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小院

注册日期:2024-08-20
访问总量:21661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讀《史記》87: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2): 陸賈


发表时间:+-

陸賈, 楚國人, 作為賓客的身分跟隨高祖劉邦打天下,他很有口才, 經常在高祖左右, 也常常出使諸侯之間做說客。


劉邦平定中國之後, 趙他也平定了南越,並且自稱為王。 高祖就派陸賈出使南越, 正式委任趙他為南越王。 陸賈見到趙他, 趙他邋遢而坐,大大咧咧的見陸賈。 陸賈於是說道: 足下原本是中原人, 祖墳都在中原, 您卻逆性而為, 棄冠帶, 以區區彈丸之地對抗大漢, 離死不遠了。 秦朝暴政,天下諸侯竭反, 而獨漢王可以稱帝, 可見這是天意, 皇帝聽說你獨霸一方, 不助天下誅暴秦, 他的將相們都想來殺了你,但是天子有憐憫之心, 考慮到天下征戰已久,民不聊生, 所以攔阻了他們, 派我帶來南越王的印信, 你應該到郊外迎接, 北面稱臣才對, 你這樣毫無禮貌, 如果漢王那裡的人知道,一定燒了你的祖墳, 派一個偏將帶十萬人來這裡,這裡的人就會把你給殺了,投降漢朝, 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趙他聽他這麼一說, 立馬肅然起敬, 謝罪說: 我久居蠻夷之地,禮儀疏失,請原諒。他問陸賈:我和蕭何、曹参、韓信相比,誰比較厲害? 陸賈說:你厲害。 又問: 我和皇帝相比呢? 陸賈道: 皇帝統一天下, 中國有億萬之眾, 土地萬里, 物產豐富, 而你這裡不過是偏遠荒涼之地, 民眾不過數十萬, 相當於漢朝的一個郡, 你憑什麼和漢王相比呢? 趙他聽後笑道: 我沒有在中原起事,所以才在這裡為王,如果我也在中原興兵, 你怎麼就知道我不如漢王? 趙他非常喜歡陸賈,留他住了數月,經常一起喝酒, 趙他說:我這裡沒有什麼人可以談得來,直到先生來了,我才聽到很多聞所未聞的事。 趙他賜給陸賈賈千金,其他的各樣賞賜也有千金之多。陸賈完成了拜趙他為南越王的使命,回到朝廷, 劉邦大悅, 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提到《詩》、《書》。劉邦不喜歡聽,就罵道:老子的江山是馬上得來的,《詩》《書》何用? 陸賈說:江山是馬上得來的沒有錯,但是江山不是馬上可以治理的。 湯武都是靠武力奪取的江山,但是治理上都是採用仁政順乎民意才守得住江山,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策略啊!以前吳王夫差、晉國的智伯都是因為過度用兵而導致滅亡,而秦國也濫用苛政酷刑,不知變通,結果失掉天下。 如果秦朝統一天下之後,能夠行仁義,效法先賢治理國家,那裡有您什麼事呢?劉邦心中不悅,但是臉上也難免有愧疚之色,對陸賈說:給我寫一本書,講一講秦國為什麼滅亡,我為什麼可以得著天下,以及歷史中國家興亡衰敗的經驗。 於是陸賈一共寫了十二篇,每完成一篇,劉邦都愛不釋手,大臣們也歡呼萬歲, 這個書名為《新語》。


孝惠帝時,呂後專權,想封呂氏弟兄為王,又怕大臣們反對。 陸賈想到自己無力反對,就稱病辭官, 選擇了一個土地肥沃的地方安度晚年。 他有五個兒子,就把自己出使南越時得到的千金,分給五子,每日二佰,讓他們去發展生產。 陸賈自己則經常乘著豪華的馬車,腰中挎著值百金的寶劍,身後跟著十個能歌善舞的藝人往來。他跟他的兒子們說:“我和你們約定, 如果我到你們家裡, 你們要給我的人馬提供酒食,讓我玩得痛快,十天我就會離開,如果我死在誰的家裡,我的寶劍、寶馬、隨從人員就都是誰的。 一年之中,每家我最多去三次,去多了就不新鮮了,你們也會討厭我。


