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海外书名《生命中的他乡》缩写版(上)
体裁:长篇小说 字数:46万 作者:冯知明
出版: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文学编辑部
1、李如寄随团考察欧洲,让中国、德国警察传唤
李如寄是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他因为外语不错,被选派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这个团队,由旅行社的一位副总作为全陪跟随,每到一地,还有地陪做导游。之所以要李随行,主要考虑领导和同事们购买物品退税时,由他打理。
本次书展,公司决定邀请上级单位领导在开幕式后,去欧洲三个著名都市——罗马、巴黎和柏林进行实地项目考察。尚未出发前,便先联系了巴黎一家出版机构作为考察点,对方觉得没有实质性合作予以拒绝,便改成在巴黎超市一个大型书市直接考察。但到了地点时,考察团成员谁也不愿意下去,只因李如寄懂点外语,便让他作为考察代表,到书店转了一圈。李如寄看到许多时尚杂志封面和版式设计颇为洋气,购买一些给单位美编做设计参考用。
本次考察团,一半是本公司负责人一半是上级多家单位的领导,来到欧洲旅行一开始,大家异常放松,黄段子讲起来绘声绘色欢声笑语不断。李购买的一批杂志,大家疑是《花花公子》,不仅借看,还不时拿他打趣;待到了巴黎红磨坊,旅行社的全陪,认定这伙风流儒雅的文化领导会来一试身手,哪知这伙人都是嘴巴下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死活不肯出手。因为李购买过《花花公子》,且长相洋气英俊,大家凑了双倍钱,让他与洋妞比个高低,回来给他们宣讲。李尽管被团员们极力鼓动,却并非无所作为,领导们甚感无趣,便开始冷落他起来。
此次考察,李如寄心头沉甸甸的。他的父亲李来恩,外号老洋人,认定自己有一半外国血统,是传教士的私生子,并已在犹太人墓碑入口处为他约了一位疑有血缘关系的人见面,希望讨要到对方的头发,进行DNA的比对。李十分反感老洋人搞这套虚无的把戏,但迫于父亲和妻子的压力只好接受。出国前,他认为这事先要向单位做个报告,亦向旅行社全陪报备,李用了两种说辞,公司领导颇感疑惑,只好报告警察让他先做个笔录。犹太人墓碑就在德国总理府广场旁,这里的位置犹如天安门广场一样重要,足以见德国人对犹太民族忏悔之诚恳。然而到了犹太人墓碑入口处,他却收到了一则短信:“穆勒先生是中华殉道圣者,任何有损于他名誉的行为和言辞都是不被允许的。”收到这则短信,李责怪其父没事找事,涎上脸去认亲,却被对方看作是个并不高明的骗局并加以拒绝。他走进犹太人墓碑群里,心情十分沮丧,不由自主地伸出右臂呐喊了一声,即刻来了两个高大的警察,把李带到警卫室,先后用德、英、日语审问他——全陪曾告诉过他一个经验,如果遇到外国警察询问,只讲中文,警察就无法为难你,他如法炮制,警察果真束手无策。这时李叫来单位同行的土国地陪和拿有护照财务总监。警察解释抓他的原因,在德国行纳粹之礼是违法行为,并反复看了他的护照,才肯相信他是个中国人。
人没见到,搞得遍地鸡毛,李十分沮丧。到了大巴上,领导们已知李因行纳粹礼被拘之,大巴里空前活跃起来,领导们纷纷拿这个纳粹礼打趣他,也算是他为行程贡献了新的笑料,弥补了他不肯上红磨坊给领导们带来的失望。
2、父亲李来恩飞机失事,前妻后妻抢尸大战
回国后不久,李如寄的父亲老洋人去鄂西一个小城了解法国传教士的事迹。因乘坐的年底即将淘汰的苏式29人座的飞机,行至长江边上遇暴风雨出了事。老洋人的第二任妻子尹志红赶到出事地点看不到究竟,只好约李如寄和他的妻子梁一真同去殡仪馆——警察局和航空公司联合办公地去认领老洋人;其间,航空公司请来道士为这些“死法不祥”的人做了超度。尹志红得知丈夫出意外之时,深受打击。她见到摔成几截的尸身时,很快接受了现实,亲自安排了一个西式葬礼,请了8位弟兄姐妹为其超度,预定20多万的豪华墓地和9辆宝马5系为丈夫送别。
