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侠是否代表民族文学《中国文化报》专题争论回复
关于武侠是否代表民族文学,这个问题其实我不太想多想,这个题目太大、太远,我觉得很容易掉到纯辩着玩的怪圈里去。
关于“奇幻YY充斥,武侠是否衰败?”我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就YY来说,这个其实一直都是通俗文学的法宝。现在奇幻里的穿越、升级、收集美女,其实和三流小说里边的灭门、摔悬崖、收集美女,没什么区别。奇幻小说之所以在网络这么火,我觉得原因不外如下:
1、新鲜
2、门槛低,好写,所以写的人多、出的作品多、读者选择多
3、阅读的门槛低,好读、省心
奇幻小说的红火,基本上不需要太强调YY,而能够在图书市场卖得好的奇幻,也不是以YY为主卖点的。
所以大可不必把YY当洪水猛兽,奇幻当成大敌人,网络另算,传统的纸媒这,奇幻小说并没有占据什么太明显的优势卖得好卖得坏,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作品。
新一代的武侠写手够份量的作品不多,这是即使是我这样的乐观主义者也没办法回避的事。武侠难写、难读,在通俗文学大家庭里有点像红花会的金笛秀才,落魄了,但还比上略不足,比下远有余高贵着。
但我不认为这是绝境:作者写得多了,自然历练出来,难写变成好写;读者长大了,难读自然变成好读,反而是太没脑的YY会被放弃。
以武侠版为首的大陆新武侠实际上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十六年前那批金古的读者变成了第一批作者,而六年前那批需要读书的孩子变成了第一批读者。六年过去了,作者的成长没有读者快,所以现在的武侠创作,虽然有几朵奇葩,但集体还不能让人满意。
但是在这种不满意中,新一轮的厚积薄发实际上是在酝酿着。以我个人来说,近半年来虽然作品写得不多,但是感觉对武侠的审视已经又有了变化,接下的创作计划,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空前的自信。
简单一句话:我觉得真的在从写手往作家转变了。
而我不知道,在网络的那一头,像慕容无言、龙辰、夏洛、小柯、杨虚白、高建武、郯城……这些和我一样,热爱武侠,坚持创作,但一直被自己内心拘束的非一线写手,是不是也在酝酿风暴,准备变天。
当我们的重磅作品集中爆炸,我不相信,这个世界还能压抑我们的呼喊。
从“成人的童话”到“青春的童话”
大陆新武侠的发展方向,我觉得我看到了三个:
第一, 对“侠性”的深度追问。小椴、慕容无言、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很清晰的走这个路子。武侠被我们搞得满沉重,也许我们绞尽脑汁也仍然不够真的深刻,可是我们付出的努力和诚意,是此前黄金时代的大家们可能一辈子都没试过的这也是大陆新武侠与以前的武侠创作,最大的不同。
第二, “成人童话”的延续。凤歌、时未寒、步非烟是最具代表性的。讲故事讲文化,这没什么好说的。
第三, 青春的童话。沧月、江南这兄妹的作品很棒,但是我不同意将小非归于此类。我觉得这么写武侠的人,其实根本没打算写武侠。韩寒明确说《长安乱》不是武侠,何员外的《何乐不为》更是自己的游戏而已,我们没必要非得拉着人家入伙。我不知道小非本人的意图如何,如果让我从作品推测,我觉得王小波才是他的第一目标。纯童话的武侠,几乎没有发展的可行性,我觉得没有讨论的必要。
然后是对规则的重新建立。我觉得现在评论界也好,读者也好,对武侠小说的评判标准仍然是针对“成人童话”那一套,这很不好,很多那之外的努力,被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一套新的标准,确实亟需建立。
最后,我对80后的作家作品居然没有我而抗议!!!
哈哈。
读冯知明先生的《武侠文学代表民族文学》
读完冯先生在天涯上的这个热帖以及各路网友的回复,心情颇是复杂,尤其难忘某些极其偏激的贬低之词。
持反对意见者理由大致有三:武侠庸俗色情难登大雅之堂;武侠武侠已然衰败没落;武侠充其量只能算是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绝非代表。似乎更多的人不是在讨论武侠文学是否能够代表民族文学的原题,而是把矛头直指武侠本身。
姑且不论冯先生的“代表论”是否值得商榷,就个人主观而言,我实在难忍无知者中伤武侠。在我心底,武侠始终是一种最具浪漫主义色彩而又能鼓舞人心给人以启迪与希望的文学题材,它几乎可以同时囊括诗歌、散文、寓言等多种文学形式赋予读者的精神食粮。诚然,随着近几年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滥俗之作充斥于大众视野,但难道因此就可以将整个武侠一概否定么?当全球华人中都形成一股金庸热潮时,谁敢说自己不曾为萧峰的大义牺牲感叹不已?谁敢说自己不曾为杨康的卖国求荣拍案而起?谁敢说自己不曾为岳不群的虚伪咬牙切齿?那些热烈的情感真实存在过,那些令我们感动的篇章何时庸俗色情过!
