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1627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和“评审逻辑”


发表时间:+-

图片1.png

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没有一套完全量化的“硬性标准”,但从历届评选情况和诺奖评审机构——瑞典文学院的公开声明来看,它有一套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评审逻辑”。总结下来,基本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一、理念层面:必须契合遗嘱精神

诺奖的根本依据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1895年),其中对文学奖的要求是:

“授予在文学领域中创作出在理想倾向上最杰出的作品的人。”

这里的“理想倾向”(ideal direction)并非单纯政治口号,而是指作品应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启迪与价值追求。

 二、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语言的高度原创性

文学语言必须有独创的表现力和审美力量,不是简单的叙事工具。

例如托卡尔丘克的语言有一种流动的哲思感,莫言的语言融合了民间叙事与魔幻现实主义。

2.思想深度与普世性

作品要探讨超越本土的主题(人性、自由、命运、记忆、暴力、爱与孤独等)。

要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感到共鸣。

三、作品的规模与持续性

绝大多数得主不是凭单一短篇或诗集获奖,而是在长时间创作中形成了完整、稳定的文学世界。

评审看重作品群体的整体成就,而非某一篇的爆红。

例如石黑一雄获奖理由是“揭示记忆、时间与自欺的深渊”,而这贯穿了他的多部小说。

 四、文化与历史意义

要有文化记忆保存者的角色,或对某一历史、族群、语言的文学传统有杰出贡献。

例如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纪实文学保存了苏联解体前后普通人的口述史。

 五、形式上的创新

评审非常看重文学形式的突破:

叙事结构创新(高行健、佩索阿式多重人称)

文体融合(散文诗、纪实+虚构、跨媒介)

语言实验(贝克特、勒克莱齐奥)

 六、非文学因素(现实考量)

虽然诺奖声明“非政治化”,但实际上评审会受国际文化政治影响:

对冷门语言与文化的关注(提升文化多样性)

对被忽视文学传统的补偿性认可(如非洲、拉美作家)

避免过于激烈的政治立场,但会承认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品。

 七、总结公式

高度原创的文学语言 + 深刻普世的人文主题 + 持续且完整的文学世界 + 形式创新 + 文化历史意义

在此基础上,如果作家的形象、作品主题与当年的国际文化氛围契合,获奖可能性会大幅增加。

 


浏览(287)
thumb_up(0)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自然

    人类最卓著的作家

    妥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雷马克, 都没有得过诺贝尔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