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宛然

注册日期:2012-03-27
访问总量:315365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细讲 15-净空老法师


发表时间:+-

了凡四訓

【一仙化為道人】
【每旦索食六七團】
【母日日與之】
【終三年如一日】
【乃知其誠也】
【因謂之曰】
【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
【府後有一地。葬之。】
【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菴太史之父】
【為邑庠生】
【隆冬早起赴學】
【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
【遂解己綿裘衣之】
【且扶歸救甦】
【夢神告之曰】
【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
【及生琢菴。遂名琦。】
【台州應尚書】
【壯年習業於山中】
【夜鬼嘯集】
【往往驚人。公不懼也。】
【一夕聞鬼云】
【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於此。吾得代矣。】
【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
【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
【繼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
【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遇歲饑。輒捐穀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
【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
【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穀以賑貧乏。】
【夜聞鬼唱於門曰】
【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
【是歲。鳳竹果舉於鄉。】
【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
【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
【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了凡四訓  (第十五集)  2001/4/19  中國深圳  檔名:19-016-0015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字: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這一段告訴我們「端」跟「曲」的辨別。我們發心要想修善,發心要想積德,決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騙;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要是隨順這種貪心,我們就錯了。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微之處,將自己的心洗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決不能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清淨心。佛經裡常說,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我們修學的綱領,佛講「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跟這個地方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心完全清淨。全是濟世救人的心,這就叫直,裡面決定不夾雜一絲毫的委曲;這個「委曲」就是自私自利。底下舉的例子好,如果有一點點討好世俗的心,那就曲,就不直。「端」是端直。佛家所謂「直心是道場」,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端就是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是「曲」,你心裡還有一點討好世俗的心,這個錯了。

  全是愛人的心,「愛人」就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這個愛裡面沒有情,如果有感情就錯了,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這是端。如果這裡面還有絲毫怨恨不平,這些地方非常微細,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勘驗:我對人、對事、對物,還有沒有討厭的?還有沒有不喜歡、厭倦的?如果還有這些念頭,我們發的心是曲,這個心不是端,就是不是直心。菩提心的心體是直心。《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叫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那個善,前面講過,什麼叫好善?念念利益別人,念念利益眾生,這是善;如果裡面摻雜著自利的念頭,這就不善。這個標準要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真的,古人所講的,你自以為是修善,殊不知在造業!所以你修行多少年,你都沒有辦法改變命運,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績,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裡,自己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訓》是一本好書,仔細去讀,讀了之後,細心去揣摩,認真去反省,於是自己就明白了,知道怎樣修善、怎樣積德。全是恭敬別人的心。這兩、三年來,我們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個愛心,一個感恩的心,這是端。假如摻雜絲毫玩弄世人的心,那就是曲。這些地方應當細細的去辨別。下面跟我們講:什麼叫「陰陽」。

  【何謂陰陽】

  善有「陰善」、有「陽善」。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你現在修,現在已經把福就享盡了。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這一段說得好!陽善跟陰善好懂,比前面「端曲」容易懂得多了。「陽」是完全顯露出來,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報紙上表揚你,電視節目也在傳播、在讚揚你,你所做的這些好事,全都報掉了。「陰善」,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會告訴任何一個人,這個好,這叫陰德,積陰德。『陰德天報之』,你將來得的果報厚,得的果報殊勝,得的果報長遠。如果是『陽善』,人家讚歎、讚揚你,恭敬你,這也是果報,這都報掉了。我們今天一般社會上講「知名度高」,提起來沒有人不知道的,這也是福,這都報掉了。實在講,不是一個好事情。

  可是古人有所謂「實至名歸」,你真有實德,自然有人讚歎。你藏得再隱密,總會有一天被人發現;被人發現,人家就會讚揚。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積陰德,沒有人知道他。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有幾位居士,徐蔚如這些人;民國初年的大居士們,都是有學問、有道德。他們去朝普陀山,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印光法師,覺得印光法師的風度、言談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於是常常親近他,常常向他請教,才知道這個老法師真的有德行。他們回到上海,寫了不少文章,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於是印光大師的大名就這樣傳出來了。這不是印光大師委託他的,是他們這些人真正見到這樣一位高僧大德,普遍向廣大群眾介紹,這叫「實至名歸」。這個名不是虛名,真有實德,我們要明瞭。

  了凡先生接著說,『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忌諱,所以「名」不是好事情,出名不是好事情。『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現在這個社會上,你仔細去觀察,現世報!知名度很高的人,他沒有實德,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災害。在世間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在中國、在外國,大家都曉得,電影明星最容易出名。他出名,那也是福報;如果他沒有實德,確實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我們看到中國、外國這些大明星,有名的明星,真正能得善終的人不多。了凡先生這句話有應驗。不僅是影劇界,任何一個行業裡面,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他知名度愈高,潛伏著意想不到災害的機會也愈多,這個我們要知道。