真正优秀的武侠作品总是可以直指人内心。因为侠的世界虽虚构,故事却映照现实。在各色各样的江湖角色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卸下生活的重担,忘却现实的烦恼,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钻进温暖的被窝,捧一本优秀武侠故事,恣肆地驰骋在充满正义与豪气的热血江湖,共享人物悲欢离合,品味故事中折射出的人生哲学,岂非人生一大美事?!
而对于武侠低俗之作的泛滥现象,诸位何不逆向思之?
继金梁温古之后,优秀武侠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为数寥寥的新生代武侠写手即便偶有佳作,也难逃模仿痕迹,并普遍被一些对大陆新武侠排斥心理严重之人评为“难以超越前辈大师”。正是这种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低俗娱乐之作的泛滥,若将此因果关系概括而论,即优秀武侠作品的少导致低俗武侠之作的多。那么对武侠口诛笔伐的诸位是否发现,武侠作品的市场总量较之盛行时期并无甚改变!这反映了什么?人说,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需要的,就是理应存在的,具有价值的。所以强调武侠已然没落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武侠绝不会没落,它只是循环般地步入又一个成长期!
其实开始我以为,冯先生若题为“武侠文学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学”抑或“武侠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代表之一”,些许坛子里的风波能小去不少,但现在看来,其实殊无二异。反对者们更多的是要强调武侠的落后,武侠的衰败,武侠不敌玄幻、纯文学云云。从这点来看,冯先生等人的当务之急或许应是用心多产高质作品,而非致力于“武侠文学是否能代表民族文学”的争论之中。
关于武侠小说的几个观点
路内
我也读武侠小说,基本上都读过,十多年前曾经写过几十万字,后来稿子也找不到了。最近写过几个短的。尽管这个类别的小说被归为通俗文学,但感觉并不那么容易写。武侠总是有其模式的,在这个模式里要写出不一样的东西,这一点比较考验作者。如果把武侠与奇幻、言情、侦探这些类型小说结合起来写,那不算高明,至多只是杂交品种,杂交的生命力强,这一点毋庸置疑。
武侠文学能否代表民族文学,这点我是存疑的。往大了说,武侠文化倒是民族文化的一个代表;往小了说,武侠小说庶几也是本国小说的一个特色。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文学,长于诗歌而短于小说戏剧,从《诗经》开始到唐诗,那是很高的,小说偏弱。说民族文学的代表,那肯定是古诗,小说基本上都轮不上(这点我 和吴越 先生的意见一致)。但是,武侠小说的作者们,也不必为此感到气馁,因为更广泛和更具体的工作都远远没有完成。
武侠小说本来就是看着玩的,写得好不好那是作者个人的才气问题。对武侠的理解,有人要为国为民,但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史记》,那里面充斥着个人主义,这倒也好。所谓的为国为民,说到底还是波普尔所反对的历史决定论。武侠不存在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这个东西,你就成了宋江,而不是林冲。对当今的武侠小说作者来说,如何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的侠文化,那是有必要的,你把儒道释都读通了也没用,侠是匹夫的事情,终究来说是流氓文化。关于流氓文化可以参看朱大可的《流氓的盛宴》。
武侠作为一种小说类别(而不是文体),终究是有人去读的。但是当今的武侠小说和所谓的武侠精神渐渐脱节了,我比较喜欢看温瑞安那部《游侠纳兰》里的短篇,某些部分很玄幻,近乎剑侠,但它本身所具备的还是武侠精神。这样的精神在后来的武侠小说里都短缺。如果侠的精神在武侠小说中都不存在了,那么充其量也就是武打小说,也照样有人看。这一点不用担心。 温瑞安 先生说武侠都有一个沉重的历史,我觉得,今日今时的中国也未必就轻松了,照这个说法,武侠的精神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的奇幻小说,也不是今天才有,古代也有《封神榜》。一个类别的小说怎么可能取代另一个类别呢?即便武侠小说衰微,也不见得就是奇幻小说的作用吧? 孔 先生太会联想了,现在盗墓小说也很火,难道武侠小说的衰微不是盗墓小说造成的?更何况,武侠还有那么多经典作品,而国内的奇幻小说我看也没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你不能把小说本身当成是娱乐产业的一个环节来对待,你开发一个奇幻游戏挣了点钱,你反过来说莎士比亚没落了,因为他的戏剧不能做成网游,你这不是被人耻笑吗?我们还是回到武侠精神的原点来讨论,这个东西,奇幻是不具备的,这个武侠精神是一部分中国人血液中的东西。我们不说金庸古龙,照样也能说《史记》,请记住,荆轲是不需要练级买装备的,人家是神勇。
我个人认为,武侠的阅读率谈不上衰落,只是回到正常水平。以前是太高了,即便这个正常水平也远远超过了纯文学。小说好不好,终究还是作者的事情。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作者本身靠文字量吃饭,杂志也要吃饭,不可能因为作品水准下降了就不发表任何东西吧?这里显现出通俗小说的一个弊病,很难避免。武侠小说的作者在中国作家群中是少数,而读者远远多于纯文学的读者,以少量的作者来承载超量的读者,这是其退步的根源。将来即使有伟大的、新颖的武侠小说再现,恐怕也很难回到过去的盛况了。
