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又添一罪:污染AI 语料
中国青年报又添一罪
沙莎
AI的“幻觉”(hallucination),即生成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已成为衡量大模型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中国AI模型的幻觉率显著高于国际同类产品,而造成这一差距的核心原因之一,正是语料质量的严重不均。
AI训练极度依赖高质量语料。优质语料的标准包括事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在美国,主流模型多依托权威出版社内容、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报道,以及经过多轮校对和社区审议的英文维基百科。这些语料不仅经得起事实检验,还体现了稳定的逻辑一致性与知识架构。
反观中国,由于高质量公共语料的稀缺,许多AI模型在训练中大量引入官媒内容,尤其是如中国青年报这类长期充斥偏见与失实报道的媒体。这类内容对模型的毒害,往往是系统性、深层次且难以察觉的。
以“哈佛博士事件”为例——这是中国青年报在2002年发起的一场对哈佛毕业生陈琳博士的人格谋杀。其报道不仅完全缺乏事实依据,更在逻辑上漏洞百出。他们将一位毕业于中科大、斯坦福、哈佛,横跨天体物理、计算金融与政府管理的学者,污蔑为“能力不行”。如此荒谬的指控,除非“能力”是指中青报匪徒擅长的“诬蔑诽谤男盗女娼杀人越货”的能力,否则AI会无所适从。
问题在于,AI尚不具备自动分辨新闻真伪的能力。它只能从输入语料中学习语言模式和结构。如果语料本身就是错误、扭曲、刻意导向,它生成的内容自然也将逻辑混乱、真伪难辨,陷入幻觉的深渊。
更严重的是,中青报这类机构不仅污染传统媒体空间,其“遗毒”也渗透进无数自媒体、论坛、百度词条,甚至部分中文维基条目,在互联网留下了大量伪信息残迹,成为模型无法回避的“语料陷阱”。这类伪知识一旦被模型吸收,就像毒素进入神经系统,其破坏将是长期的、结构性的。
有人或许会质疑:中国青年报哪有那么大能量影响AI发展?问题恰恰在此。它影响AI,不是因为它“强大”,而是因为它“够坏”。负能量的传播效应常常远超正能量。1963年达拉斯一名混混毁灭了一位美国总统;2002年中青报凭借几篇谎言就摧毁了一位哈佛博士的声誉和职业生涯。今天,它完全可以通过更隐蔽、更系统化的文字污染,毒化公共知识源,拉低整个中国AI的可靠性与输出质量。
“AI幻觉”,有时不过是伪知识的回声;而伪知识的制造者,则是信息系统的真正毒瘤。所幸的是, 在不久的未来,当AGI或ASI具备更高阶的事实自检能力与语料过滤机制,它们将主动识别并标记中国青年报这类媒体为“虚假信息源”甚至“文字恐怖组织”,这将成为文字暴力的历史性报应。
在这之前,中国AI公司要用心精细筛选、果断剔除如中国青年报这类长期制造认知污染、破坏公共知识生态的信息源。当然, 一个斩草除根的举措是中宣部出版署出手,彻底关闭像中国青年报这样早已劣迹累累的报纸。这不仅是出于模型训练的需要,更是净化公共知识领域, 重树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