呂太后時,封呂氏為王,諸呂擅權,擾亂劉氏江山,右丞相陳平很擔心,自己無力相爭,也怕禍及己身,所以常常深居苦思良策。 一天,陸賈前來拜訪,見陳平正在發愁,他就問丞相在愁什麼呢?陳平說:你猜一猜我在愁什麼吧,陸賈說:您位居丞相之位,食戶三萬家,可為富貴至極,毫無憂慮可言。 但是您既然憂愁,應該是擔心諸呂和劉氏少主吧。 陳平說:是,您有什麼辦法嗎? 陸賈說:天下平安時,要看他們的丞相;天下動盪時,要依靠他的將軍。 將相和,則下面的官員就有依靠,官員們都能聽從將相,即使天下發生動盪,也不會危機國家政權。所以國家的安危,是在將相兩個人的手裡。我曾經和太尉周勃談及此事,他認為我在開玩笑,並不認真聽我的話。 丞相您何不結交太尉,把關係弄得鐵一些? 於是又為陳平如何應對呂氏家族出了很多的主意。 陳平於是聽從他的計策,用五百金為周勃祝壽,並且給他大辦生日宴;太尉周勃也回報陳平,二人關係越來越鐵,呂氏兄弟的權勢開始被削弱。 陳平就送給陸賈奴婢百人,車馬五十輛,錢五百萬, 作為生活費。 陸賈就用這筆錢結交朝廷的王公權貴,名氣更大了。


後來呂氏家族被滅, 孝文帝被立, 陸賈也出了不少力。 孝文帝即位,想派人出使南越。 陳平等人推薦陸賈為太中大夫,代表朝廷去見趙他, 勸他放棄乘坐黃金車,自立為帝的做法,如同其他諸侯一樣,陸賈圓滿完成了任務。這件事被記錄在了《南越》一書裡面了。 陸賈最後壽終正寢。


【小院小語:《史記》中,結局比較好的有三個,第一是范蠡,第二是張良,第三是蕭何(等),范蠡是最令人佩服的一個人,幾乎完美,他明白進退,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時候應該放棄,他不推卸責任,也急流勇退,而且非常有智慧,也有經濟頭腦,富甲一方,更難得的是。他知天命,知道自己的有限,並且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情。他應該是《史記》第一人;張良是有信仰之人,功成之後,知道退出,善終,也是非常有智慧之人;第三人,應該是一批人,蕭何為代表,也是很厲害的人,為了保住性命,委屈求全,儘管也是善終,但是人活的非常累,不如張良,范蠡灑脫。


當我看到陸賈時,我感覺陸賈有范蠡、張良之風,又不像蕭何那樣活得委屈,他應該和張良並列第二吧,在范蠡之後,蕭何之先,張良傾向於避世,而陸賈活躍於世間。特別是他對自己生活的安排,非常有智慧,快退休的老人們可以學習一下,有幾點可以參考:第一,他有一筆錢,可以給兒女創業;第二,他也給自己留點,帶在身邊;第三,他到兒女家住,每次不超過十天,以免被兒女厭煩;而且告訴兒女他如果死在誰家裡,他的財務就歸誰家所有,這也給兒女一個念想,對他不要太冷淡,見到他就煩,即使見人煩,見財物總不至於煩吧;第四,他自己也沒有閒著,給陳平出出主意,發揮余熱,給自己賺了不少生活費。 我看到這一段,想到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同樣的事情,李爾王就沒有處理好,把自己的江山隨意分給三個孩子,結果自己一無所有,到處被人嫌棄,最後發了瘋,同樣的情節,司馬遷筆下的陸賈活成一出喜劇,而李爾王則是以悲劇收場。】



浏览(25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