  『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這個人沒有過失,是個善人、是個好人,行善積德,而被別人侮辱,被別人誤會,惡名廣布。大家提到這個人,都罵他幾句,這倒是個好事情。好在哪裡?他的罪障報掉了;每個人看到他,瞪他一眼,罵他幾句,這也是果報,把他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子孫往往驟發』,他的兒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也有少數自己晚年福報現前了。『陰陽之際微矣哉』,陰德、陽德的果報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別,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應該怎麼作法,自己就明白了。下面第四段說:

  【何謂是非】

  善有『是』、有『非』。先生舉歷史上的一個例子。

  【魯國之法】

  魯國是春秋時代孔老夫子的故鄉。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

  這是魯國的法律。魯國的人,有的時候窮困,被人家賣到別的國家去作奴婢。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魯國政府有獎金給他。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贖人,贖人回來之後,不接受政府的獎金。孔子聽到了,責備他。『賜』,是子貢的名字。『失之』,你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下面就說: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

  孔老夫子教訓說:「你為什麼錯了?聖賢人做事情,他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換句話說,幫助社會改良不好的風俗。這個事情可以做,能夠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現在我們在各地講經,標這個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所學的,必定能夠為社會大眾做表率,我們應當要學;不能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的,我們不學,我們不浪費那個時間,不浪費這個精力。換句話說,一定是利益社會的、利益眾生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能夠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做模範的,這個事情我們要做。「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不足為世人做榜樣,所以孔老夫子責備他。『非獨適己之行也』;不能隨自己的愛好,「我喜歡怎麼做」,不可以,你要顧全社會大眾。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

  他就講到現前魯國這個社會,富貴的人家少,貧窮人家多。

  【受金則為不廉】

  子貢贖人,接受政府的獎賞,好像自己不廉潔了,這種影響太大了。

  【何以相贖乎】

  還有誰敢去做贖人的事情?這是被子貢破壞了。換句話說,要懂得聖人的意思,子貢贖人一定歡歡喜喜接受政府的獎勵,鼓勵社會大眾有錢的人,把自己國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贖回來,這才是好事情。你今天贖人不接受獎金,以為自己很廉潔,接受獎金就不廉潔,對於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但是對於整個社會風俗來說,你錯了。

  【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這個諸侯是別的國家的諸侯。還有誰去贖人?由此可知,聖人的是非標準,跟一般人是非標準不相同。下面又舉一個例子: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學生,他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面,快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對他非常感激,送一頭牛去謝謝他,子路接受了;子路沒有拒絕,接受了。孔老夫子聽到了很歡喜,孔老夫子說:「自今之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在水裡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為什麼?接受人家的報酬。這兩樁事情: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

  這是值得讚歎。

  【子路之受牛為劣】

  這是比不上子貢。可是:

  【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讚歎子路。『由』是子路的名字,『賜』是子貢的名字。他讚歎子路,責備子貢。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這三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的記住。我們行善,這個善的影響,面要廣,時間要長,這個善就「是」,這是大善。如果影響的面很小,影響的時間很短,這是小善,在這一段裡面講,「非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流弊」用今天講,就是影響。『不論一時而論久遠』,決不在一時,它影響的時間長。『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叫天下人受益,這個善就「是」。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子貢的例子就是這個。他現行做的善,好像是善事,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響,這個影響會阻礙許多人去贖人回國;你阻礙別人,你不就害了人嗎?所以這是似善而實非善。這個理深,能夠見到的人不多,聖人見到。

  【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

  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了一個人,人家送他一頭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響別人,使其他的人聽到子路這種行為,他看到別人掉水裡,也會很勇敢的下去救人。這看起來好像不善,實在它是善。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這是舉這一樁事情來說。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們都要懂得。什麼叫做「義」?什麼是「不義」?我們都要有能力去辨別。什麼是「禮」?什麼是「信」?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在這個裡面,譬如說有一個人做壞事、做惡事,決定要懲罰他,決不能夠寬恕他;有人寬恕了這個罪人,這個事情算不算是義?你一定要觀察這個人。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這個壞人他反而膽子更大,他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使許許多多人受害,你這個寬恕是錯誤;如果你要是警誡他、懲罰他,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這是真正的義。這一種叫『非義之義』。『禮』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待人是禮;如果過分去恭維、去讚歎,這個人漸漸傲慢起來了,那就叫『非禮』。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細心。

