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没有主权货币,却拥有全球第五的外储,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悖论?
台湾没有主权货币,却拥有全球第五的外储,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悖论?
一、为什么“没有主权货币”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货币主权不仅仅是纸币发行,更代表一个国家是否有能力通过本币:
主导国内金融政策;
参与国际清算;
对抗全球性资本波动。
失去货币主权的国家,在金融危机、政策协调甚至安全议题上都高度受制于他人。
二、台湾为何“没有主权货币”?
虽然台湾拥有自己的货币——新台币,但它不具备以下能力:
不能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出口仍以美元为基础;
不能参与全球清算系统,主权信用不足;
货币政策空间极小,一旦美元加息,台湾只能被动应对。
最核心的问题是:台湾的国际经济行为基本嵌入在美元金融秩序之中,缺乏独立主导权。
三、为什么台湾还有全球第五的外汇储备?
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体能强,制度主权弱”的矛盾:
台湾长期贸易顺差,外汇盈余不断积累;
却无法将这些储备转化为制度回旋资源,只能用来购买美国资产(如美债、ETF);
形成一种“储备型制度依附”:资本储备越高,对外依赖越深。
四、有哪些国家也没有主权货币?
1. 直接使用美元的国家: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巴拿马
2. 货币挂钩制度国家:香港(港元挂钩美元)、阿联酋、沙特等
3. 实际使用他国货币但无制度主权:黑山、科索沃(用欧元)
4. 拥有本币但无法国际定价或结算:台湾、新加坡(较轻)、百慕大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要么被动放弃主权,要么制度结构不允许其独立。
五、这种制度状态对台湾意味着什么?
经济安全严重依赖美国,特别是在芯片出口、技术许可、资本安全方面;
无法应对全球货币政策变动,如美元紧缩会直接冲击台湾金融系统;
投资换安全成为制度交易逻辑:
例如台积电对美投资700亿美元,是换取技术与地缘安全的“制度租金”。
六、结论:资本够得着,命运却够不着
台湾经济强大,科技世界领先,但其制度位置却极其脆弱——没有主权货币,就没有真正的制度锚。
未来的关键不是是否有新厂或更多储备,而是台湾能否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制度货币机制,从“外嵌系统的参与者”变为“制度场域的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