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38915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致中国政府: 知耻近乎勇


发表时间:+-

“知耻近乎勇”


沙皇


“知耻近乎勇”是说,知耻是一种近乎勇敢的品格,是自我修正的开端。历代仁人志士多以此警醒自身,反躬自省、砥砺品行。这一古训也可以用于国家与政府的层面,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增长,也需要勇于认错、勇于纠偏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勇气。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也需要反思。


譬如,前总理李克强在任职期间,因误读收入统计数据,严重高估贫困人口的真实收入水平,从而导致“脱贫攻坚战”被仓促宣告胜利。其后果是,数亿生活仍艰难的百姓被人为“摘帽”,失去政策关注。这是一场涉及数亿人命运的决策失误,是国家层面的一种耻辱。


再如,中国共青团喉舌中国青年报,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背离本职,异化为团派的打手。2002年起,中青报捏造罪名发起舆论围剿,污蔑我国第一位毕业于肯尼迪学院的博士陈琳,之后又借助国家机器在海内外封杀真相、阻断其发声,直至演变成2023年发生在纽约曼哈顿的杀人灭口(未遂)。陈琳博士是毕业于中美顶级学校的多个领域的专家, 堪称“中华第一才子”,稀罕程度相当于古代的状元。这样的人都敢杀,共青团系统的罪恶让国家蒙羞。


共青团本应是联系青年的桥梁,现实中却与青年脱节。团员多是普通学生,却被赋予“引领青年”的职责,结果往往只会空喊口号。国家为此支付巨额财政支出,既无效能,也无公信力,成为典型的制度性冗余,是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顽疾,是制度设计和政治伦理的双重羞辱。


今天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积累,根源之一是,群众积怨深重,既因为冤假错案难以平反,也因为腐败与特权依然猖獗,而真正推动改革、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却屡遭打压。政府若不能知耻,无法从错误中学习,那么再多的宣传也不过是自欺欺人;再大的发展,也可能是建立在沙地上的空中楼阁。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践行“知耻近乎勇”的古训:承认“哈佛博士事件”是团派共青团对一位潜在政治对手的迫害;承认扶贫战役中的数据误判以及过早收官的政治责任;承认共青团作为群众组织已经失去其存在意义,成为社会负担;承认“指定接班人”制度造成官僚体系僵化、人才选拔失真,必须从制度上改革。


若能如此,不仅是历史错误的纠正,更是重建国家信任的基石。这是政府勇气的体现,是一种比“强大”更重要的德行。毕竟,真正赢得民心的,不是掩盖与高墙,而是坦荡与诚实。


习近平曾多次指示要“刀刃向内,清理门户”。落实这句话,就该从承认耻辱开始,从纠正错误出发。国家不是不能犯错,但不能失去“知耻”的能力;政权不是不能强硬,但不能缺乏“认错”的勇气。勇者无惧,智者知耻。国家治理,亦当如是。

浏览(354)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