与此同时,李如寄亦向老家母亲和弟妹告知父亲的死讯,哪知母亲听了坚决要求前夫安葬在老家祖坟,这下让李不知如何是好!其妻梁一真也通知了他的父亲,一位大学研究近现代史的知名教授;梁教授与老洋人渊源颇深,自己出资让老洋人寻根问祖——此教授鲜少与人交往,性情古怪,他却来到李来恩遗像前,便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不杀来恩,来恩因我而死。”让李如寄和梁一真很是不解,留下了悬念。
得知老洋人出事的消息后,老洋人的前妻綦妈(简称其妈),带着5辆车,其中两辆小货车,一辆装有纸人纸马,请来几位哭丧专业户,一辆装有个合金棺和吹吹打打的送葬队伍,还有辆是小儿子李如皋的桑塔拉轿车,一并开到了尹志红的玉龙岛别墅。见到尹志红,从前是两个情敌的女人,一下抱头痛哭起来。哭完后,其妈说明来意,尹志红这方自然不同意——其妈拿出离婚前老洋人与她签的协议,还有族中最有威信的人李光宗作证的手印。尹见状只好放弃骨灰,其妈不忍,给她留下一半骨灰两地分葬。
李如寄老家的小城,紧邻这座大都市,得地利之先,发展速度惊人。它一直想隶属这座大都市而不得,再企图以经济体量大来从属省管也不行,几十年下来一锅好米煮成了夹生饭,便有了情结,一直被主管市打压,便有了心结,这个城市的市民指望来指望去,总是空穴来风,便有了纠结,久之,有个响亮的诨名——“三结市”。李的弟弟李如皋,初中辍学,先是随建筑公司提灰桶做小工,因十分聪明,掌握几门手艺,被应聘到阿拉伯的一个国家做工两年余,便开了一些眼界,对县里神神叨叨的事情分外知晓,说靠近大都市这个地方两个小集镇,就兴建一个基督教堂、一个天主教堂、一个三清观、一个大寺庙是明代遗存太平寺,正在规划之中。当下,建立大小寺庙一时成热衷之事,然而政府咬定一个原则不放松,不是传承之地,绝不允许兴建,比如汈汊湖谣讲修造个龙王庙,有个大城市饭店尤老板用房车拖来一车钱,欲修个龙庙,以安稳龙王之魂,政府坚持不予批准。恰好这个市的市长,是从前南支河、中支河以及汉北河三河工程的副总指挥,这三河是个浩大的工程,它挖出的土方,可绕地球三圈,把千里云梦古泽之水疏导干了——这云梦古泽乃是龙的生育繁衍之地,龙失去了生存居所,便迁怒于该市市长,让其家属得了怪病,意在逼他修建龙庙。
其妈带来的丧葬队伍完全是乡镇的传统习俗,一路纸钱开路,先从南入城,到了马口,此镇乃是关公拴马之地,有个持刀骑马的关公雕像矗立在镇中心广场;其东南方有个南河古渡,曾是渔民抗击金人南侵之地,老洋人曾被聘为这里的国际形象代言人。按乡村习俗,此行凡是老洋人有足迹之处,皆路过“收了脚印”,这样缓慢回到了老家。因老洋人死法不祥,在族叔李光宗的建议下,请了佛教徒诵经,也请了道人做法事,更请了镇上的戏曲团来唱三天大戏:除了《天仙配》这些传统戏曲外,为了活跃丧礼的氛围,上了《十八摸》和艳舞。这让回家奔丧的李如寄很是不习惯,更让他深感不安的,因为酒席包给镇上专业团队,在收拾残席时,没有动过筷子的菜肴亦被生生倒掉,只因乡镇丧事都承包给专业厨师打理,不管浪费与否,每席收费标准一致,他亦无话可说。
其妈包场三天,唱什么戏她不管,只管一条,必须唱《铡美案》,因为当下离婚之类的事情多如牛毛,反倒无人听什么《铡美案》,无奈之下,戏曲人员只能连夜加紧排练。
可怜一位执着向往西方文明之人,死后却无法按自己意愿安葬。
3、李家爷爷在云梦泽是皇帝般的存在
安葬老洋人后,李如寄感到父亲的死,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疑惑,他决定把这一切搞清楚。他找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族叔李光宗,他已八十多岁,与其父其母以及奶奶属于密切接触者,自然是知情人。因为他的父亲和他们弟妹长相洋气,总遭诟病,他开口便问族叔:“我是爷爷孙子吗?”族叔反问:“你爷爷可是云梦泽的江洋大盗,在这块湖地上一言九鼎,是皇帝一般的存在,难道你作为他的子孙,辱没了你的名声?”
