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38860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舆论为何失焦?


发表时间:+-


Screenshot_2025-08-03-11-31-40-379.png

舆论为何失焦?


Screenshot_2025-08-03-10-46-09-220.png

沙石

武汉大学杨某某因误判肖某行为而举报,引发公众强烈谴责;而中青报对哈佛博士陈琳长达二十余年的诬蔑诽谤、海外追杀,却鲜有人问津。这种舆论失焦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杨某某的举报虽被指为“诬告”,但并非空穴来风。肖某在图书馆阅览室持续一小时的不雅动作,确实可能引发误解。杨某某作为旁观者,未必能立即知晓肖某的皮肤病实情,其举报虽有失当,但尚在情理之中。法院最终判决肖某无罪,学校也撤销了对他的处理,事件得以平息。然而,舆论对杨某某的口诛笔伐却未停歇,甚至要求学校对其进行处罚。这种情绪化的义愤,忽略了杨某某行为的合理性基础,显得过于苛刻。

中青报在确认陈琳哈佛博士学位真实无误的情况下,仍捏造证据,污蔑其学位造假。此后,中青报不仅通过多篇文章升级诽谤,还长期封堵陈琳的发声渠道,甚至在境外杀人灭口。相比杨某某的误判,中青报的所作所为是有预谋、有组织的系统性攻击,旨在摧毁陈琳的职业与人生。

然而,舆论却对前者反应激烈,对后者几近沉默。这种反差背后,反映了公众在面对复杂信息时的认知偏差。杨某某事件因其直观的道德冲突(性骚扰指控与无辜者的清白),更容易激发情绪化反应;而中青报事件涉及更复杂的背景与动机,公众可能因信息不对称或缺乏关注而忽略其严重性。

舆论的失焦与媒体引导和公众的关注惯性有关。杨某某事件因涉及校园、性别等敏感话题,容易被放大为社会热点。而中青报对陈琳的诬蔑诽谤,涉及美国名校、海归学者、政治斗争等远离普罗大众的领域,公众难以持续关注。更重要的是,中青报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可以通过话语权的控制,淡化了自身行为的罪恶。

舆论的力量本应服务于正义,但在信息不对称与媒体操控的现实中,它却往往偏离了应有的焦点。我们不能只对眼前的情绪事件作出强烈反应,却对深层的公权力作恶集体失语。杨某某事件固然需要讨论尺度、证据与理性,但更应引发警觉的,是中青报长达二十余年对陈琳博士的诬蔑诽谤、杀人灭口为何竟能逃避公众追责。



浏览(322)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