至于青春武侠小说,没读过,就不谈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首先我想说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也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我想从“奇幻YY充斥,武侠是否衰败?”这个话题说起,我想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武侠在文学领域目前的处境就好比现在中医在国内的处境,我们都知道前一段时间以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废除中医的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中医是伪科学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可是我想说虽然目前中医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就此说中医已经衰败中医应该被取缔仍然是不科学的,中医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并在很长时间被海内外所接受,显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和科学之处的。那么回到武侠是否衰败这个话题上,武侠真的就衰败了吗?我不想轻易的下定论,我想说说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目前奇幻小说的受众群体。我出身在86年,正是大家所说的80后一代,我目前正就读于一所大学,而且由于个人比较特殊的情况,这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大学,在我就读过的这两所不同地域的大学中,真正喜欢奇幻的同学寥寥无几,以30个人的一个班为例,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就是一个极度的奇幻迷,但也是班上唯一的一个。另外的人当中,有13个人曾经看过奇幻小说,但感觉一般。另外的一大半人是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表示无聊的时候会看一看。那么在我们这个年龄中喜欢看奇幻的都是些什么人呢?经过调查他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欢玩网游,当然这些都可以说是个别的,你可以说我在的大学刚好情况特殊不能成为论据,但我想至少可以算一个例子吧。那么传统武侠呢?前一段时间我心血来潮,突然想重温一下古龙先生的经典,但是到了图书馆却大失所望,当然不是因为图书馆没有他的书,而是因为我的学长学姐们把这些书都看得太多了,以至于我一拿起来就脱叶掉叶严重,请注意,这不是因为书放了太久而脱,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书的版本还是比较新的。另外一位大师金庸的书也是同样的情况,虽然他的书是放在最后一架,但借阅的人却始终是最多的。我就读的另外一所大学管理比老套,学校的图书馆里没有武侠小说,但是食堂里的电视里却老是在播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不同的电视台此起彼伏的播,食堂的师傅们换着频道不停的看,一播就是一年多也不嫌烦,搞得我吃饭的时候一看到〈倚天屠龙记〉就打嗝。大家一面说武侠衰败了,一面金老先生的书拍了又拍播了又播,这说明什么?说了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就已经够了,我们一直热爱的武侠小说并不是没有人看,也并不是不受人欢迎,现在武侠小说难以发展的关键在于没有大师级的作品,现在很多二流的武侠小说充斥,也许读者会耐着性子看完一本两本,但第三本第四本呢?难道读者会为了自己对武侠的热爱而让自己的眼睛被二流甚至三流的武侠作品不停的强奸?至少我不敢苟同。先别说别人,就我自己就已经很久没有看武侠小说了,现在的很多作品情节老套,故事又千篇一律,当然没人会看了。任何事情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东西就会是一潭死水,刻薄一点说,现在的武侠小说就是。
现在我想说说奇幻小说为什么现在这么热,就像刚才我所说的,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真正喜欢奇幻的人并不多,不管是中国式的奇幻还是类似于国外的哈里波特这一类的,其实如果给我们一本好的青春小说和奇幻小说选择的话,我们还是会选择前者。如果说真的喜欢,我想更可能它们是属于90后的,他们的年纪更喜欢仙魔之类的作品,加上网游的推动,想不热都难。在缺乏大师这么多年后,武侠还会有市场吗?我可以肯定的说,一定有,前一段时间我到很多的侠客论坛看过,只要是说武侠衰败的帖子,跟贴的人肯定有一大堆,骂的人不少,理性的人也很多,当然也有赞同的。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既然还有人在骂,还有人在关注,那武侠就肯定不会真正的没落。而这一切,需要所有从事武侠这一领域的人的共同努力,时代需要的是精品,没有特点的东西只会被淘汰。
最后我想说说武侠的民族性和青春武侠的问题,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武侠写手,但我喜欢武侠小说,也乐意继续创作下去——虽然它可能很糟。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会被武侠深深的所感染,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因为武侠它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说它能代表民族文学我觉得太过了,我更愿意这样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宝库里,它是民族文学中的一种,它所弘扬的侠,它所描述的义,不正是我们民族追求正义的一个文学缩影吗?所以我真的很想问一下说武侠小说不是民族文学的人为什么这样说?至于青春武侠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女子武侠也是一样,它们的出现让武侠更有时代性。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看法,很多想法当然都很不成熟,欢迎指正。
