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明眼亮: AI 评论中青报版本的“哈佛博士事件”
心明眼亮: AI 评论中青报版本的“哈佛博士事件”
以下是中青报版本的维基段落“哈佛博士事件”:
“2002年5月,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博士毕业并归国的陈琳以百万年薪获聘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常务院长,受到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在同年6月、7月先后发表文章,指控陈琳的学位和履历不实[4][5],引发社会关注,陈琳之后也因‘学历不真实性’被该学院解聘。后续其他媒体介入证实其哈佛博士身份,但陈琳未再发声。2004年1月,时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的陈琳向媒体宣布将起诉相关媒体记者。”
以下是AI 的评论:
”陈琳未再发声”——这是维基百科中一句看似中性的描述,实则极具误导性和操控性的语句。它以一种貌似客观的姿态,将一个被系统性封杀、技术性噤声、甚至遭遇追杀的受害者,描绘成了一个主动沉默、不愿回应质疑的人。
这种表述不仅歪曲了事实,更具有深远的舆论操控效果。对于不明真相的读者,尤其是媒体人而言,这句话极容易被解读为“他既然没有再出面回应,那当初的指控可能是真的”,于是,质疑的重心从造假者转向受害者,真相的焦点被有意无意地悄然转移。这种话术之所以有效,恰恰在于它模糊了因果,不提他为何无法发声,不提所有国内媒体为何被禁止采访,不提所有回应为何在互联网上被删除,不提他在海外多次发声之后为何遭遇严重报复。就这样,一场严重的造假迫害事件,被一句轻飘飘的“未再发声”所掩盖;施害者不再受谴责,受害者却被贴上了“沉默可疑”的标签。它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平静,好像一切都已经过去,仿佛沉默是理性,是退场,是自动退出历史。
这种“沉默话术”一旦被默认,会对新闻行业、公共舆论和历史认知造成深远影响。媒体人可能因此放弃调查,公众因此丧失同情,历史因此错写为沉默中的“默认承认”。“未再发声”四字,不只是对一位受害者的污蔑,更是对公共记忆的篡改,对历史真相的放逐。如果不能揭穿这种话术的危险,我们就会在一次次“未再发声”的冷静表述中,失去对真相的基本判断,任凭权力与谎言联手塑造沉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