样反映他对西方形而上学“脱离实际”的否定。


---


### 3. **《先秦名学史》(英文,1922年)**

   - **原话**:  

     “Metaphysical systems, whether Eastern or Western, are but tentative hypotheses. They must be tested by their practical consequences.”  

     (“形而上学的体系,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只是试探性的假设。它们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  

   - **出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1922年出版),导论章节。  

   - **背景**:胡适强调哲学应像科学一样通过实证检验,反对形而上学独断。


---


### 4. **《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1922年)**

   - **评论**:  

     胡适认为现代哲学的趋势是“脱离形而上学”,转而关注“科学方法”和“人生问题”,并点名批评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玄学鬼话”。  

   - **出处**:《胡适文存》第二集。


---


### 核心观点总结

胡适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评主要基于:

1. **实用主义标准**:形而上学讨论(如本体论)缺乏实际效用。

2. **科学方法论**:主张以实证和逻辑替代抽象思辨。

3. **中西对比**:认为中国哲学(如清代朴学)的实证精神优于形而上学传统。



浏览(368)
thumb_up(0)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fangbin

    胡适刚回国时,还曾对苏俄抱过幻想,但是远早于鲁迅就明白过来了。对历史人物,不能因其一时的言论,特别是青年时期,这种苟求,并不能证明今人的伟大。毋庸讳言,中国的思想界以及历代思想家远逊于西方思想界,但是他们在理解西方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在启迪中国人向文明的转变的历史功勋,不可磨灭。我更希望,现代批评者们,能够找出中国文明为何能够“混到今天”。这是殷海光也没有实际最终解决的问题。李泽厚、余英时,也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才能走出新的文明之路。无论如何,照抄西方之路是不可能解决中国问题的。但是西方的文明的基本框架,则是必须学习的。美国能选出特朗普这样的无赖当总统,已经打破了“美国民主的神话”,虽然两百多年来,美国的民主曾经吸取了欧洲最先进的文明。代表了最先进的文明。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