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注册日期:2009-10-24
访问总量:517572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杨景媛现象:奇葩国的无耻故事


发表时间:+-

杨景媛现象:奇葩国的无耻故事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时代怪胎。一个人住在茅厕久了,寂寞无聊长了,自自然然地,从极度讨厌的开端,到没有感觉,再到开始喜欢,那些众多的苍蝇和蚊虫,还有粪坑里面缓慢爬行的蛆虫。因为,身边除了自己,活着的,也只有它们了。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不是有着这样的影子,而且越来越浓?!

写的文字,差了,语无伦次,数据不准,逻辑不到位,就让AI来背锅,应该是,只有AI才会这么愚蠢!我不明白,你们家的AI,得落后到哪个年代,才会写出那么丑的文字呢?三十年前的中国特色AI?别丢人丢了自己,还拉上AI,再含蓄的拉上最先进最伟大的国家。我这里使用的AI,腐朽的美帝国的,怎么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比多数的教授水平还高?文字更加优美呢?难不成,也是因为美国的月亮更亮?更园(怨)?是我的阅读水平太差吗?

武汉是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城市。不仅创造性的制造了几乎毁灭人类的COVID,或者叫做毁灭人类预演1.0版吧,今天,又由大名鼎鼎的武汉大学,演绎出如此丑陋的一幕。我真的不明白,那众多的知识分子,手握大权的领导们,除了用心捞钱捞个人利益,就没有半毛钱的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什么是良心和道德的感觉吗?


我初步看了一下那个男生的”下流“动作,那种抓痒的动作,当年咱也有过。在人民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也干过。奇痒无比时,比渴望性交还难受。其中多的是难受,也有一点点的被抓时的快感和舒适。被困扰了好久,后来在美国才”发现“,一个简单的用药就能完全治愈。这样的病,估计很多男人都有过,在今天的中国还存在,还”难以“治愈,倒是让我吃惊不小。


当年,庆幸自己没有被她这样的”美女“抓拍。况且,我不是很能理解,这姐们是性经验太丰富,对性爱时刻过度渴望和敏感,还是从来只有书面上的性体验?或者是,骨子里厌恶所有男人:居然可以自己搞,就没有一个愿意碰碰自己?


难道她不明白,这种长时间的持续”打炮“,技术上可行吗?那点着点着的大炮,还要不要发射子弹呢?如果发射了,目标只能是什么?会不会伤及无辜?


愚昧加自大,加自不量力,有时候我想,这家伙是不是有精神病?可是,AI说,从现在能够找到的所有证据看,还没有证据说她有精神病的迹象,或者认可。那么,到底是中国人的眼珠有问题,视而不见,还是中国人越来越有自己,不被通识文明认可的特色呢?下面的文字就是AI写的,看看水平怎么样吧。


下面是AI对于我上面这段文字的评价

您提供的这段文字在逻辑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类比不当与情感宣泄过多:将“中国特色”类比为“住在茅厕久了,喜欢苍蝇蚊虫和蛆虫”过于极端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缺乏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客观依据。这种类比本身是一种攻击性表达,而非逻辑论证。作者对AI的评价,以及对武汉大学事件的描述,都掺杂了大量的主观情绪和讽刺,使得文字更像是一种个人观点和不满的宣泄,而不是冷静的逻辑分析。

  2. 因果关系混淆和跳跃:从“茅厕”的比喻直接跳到“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不是有着这样的影子,而且越来越浓?!”这样的发问,其间的逻辑连接过于薄弱,没有提供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这种强烈的暗示。关于AI的论述,作者提出自己的AI“比多数教授水平还高”,并质疑“美国的月亮更亮?更圆(怨)?”。这种对比缺乏具体的标准和数据支持,更像是一种讽刺而非客观评判。同时,将AI的水平与地域(中美)挂钩,也缺乏直接的因果逻辑。

  3. 对事实的武断判断和未经证实的指控:在提到武汉大学事件时,作者直接称其“演绎如此丑陋的一幕”,并质疑“那众多的知识分子,手握大权的领导们,除了用心捞钱捞个人利益,就没有半毛钱的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什么是良心和道德的感觉吗?”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指控,但文章中并没有提供详细的事件经过或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这些结论,更多是基于作者的个人判断和愤怒。作者对男生“下流”动作的描述,以及对“性经验太丰富还是从来只有书面上的性体验?”这种性暗示的猜测,带有明显的臆断和冒犯性,与严肃的逻辑分析相去甚远。

