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夏”无夏? ——浅论夏王国之有无 四
农耕部落的头等大事一般有三件:1.祭祀,祈祷五谷丰登,2.战事,除了抵抗外族入侵还要抵抗同族的抢掠,3.筑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为时1000年的悠悠岁月,中原出现了一个筑城的高峰期,农民们拿他们多余的粮食来换取工匠的手艺,这些工匠开始时只是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半农半猎生活的汉人,而且开始的地点应该是距离越人与华人冲突较远的长江,淮河一带,为什么汉人较少与华人和在南方的越人没有发生不共戴天的冲突,这个应该从汉人进入中原的路径可以看出,他们是沿长江资源富庶的地带向东推进,采取的生活方式与越人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南方充沛的资源使得越人足不出户就可得到他们想要的资源,南方潮湿,温暖,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自然天敌,因而越人也没有离开安乐窝迁往北方苦寒之地的动力,倒是汉人的插入其间到了拾遗补缺的中介作用,他们期待北方耐储存的粮食,也不愿在北方久居,南方与北方的共同便利加上没有了北方那种要时刻同自然的和人类的天敌作殊死的搏斗,这就给了他们闲暇来发展原始艺术和手工业,良渚文化是汉民族沿纬线进入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正好是汉人发展出手工业的巅峰时期,据战国古籍《鹖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汉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在良渚文化中,玉器的发达是其一大特点。就其数量来讲,据统计,仅出土或传世的大件琮、璧玉器,已有上千件;良渚文化各类玉器总计,达近万件之多。而良渚文化的大墓,一座墓出土的玉器也是数以百计,为此有学者提出良渚文化大墓随葬大量玉器的现象是“玉敛葬”。再就良渚玉器的品种和分类而言,据林华东先生统计,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四大类。良渚文化玉器的精美,制作技艺的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兽面纹和人兽结合的所谓“神徽”等纹样,其表现出统一而强烈的宗教崇拜的意识形态,更是震撼人心、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