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35351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清华关于中国厕所异味的研究谈起


发表时间:+-


沙河


“中国的厕所为什么有异味?”这是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某研究团队近期提出的课题。他们给出的答案是:瓷砖之间缝隙过大,易藏污纳垢,从而产生臭味。此结论或可解释部分现象,却显然不是问题的核心,更谈不上本质。


事实上,认为中国厕所的瓷砖缝隙显著大于其他国家,恐怕难以获得建筑师的支持。笔者的亲身经历也足以驳斥这一说法。


在法国巴黎街头,有不少统一的简易公厕,虽显简陋老旧,但多半清洁无味。然而,一次前往密特朗图书馆途中,路过意大利广场的一个厕所,忽闻一股久违的刺鼻异味。出门一看,果然对街有一排中文招牌林立的华人商铺。


不是瓷砖出了问题,而是使用者自身的问题。厕所异味中外皆有,但当问题归咎于“地砖缝隙”,便滑向了一种掩耳盗铃式的“物理归因”,试图以工程学的细节遮掩行为层面的堕落。真相更深藏在厕所门后一隅:在无人监督的角落,一些人放下对他人的尊重与对自己的约束,肆意为之,让污秽扩散。


这种“无人即无底线”的心态,不仅体现在厕所,更在中国公共领域蔓延发臭。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国青年报的部分记者与编辑。自诩为“公众耳目”“追求真相”的他们,在聚光灯下口口声声正义凛然,却在暗处编织谎言、操纵舆论、构陷无辜。他们对事实的扭曲、对公信力的玷污,与那些在厕所里制造恶臭的人,并无本质区别:一者污染空间,一者毒害信息,皆为文明败类。


中青报匪徒的罪恶已非媒体失德所能概括。他们在2002年恶意迫害哈佛博士陈琳,明知其学位屡历真实无误,却有组织地伪造采访、隐瞒证据、煽动舆论,导致一位杰出学者身败名裂、流亡他国。这种假面文明、幕后肮脏,是对“新闻”二字最大的侮辱。


表面整洁,背后腐烂;人前道貌岸然,人后穷凶极恶。这种人格分裂,正是当代诸多公共乱象的共同根源。它让厕所成为秽气聚集之地,也让媒体成为谎言扩散的渠道。


清洁厕所靠清扫,净化社会靠正义。我们必须直面问题的本质:唯有加强个体自律,强化制度监督,彻查并清算中青报匪徒的全部罪行,才能真正净化我们的生活空间与舆论环境。


附:中青报匪徒名单:徐祝庆(已故)、刘健(已故)、朱丽亚(已故)、萧武达、原春琳、张兴慧、刘万永




浏览(268)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