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的民族主义后遗症
《南京照相馆》的后遗症:民族主义,砍谁不是砍?
苏州,2025年8月1日,地铁站口,一位日本母子被“石头哥”砸了。幸好伤不重,孩子没事,可这剧情像足了抗日神剧的续集。去年6月,苏州“刀哥”捅日本母子,英雄胡友平女士挡刀牺牲,换来凶手死刑。一年过去,刀换石头,仇恨配方没变,照旧让人上头。谁在幕后喊“开机”?《南京照相馆》这类“爱国神片”功不可没!刘晓波先生《单刃毒剑:批判中国民族主义》,有深刻的批判。
《南京照相馆》:历史?不,仇恨放大镜!
《南京照相馆》?抱歉,没这片儿!但你懂的,指的是《南京!南京!》或满屏“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这些片子,表面“铭记历史”,实则卖情绪:南京30万冤魂配上悲壮音乐,观众泪流满面,恨不得穿越1937年暴揍“日本鬼子”。历史不能忘,但这是在悼念,还是在点仇恨的火?
刘晓波2000年就戳破了:民族主义是双刃剑,凝聚人心,也能让人失心疯。客气了!这哪是双刃剑,分明是回旋镖!扔出去砸日本人,飞回来砸自己人。胡友平舍命救日本母子,网上却骂她“汉奸”,造谣她“日本间谍”。这不是回旋镖砸脸,是民族主义自导自演的荒唐戏!神片赚票房,煽怒火,理性被踩成灰。
苏州街头:刀到石,仇恨的廉价续集
苏州“石头哥”袭击,官方喊“孤立事件”。孤立?笑死人了!网上反日段子铺天盖地:日本学校是“间谍窝”,日本小孩是“侵略者后代”。2024年,香港演员造谣日本学校不收中国学生,点赞24.8万;昆明还传“日本学校绑架小孩”的假视频。平台不删,算法狂推,键盘侠的戾气从屏幕蹦到街头。
刘晓波说,民族主义“源于自卑与崇拜”,想学西方崛起,却发现西方不是救世主。如今呢?一边骂日本,一边买日系车、追动漫、吃寿司,心里嘀咕:我恨你,但你咋这么香?仇恨没出口,内耗先炸锅。“石头哥”“刀哥”觉得自己“爱国”,实际是民族主义的廉价替死鬼。
谁在幕后喊“开机”?
别全怪“爱国群众”。导演是谁?爱国教育从幼儿园抓起,课本里日本侵华史占大头,影视剧“鬼子”永远是纸片反派。七成电视剧是抗战题材,抗战片年年拍,票房蹭蹭涨。这哪是教育,是仇日流水线!刘晓波警告,民族主义被操弄,变“单刃毒剑”,伤人伤己。果不其然,上面喊“中日友好”,下面喊“抵制日货”;官方说“孤立事件”,街头却上演“石头续集”。
更讽刺,这仇日大戏还白送四方安全对话和澳英美联盟一张王牌。中日互掐,四方安全对话笑到嘴歪,日本死抱美国大腿。中国忙着跟日本吵历史,美国卖军火,澳洲卖铁矿。这民族主义,咋像给西方免费打工?刘晓波若活着,怕是要冷笑:你们这爱国,到底爱谁的国?
解药:少点神剧,多点脑子
苏州的石头,深圳的刀(2024年9月,日本男孩被捅身亡),血淋淋提醒:民族主义的后遗症,不是喊“铭记历史”能治的。刘晓波先生主张让民族主义回归理性,别被政府和资本当枪使。咋整?停播“手撕鬼子”,开拍“胡友平传”;少点“日本间谍”谣言,多点中日民间交流。2025年3月中日东京对话20项共识,贸易额2664亿美元,证明理性不是痴人说梦。
最后,送《南京照相馆》们一句:历史是用来反思的,不是仇恨的放大镜。胡友平用生命证明,善良比仇恨硬核。别让她的血白流,别让刘晓波的警钟白响。民族主义这把剑,挥出去前想想:砍谁不是砍?再砍下去,自来水管里流的怕不是水,是仇恨的血,照样没人敢问是谁把排污口接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