李如寄的老家在古云梦泽的腹地,这里西邻天门,东北至大小洪山和云梦,南接洞庭湖,有千里之遥,有条横穿全市成“S”型的汉江之水,像极了尾东头西、将要逆飞冲天的巨龙。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大的水利改造,云梦泽成了江汉大平原,只剩下一小块湖泊之地,喻谓“龙渊之地”,名汈汊湖,围绕这个腹地,充满了龙的传说。大城市饭店的尤老板在当地政府建议,修造“龙的博物馆”,他诡异地找来龙骨和龙蛋,还帮当地人规划出了一幅云梦古泽的龙行分布地图——马口镇被认定是龙须之地;田二河因人才辈出,被誉为龙眼之地;分水镇则认为是龙吟龙喷水之地;里潭有深不可测金龙之宫;横堤这个地方为屠龙之地,专杀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韩集古镇则有守护龙蛋龙崽的乌龙;新堰河由盘得头区长开辟而成,请到兰巫婆看过龙修之地的风水;垌冢古镇,长年云遮雾绕,被看成龙潜之地;政府决定把建成一个湿地公园,打出“龙兴之地”的品牌,成为旅游名胜之地。
水乡泽国之中,从春秋战国的时代,这里遍地皆是香草,被大诗人屈原歌咏,在其诗中,诵吟香草有200多种,可见香草之茂盛;特别是城西之郊仙女山上有一种兰草,叶宽径壮花成串,传说是仙女下凡采撷芙蓉时遗留的;这里还有一座“桃花夫人庙”,供奉八仙女和珍珠仙子,长年香火不断,拜神求子灵验,很得仙气。
李如寄的爷爷李屠户是云梦泽大侠,湖泊水帮总舵主,在幼年时遇到了泽中神奇大盗李钩胡子,并得其真传。他承接父业,在垌冢古镇做屠户。他的新婚妻子被恶霸污辱,报仇雪恨的他取下恶霸全家人头,深入湖荡之中落草为寇。因年幼奇遇,被传秘法,大叫了三声李钩胡子,很得强人拥戴,经过几年打拼,便在云梦泽坐上了头把交椅。
他养了一条云梦泽的地龙,是用人血和由云梦泽女巫的蛊虫喂养,使本该上天遨游蛟龙,竟屈辱成了他的坐骑。对李屠户还有一种传说,在云梦泽里,他建有自己的地宫,满是金银财宝,待到北方大军打来时,他便如空气一般消失了。李屠户最为兴盛之时,湖泽之地水帮拉起万人之多大杆子,他十分善于周旋于东洋人、国共两党和各种势力之间,使自己势力一次次扩大。
这个城市有个马口镇,盛产民间实用的陶器。被誉为民间首窑,与景德镇齐名。更有神奇的说法,这些民间窑,乃称龙窑,如有一窑要开,必做敬龙仪式,请出龙魂来佑护龙窑。马口窑的产品本是单色釉,要么是鳝鱼黄要么鳝鱼青两色,本地人心中明白,其实指是“龙黄龙青”两色,只是怕冲撞了龙王爷,只好改作它称。马口镇把二月二看作“龙节”,要狂欢三日,扎起巨龙,穿龙衣戴龙帽耍龙舞,只有这三日把一切皆龙神化了。小镇在兴盛之时,有108口龙窑,但到公私合营,还有36口龙窑——之所以被称为龙窑,自与龙有关,烧制产品需要深挖到一米多深的淤泥,再取红黄黏土为料,制作进窑方可成器;待到了成为国企之日,便遣散那画“封资修”的画工,以窑工自画,就有了那回光返照的“口号坛”。龙窑虽是湖泊之地精华之所在,却也是一部水乡湖泊的时代变迁史。
改革开放之初,这个镇恢复了龙节,同时也建造了龙庙,皆由大城市的饭店尤老板出资,关于此人的来历,大为可疑,老洋人李来恩与他近距离接触,嗅出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生物体的腥臭味,尽管他涂了香水,依然掩饰不住。
4、弟弟李如皋得改革便利暴发,夜夜做新郎