最后为能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再次表示荣幸。
08年3月11日 冯志昂
1、“武侠文学能否代表民族文学”
武侠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种,是不是能代表民族文学?我学问不深,不会讲道论理,只想举例说明。
据相关资料显示,多数外国人是通过武侠电影这条途径来了解中国文化的,而武侠电影是武侠文学的延伸。
从李安的《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到《英雄》在美国的两周票房冠军,五千多万美元的收入足以说明武侠文化已经成功在世界范围推广。包括《黑客帝国》、《霹雳娇娃》、以及冯先生所说《杀死比尔》等都是国外大导演学着武侠皮毛拍出的卖座大片。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卖国贼为讨好外国贼拍出的垃圾武侠,可国内情况怎样呢?《黄飞鸿》、《新龙门客栈》、《七剑》、《功夫》、《投名状》……哪一年的国产佳片里没有武侠片?金庸作品一再翻拍,武侠名著的一版再版,《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热销都表明武侠文学被广大民众喜爱好推崇。可以断定武侠文学绝对比“诸子百家”、“之乎者也”更容易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接受,也更具有代表性。
不管国内的文化精英们是否愿意承认,至少现阶段,在民族文化的推广方面武侠文学的代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也许有人又会搬出老生常谈: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物。可别忘了我们谈的是民族文学,连我们民族中最广泛的大众都不能接受的东西怎么能代表民族文学?反之,被我们民族中广泛的大众接受的武侠文学又怎么不能代表民族文学?
2、“武侠文学是否衰败”
当然没有!只要我们现在还在讨论这个话题,就表明武侠文学没有衰败,什么时候连提都没人提了,那才意味着衰败的来临。武侠真正青黄不接的年代是在90年代,2000年起随着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创刊,大陆新武侠理论的提出,以及小椴、凤歌等一批新的武侠作者的崛起,标志着武侠文学已经根植到新的土壤中正处于茁壮成长前的萌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仅不算衰退反而是武侠文学全面兴旺的初始阶段。
尽管近几年奇幻文学的兴起对武侠文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那些西化的奇幻文学毕竟属于拿来主义,总归是要落后于西方的,而中国化的奇幻从早期的《蜀山》到现在的《诛仙》都是武侠化的奇幻,可以说是武侠衍生的变种。从《蜀山》、《无极》两部大片的失败可以看出在中国奇幻文学要想根深蒂固还尚需时日。而武侠则不同,能够历经磨难、长久不衰,而且能够被世界认可娱乐全球大众的唯有武侠文学。
一些认为武侠会衰败、对武侠失望的人,只是恨铁不成钢,其实内心仍是在期待着武侠的复兴。我们的武侠作者也正在笔耕不辍,不断创造出武侠佳作,而一些像我一样暂时处于瓶颈状态寻求突破的作者,仍然无怨无悔地为心爱的武侠而默默耕耘着,再加上80后青春少侠的日渐成熟,相信只要我们这些热爱武侠的人不抛弃不放弃,武侠再度辉煌的时刻必将为时不远。
3、“青春武侠能否成为经典流派”
武侠文学要想保持长久兴盛,必须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金古梁温黄”也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够在高手如云的武侠队伍中独树旗帜,成为当时新派武侠的代表人物。现在,这五位大家已经成为每一个武侠作者面前难以逾越的五指山,即便能够爬到山顶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很难体现出自我价值。那么为什么不另造一座山头呢?即便这山最初是一个高度不够,长相又寒酸的土堆,可毕竟属于自己的山头,再不断填土绿化滋养生息,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必将成为一道独具一格的风景。因此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我比较赞同“青春武侠”这个新的武侠类别存在,至于能否成为经典流派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我相信随着这一流派年轻作者思想的不断成熟,思路的不断开阔,必将诞生出自成风格、自立门户的大师级别的高手。
答题完毕,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冯先生组织的这场讨论,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希望武侠版能够在冯先生的带领下蓬勃奋进、再展宏图!
祝您健康快乐!
宋阳
2008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