  信用很要緊,也要看狀況。如果顧全小信,這是信,因為顧全小信卻失了大信,那就錯了。聖人顧全大信,有的時候可以能夠放棄小信,這就叫『非信之信』。『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往往變成不仁慈;『非慈之慈』。這些都是說你本來是好的,你用得不恰當。義是好的,你用錯了;禮是好的,你也用錯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錯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錯用了。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麼會慈悲變成禍害,方便變成下流?用得不恰當,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錯了。第五段講「偏正」: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呂文懿公,文懿是諡號,他的名字叫原,呂原,號叫逢原,他是浙江秀水縣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這個人非常之好,是個好人,是個忠厚的長者。他罷相回鄉的時候,『初辭相位』,這是告老還鄉,辭職之後歸故里,還鄉的時候。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他老人家的德行、事業,『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樣,這兩個是形容詞。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鄉人,同鄉的人,酒喝醉了,罵他。『呂公不動』,聽了酒醉的人罵他,他不動心,告訴他的隨從:「他醉了,不要跟他計較,不理他」,『閉門謝之』。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刑,被關到監獄裡。呂老先生聽到這樁事情開始後悔,他就說:「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這種小的懲罰,使他能生起戒心,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他說:「當時我只是想存心於厚道,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以至於此。」這樁事情是善心做了惡事。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

  再講一個相反的。

  【如某家大富】

  有這麼一個大富人家。

  【值歲荒】

  遇到荒年。

  【窮民白晝搶粟於市。】

  『粟』是糧食、稻米。荒年,窮人白天搶糧食。這個大富人家,他家裡有糧,窮人到他家來搶糧。

  【告之縣。縣不理。】

  這個富人向縣府告狀,縣官沒有理會。

  【窮民愈肆】

  這些窮民來搶劫的,愈放肆了。

  【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

  這個富人逼得沒有辦法,自己在家裡頭私設刑堂,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懲罰他,這樣把搶劫平定了。不然的話,這就變成暴民,會把社會治安擾亂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他是以惡心做了一樁好事情。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

  這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不夠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講求可多了。底下一段說:

  【何謂半滿】

  你行善,善的功德是不是圓滿的?還是只有一半?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這是舉《易經》上兩句話,善跟惡都是靠積,報應才會現前。

  【書曰。商罪貫盈。】

  這是《書經》上一句話,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底下用比喻來說明:

  【如貯物於器】

  儲藏東西在器皿裡頭。

  【勤而積之。則滿。】

  我們很勤快,常常累積,它就滿了。

  【懈而不積。則不滿。】

  『懈』是懈怠;不常常去積存,它就不會滿。

  【此一說也】

  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要知道,那就是勤而積,你的善是圓滿的。如果你懈怠,偶爾遇到,行一點善,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眾生上,你做的這個善只有半善,不能夠做到圓滿,這是一個說法。下面又有一個說法,他舉一個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這是說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裡。

  【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

  這是個貧女,身上只有兩文錢,她把這兩文錢都拿出來捐獻給寺廟裡。寺廟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親自來給她誦經懺悔。

  【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

  過了幾年,這個女孩子被選到宮廷裡面做了嬪妃,享受人間的富貴。她帶『數千金入寺捨之』,這次到廟裡面,大概也是來還願的;年輕的時候在這個廟裡面,常常到廟裡燒香許願,這一生果然富貴了,再到廟裡面來燒香,帶了許許多多的財物來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這個住持和尚不親自給她迴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給她迴向就可以了。

  【因問曰】

  這個女孩子就問:

  【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

  她說: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到這裡來,我布施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

  【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這個地方來,帶了幾千兩銀兩來供養,老師父您不給我迴向,為的是什麼?

  【曰】

  老和尚說:

  【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從前妳到廟裡來燒香拜佛供養兩文錢,妳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懺悔,不能報妳的德。今天妳帶的供養雖然豐厚,妳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的真切。

  【令人代懺足矣】

  我讓我的徒弟代表給妳懺悔就可以了。這裡面我們要細細想想。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這個善,心真,布施雖少,妳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心不誠,她做了嬪妃,我們俗話講做了娘娘,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妳的德就損掉了;這個時候來拜佛,前呼後擁,不可一世,實際上妳修的福才半善而已。下面了凡先生又舉了一個故事:

  【鍾離授丹於呂祖】

  漢鍾離,八仙之一,他要度呂洞賓,教給呂洞賓:

  【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你要想救濟窮苦的人需要錢,他有一套法術能夠「點鐵成金」。

  【呂問曰。終變否。】

  呂洞賓就問:我把這個鐵變成金,會不會還原,這個金又變成鐵?

  【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

  漢鍾離說:五百年之後,還會還原。呂洞賓就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我不幹這個事情,我不需要。

  【曰】

   漢鍾離就說:

  【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他講「半」跟「滿」舉了三個例子,三種說法。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修善積德,到底我們的善,是滿善還是半善?我們現前得的果報,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半」就是欠缺,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一般本質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他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見識,所以在理論、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報不圓滿,道理都在此地。我們不讀這些書,你怎麼能想得到?希望我們念了之後,回過頭來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為,應該得什麼樣的果報。好,就講到此地。


浏览(138)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