李如寄的弟弟李如皋,虽然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但改革开放,给了他莫大机遇。他在建筑行业混得风生水起之后,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只是因为自己缺少后台,无过硬亲戚做后盾,他又不愿意沦为打工者,便在建筑行业被边缘化。
当时新堰小镇的人们热衷摸麻,他手上有点闲钱,便误入其中,过了一阵,发现这麻将里鬼窍门很多,许多人联手“斗合子”、杀“生麻雀”。他偶然得知自己爷爷有一套黑话、暗语和切口,以拿从一到十的暗语为“丁、元、春、罗、吾、交、皂、公、旭、古”来说,就变化奥妙无穷,如称“吾交元春”,即“5623元”,他便把它们拿来改造创新继承。因为这些黑话切口,曾经过时间检验,又是完整的系统,运用到麻将切口上,搞鬼赢钱,使他一时风头无两,被同行敬称为“麻爷”,比“麻鬼”“麻精”“麻膏子”级别还要高。随便得了一点爷爷的真传,就如此包赚不赔,这让他无比崇拜爷爷起来,他甚至迷信到认为是爷爷一直在保佑他。
过去与良湾李家台经常族斗的冯族大姓有个冯老爹,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如他去肉案买肉,就常被围观,他用竹剑一剑下去,便可把肉一分两半。本人又是国家干部,是垌冢、新堰、韩集三个片区的企管站长,他十分欣赏李如皋。新堰有几家乡镇加工厂,濒临破产,冯老爹找到他,问李如皋敢不敢像他爷爷那样赌一把,便激发了他的血性,“李二鬼”拿出自己的积蓄十万元,作为抵押,便把加工板鸭和“鸭五件”、羽绒加工厂、满湖春酒厂等全部承包下来,在短短一段时间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链。当时时兴穿羽绒服,使他加工的羽毛十分畅销,为了赚取更多利润,他不惜在羽毛中塞进砖块以增加重量,增加水分待客户收到羽毛时,已经“结板”一块。成为乡镇企业家的李如皋,被戏人称为“二鬼子”,加上长得一表人才,亦被乡人唱成了顺口溜“湾湾都是丈母娘,夜夜欢喜做新郎”。
良湾李家台修族谱,他赞助不菲资金,成为族谱委员会的副主委,力主为爷爷立传,得到了宗族广泛的认可,并由李光宗写四八句的传记。时值云梦古泽,有了新变化,政府有志于“退耕还湖”,他认定羽毛和鹅、鸭等野物有了更大的原材料来源。他甚至判断,如果政府要恢复云梦泽,那他还可以继承爷爷的遗志,创建一个“新水帮”出来。李如皋通过县文化馆专家了解到爷爷许多作为,逐渐把自己成为一个爷爷控。有一次,老洋人告诉他,说自己并不是李屠户所出,李如皋更不是这位江洋大盗的孙子。李如皋听了像发了疯,大骂其父“这是挖他的祖坟”“把他说是杂种”便与其父大吵了一顿,要让他永远住口,从此还断绝了父子关系。
李家小妹李如鹤被誉为云梦古泽继桃花娘娘之后的又一美人,追求者甚众。老洋人的嫡本弟子冯杆子的小儿子,追求不得便把守在如鹤教书的杨业中学门口,一见她出来,便纠缠不止。李如皋怂恿另一个追求者“余卵子”来收拾小杆子,再与余一同嫖妓被抓,李卵子很丢脸,只好南下深圳,使李如鹤得以从追求者中解套。李家弟兄俩早就知道,小妹其实心有所属,便是幼年在本地当校长的印尼华侨邹明校长的小儿子,邹校长参加过抗美援朝,平反后回到了印尼,这桩跨国恋情谈得既辛苦又无望,当年涉外婚姻很难得到批准。李家人对小妹的选择很无奈,如鹤却要一条道上走到黑,有一次与姆妈大吵一架,认为是父母把她的名字起成了“如鹤”,才使她的命运不得不远走高飞的。这完全是蛮横无理,但家人知道小妹也很绝望。
