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注册日期:2015-01-10
访问总量:129830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国人缺乏“神圣信念”的危害


发表时间:+-

国人缺乏“神圣信念”的危害


在当代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政治、教育、商业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以所谓潇洒,玩世不恭,胡乱开玩笑,对一切满不在乎为荣,缺乏一种叫做“神圣信念”的精神核心。这里的“神圣”,并非狭义宗教意义上的神权崇拜,而是指一种高于功利、不可亵渎、值得为之牺牲的价值信仰,是一种指引灵魂、塑造人格、规范行为的绝对性精神灯塔。


正是这种神圣信念的缺失,正在以各种形式腐蚀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带来深远且致命的后果。



---


一、没有神圣信念,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底线


在缺乏神圣信念的社会中,道德沦为一种策略性的工具,一种可交易、可变通的手段。人们“讲道德”是为了获得名声、利益或回避惩罚,而非出自对某种不可动摇原则的信仰。因此,道德底线变成浮动的、可讨价还价的界限。这直接导致了在公共领域中欺骗、投机、短视行为盛行,而一旦环境允许,许多人毫无心理障碍地突破底线,因为他们从未真正认为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二、没有神圣信念,就没有真正的责任感


在拥有神圣信念的文化中,责任不是一种被强迫执行的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使命。古代西方“天赋使命”、近现代民主国家“对宪法和人民的誓言”、宗教徒“对上帝的誓约”,都体现了这种责任的神圣性。


而在中国语境中,“责任”往往只是“被动完成任务”、“上级交代事务”的代名词。缺乏神圣感的责任最终只会演变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诿扯皮,乃至道德冷漠。



---


三、没有神圣信念,权力就无法受约束


在西方历史中,无论是《圣经》中“王在上帝之下”的观念,还是启蒙时代“天赋人权”与“权力必须来自人民授权”的思想,都建立了一种“高于人、制约权力”的神圣信仰体系。而中国传统缺乏类似机制,“天命”一词虽似有神圣意味,实则变幻莫测,被皇权所垄断操纵,从未真正内化为全民可持守的神圣信念。


现代中国社会若无此神圣约束,权力便可恣意膨胀,法治沦为空壳,人民无信仰,无所依归,形成暴力统治与奴性臣服的恶性循环。



---


四、没有神圣信念,教育只能制造“聪明的奴才”


在没有神圣信仰的教育体系中,教育本身沦为“技能训练”与“成功学辅导”。学生学会的不是思考善恶、追问真理、承担责任,而是“怎么考高分”“怎么赢过别人”“怎么巴结权贵”。


这样的教育输出的只是能迎合体制、操作规则、玩转体面人生的“聪明人”,但这些人一旦处于无监督的自由状态,就极易滑向无道德底线的精致利己主义,因为他们没有被注入任何“必须不可逾越”的神圣信仰。



---


五、没有神圣信念,国家文明无法真正崛起


一个没有神圣信仰的国家,再富裕、再强大,也只是一个空壳;其文明无法真正向内生长。所谓“文化自信”若不建立在某种神圣价值之上,只是民族主义的伪装、自恋式的幻觉。


反观美国建国初期将《独立宣言》中“造物主赋予人不可剥夺的权利”视为核心信条,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以“人性之尊严”为神圣出发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引入“天皇神圣”来维系秩序,即便伊斯兰国家也以信仰维系社会伦理。唯有中国长期以来既无真正的神、又无真正的道、也缺真正的人文信仰,导致信仰荒漠、精神真空,人民只信权力和金钱,国家文明也就止步于物质化的表面繁荣。



---


六、结语:需要重新建构一种“超功利的信仰结构”


所谓“神圣信念”,并不等同于迷信,不等同于封建祭祀,也不一定要有宗教形式。它可以是“人性尊严不可侵犯”,可以是“自由和真理大于生死”,可以是“爱、正义、责任、良知”——但它必须是不可交易、不可讨价还价、必须捍卫到底的价值。


没有这种东西,一个民族就无法建立真正的精神内核与文明尊严;有了这种信仰,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人格独立、道德坚韧与制度公正。


中国社会亟需神圣信仰的重建,否则,所有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不过是沙上建塔,终将崩塌。


浏览(245)
thumb_up(2)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baobeiba

    上梁不正下梁歪。政府带头胡闹老百姓当然也跟着堕落,很简单的事实。

    屏蔽 举报回复
  • thesunlover

    视角独特的好文,但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看不懂,大陆人更不用说,因为在华人思维中没有这个“神圣”的概念。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