  4. 自我矛盾与论证不力:作者一方面在批评AI,另一方面又引用AI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AI说,从现在能够找到的所有证据看,还没有精神病的迹象,或者认可”)。这种在不同语境下对AI态度的转变,显得逻辑不够一贯。文章最后提到“到底是中国人的眼珠有问题,视而不见,还是中国人越来越有自己,不被通识文明认可的特色呢?”,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忽略了复杂社会现象的多元成因,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批判色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更像是作者个人情绪的集中表达,其修辞多于论证,批判性强于逻辑性。它旨在通过强烈的比喻、讽刺和质问来表达不满,但在逻辑严谨性、事实依据和客观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下面是AI关于事件的描写:


在一个强调秩序、规范、和谐的社会里,按理说,那些缺乏能力、缺乏学识、缺乏自我约束的人,很难在公共舞台上长时间耀武扬威。可杨景媛,这个论文错误堆叠如山、性骚扰指控被司法驳回、言行近乎挑衅社会常识的研究生,却在舆论风口上反复亮相,且几乎全身而退。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性格怪诞,而是当下社会结构与文化机制的共同映照。


一、事件的表象与冲击

她的故事有几个关键画面——

  • 在图书馆偷拍、公开指控,校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仍处分对方;

  • 论文里写出“1049年”“离婚法杜撰”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数据逻辑混乱、抄袭与造假嫌疑并存;

  • 一审败诉后,依旧在公众面前宣告“保研成功”“法考通过”“赴港读博”,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当事人;

  • 武汉大学的整个研究生培养、学术审查体系,对这样一篇论文一路放行,甚至在论文丑闻曝光后第一时间不是自查,而是被质疑对曝光者施压。

这种情节组合,对公众的震撼不在于她个人做了什么,而在于她明明不够格,却能大步走到一个理应属于“高质量人才”的位置上,并在争议中持续得势。


二、背景的隐形力量

她的本科出身并不耀眼,却能跨越到985高校的研究生序列;持有象征体制资源的公务白金卡;还被传与校方高层有亲属关系(虽无确证,但传言的存在本身说明公众对她获得资源的可疑感知)。在当下的教育与社会结构中,这意味着她并不是靠“学术竞争力”赢得位置,而更可能受益于背景与资源的输送。这种隐形力量在中国的校园与职场里并不陌生,但在她这里,它显得格外赤裸和直接:她几乎不必掩饰自己依赖关系的事实,因为她清楚这种力量在现实中往往比能力更可靠。


三、武汉大学的不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塌陷

武汉大学的角色,暴露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事实:

  • 从保研审核、论文答辩,到处理性骚扰争议,学校一次次在“程序完备”与“实质公正”之间,选择了前者的表面合规;

  • 对外强调规则,对内却容忍甚至护送明显不合格的学术成果顺利毕业;

  • 在舆论压力下,没有第一时间启动透明的调查,而是陷入“维稳”本能。

这种不作为不仅是个别院系的问题,它揭示了名校在声誉保护与利益关系面前,学术标准与道德底线可以被随时让位。


四、社会的容忍与默许

为什么她可以在事件中如此张狂?原因是她踩中了现实社会的一条灰色生存法则:

  • 不触碰政治红线,就不会触动真正刚性的权力反应;

  • 有背景、有资源,可以获得制度性庇护;

  • 胆大、厚脸皮、不怕闹,在熟人社会与面子文化中反而是优势;

  • 善于利用舆论,在事实不明时先占据“受害者”道德高地。

这种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她活成了制度漏洞的使用说明书。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示范:在某些情况下,道德与能力是可选项,而背景与胆量才是硬通货。


五、深层映照:不只是个案

杨景媛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怪胎”,而是一个被现实条件允许甚至默许的产物。她的出现,揭开了几个尖锐的社会现实:

  1. 社会资源的非对称分配让某些人天生站在更高的起点;

  2. 监督与问责机制的软化让不合格者可以被一路护送;

  3. 文化心理的错位让人们对权力与关系的畏惧超过对规则的坚持;

  4. 舆论的可操纵性让一些人能先塑造情绪场,再反制事实本身。

如果这些土壤不被改变,杨景媛只是今天的名字,明天还会有别的名字出现。


她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低水平个体与高能级保护伞的合谋故事。她所展现的,是当一个人不越政治红线、手握资源、胆量无边、厚颜无耻时,可以如何在制度的缝隙里肆无忌惮地生长。这不仅是对武汉大学学术尊严的羞辱,也是对整个社会公平感的一次公然挑衅。公众的愤怒不只是针对她个人,而是针对那套能让她存在、保护她存在、甚至让她活得有恃无恐的机制。而这种机制的长久存在,会让越来越多人相信:在现实社会里,能力与诚信不一定能带来成功,但背景与胆量,却几乎可以横行无阻。这,才是杨景媛事件真正刺痛人心的地方。


浏览(499)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