5、奶奶三娘当过洋庙掌灯,戴过贞洁扣
李如寄的奶奶三娘,从小父母双亡。其父是个教书匠,这个匠是指没有固定场所,随便教穷人家孩子认几个字,写写自己姓名的人,死于一次急性热冷病,尸身缩小一半。三娘认为父亲是个老实善良之人,因何遭此厄运,并询问过桃花夫人庙的娘娘,被告知其父上一世是泽中孽龙,因血债过多,此生亦需进一步偿还。
无依无靠的三娘,找到自己的假娘。假娘是老家的叫法,“假”通“借”,比干娘还要亲近一些。假娘张媒婆是城关镇的著名媒婆,三娘的想法,希望她找个童养媳人家,她自己帮忙养个小女婿,让她有个安身之地。假娘打量了三娘,认定她“挺胸翘屁股,生娃老师傅,”可以为她找个更好的出处,让她少安毋躁,住在她家,待她谋划。
哪知过了三天,假娘认为她坐吃山空。她不得不为三娘在洋庙里找份短工——“掌灯”。城关镇新建一所洋教堂,被当地各教派抵制,名声很坏,三娘无处可去,不敢吃闲饭,只好去洋庙为洋和尚“掌灯”。为了不受洋教侵害,不让洋和尚吸她的精血气,她们请兰巫婆画了狠符咒。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了洋和尚——从德国来的传教士老穆勒先生。
假娘便为她谋划,城关北街有户榨坊老板名为邓划子,诨名撮嘴巴,他是上门女婿,连生四个丫头片子。城关镇一时谣言四起,听说这家人打算卖了榨坊去省城投奔当少校团长的兄长。榨坊实际当家人麻姑,从小出过天花,满脸麻子,且性情古怪,认识到撮嘴耕种她这点土地,只会开花不会结果的,现谣言逼她走,她决定纳小为传宗接代,这自然正合假娘心意。当时尽管是民国时代,这个县城依然以银洋计算。连纸票子不肯要,因它被人称为“塌票子”,三娘则被半卖半嫁,谈定30块光洋钱货两清。当时政府还有严令:一是严禁人口贩卖,二是不准纳妾,这为这场交易埋下祸根。
待成交之前,麻姑得知三娘曾到洋庙为洋和尚“掌灯”,这“掌灯”肯定是被洋人摸过了,不仅把30光洋砍价成15块,还要退货,这下急坏了假娘。而麻姑满城找“小”而不得,最终还是选上三娘。这个做“小”毕竟比童养媳身份高出很多,她学做女红,可怜的三娘做起水乡湖姑的春梦,给未来的这个夫婿做了水乡特有的女红。
因为做“小”,只能称“圆房”。假娘给她备了一套出嫁用的首饰,商量好进麻姑家门前要还回给她,但在哭嫁之时,假娘却悄悄褪下她的首饰。倒霉之事接踵而来,圆房那日,麻姑在家门口放了一个火盆——通常来说,此用于送葬之人回家的仪式,意谓从此阴阳两分;新婚大喜不可用之。麻姑害怕三娘“这个被洋人日弄过的”有洋邪神附体,先用丧礼加以阻隔。待进入洞房时,还有几个仪式等着三娘:一是“赶邪神”,兰巫婆用一只喷烟的小铃铛在三娘裸体上摇晃一阵,只见一些邪神抖落于地:二是“落红”,银匠拿出一只小钩,让兰巫婆将三娘的处女膜钩出,盛于麻姑水碗之中,让撮嘴喝下;三是请来皮货匠和银匠,制作“贞节扣”,此带当场缝制好,只有大娘麻姑才能打开。到了第二天,麻姑把三娘做的女红齐齐铡掉,便严厉警告,做小之人不要有非分之想。以后三娘每次与撮嘴行房事时,麻姑拿着杀威棒站在一旁伺候着,这样进行了半年,撮嘴无能,三娘小腹平平,麻姑认定三娘是个下不了蛋的鸡,只好把三娘赶到榨坊做苦工。
后来,三娘被逼加入水帮,她确实感到了富户的门槛比远嫁他乡还要难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