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六十三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永遇乐》(千古江山)【南宋】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南宋权相韩侂胄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同年初春,受命任镇江知府,守卫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表面看,朝廷似乎对他重用,实则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辛弃疾到任后,积极布署军事准备;同时,他意识到政坛的险恶,忧心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深感自己难有作为。在这种背景下,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历史名篇。
词题“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是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吴国都城,它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北固亭,坐落在北固山上,北临长江。作者登临北固亭,面对雄伟江山和历史遗迹,怀古伤今,焦虑忧思,而又壮怀激烈。
上片抒发怀古之情。登临纵目,面对一片历史悠久、雄伟壮丽的大好江山。三国孙权曾在此抵御曹魏,雄踞一方,而今已无处寻觅。无论是当时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人物孙权,都已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湮没。但是,眼前的千古江山见证着孙仲谋显赫的业绩。
接下来三句转而描写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远处,斜阳映照着杂草老树,其间普通百姓的小巷清晰可见,人们说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就曾住在那一带。(注:刘宋,420-479,南朝时期的宋朝,因国君姓刘,为了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历史上又称之为刘宋。)想当年,刘裕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平息内乱,取代东晋,建立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一个朝代“宋”。随后,刘裕率军两次北伐,横扫万里,气势犹如猛虎。
词人选择了与京口有关的两位典型的历史人物。孙权,继承父兄的业绩,抗击曹魏。刘裕,创立新朝,积极进取。尽管孙权和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最终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长眠于苍茫大地,但他们英雄的伟业永留青史,他们壮心不已的精神为后人仰慕。作者颂扬古代英雄人物,抒发自己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抱负,并为南宋朝廷偷安一隅、不求进取而痛心。
下片词意分成三层,回旋激荡,意境深幽。作者头三句引用历史的典故,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在北伐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敌妄动,否则反遭溃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年间,刘宋文帝轻率起兵北伐,企图获得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的大胜,反被北魏军击败,落得仓皇逃归,对方大举南侵,直抵长江北岸。“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出塞,大败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在山上积土为坛,祭天曰封,祭地曰禅,以告天地,庆贺胜利。
接着,作者回望四十三年前的情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江之隔,京口的长江对面就是扬州。绍兴三十二年(1162),词人在敌占区领导起义军,驰骋在烽火连天的扬州以北地区,奋勇抗击金兵,随后率起义军南归,寄希望于南宋朝廷。往事历历在目!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佛狸伐,元嘉二十七年(450)他率大军反击刘宋,抵达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今南京瓜埠山)建立行宫,后成为庙宇。金朝皇帝完颜亮曾经发动南侵,住扎在瓜步山。在这首词中,佛狸祠象征着金兵侵略者留下的痕迹。“神鸦社鼓”:一种迎神祭祀的社会活动。词人悲叹道:当年金朝侵略军蹂躏的地方,如今却成了神鸦社鼓的场所,毫无备战的气氛,与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想到南归四十三年来,自己抗金的主张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心中无比悲哀,不堪回首!
即便如此,在此筹备抗金北伐之际,已经年迈的词人重燃实现终生夙愿的激情。最后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警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谁会来问:廉颇将军已老,身体是否依然强壮如故?是否可以重返沙场?这里,作者引用了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战功卓著,后不为赵国所用;赵被秦围困时,赵王派使者见他,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饭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一如既往、忠心耿耿,愿为赵国效命,可是廉颇最终未能如愿。辛弃疾出神入化地引用这个典故,意味尤为深长,暮年之际,一生遭际竟然与廉颇如此相同。年已六十六岁,自己仍愿作为主帅,冲锋陷阵,北伐克敌,收复国土。文韬武略,赤胆忠心,始终不为朝廷所重用!沉郁之忧,积压之愤,赤诚之心,全在结束的三句之中!
全词,作者在老迈之年,以正、反的历史典故为鉴,苦心积虑地告诫南宋朝廷。同时,老当益壮,抒发抗金报国的坚定意志。豪放悲壮,披肝沥胆,感天动地。这首词,深受历代名家推崇,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在他的《词品》中评道:“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所言极是。
但可惜的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中的忠告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开禧二年(1206)四月,韩侂胄出兵北伐,由于军事准备不足,加之出现了内奸叛徒,开禧三年北伐失败。同年十月三日,辛弃疾病故于家中。十一月三日韩侂胄被暗杀。南宋又一次与金朝签订屈辱的“和议”。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