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悲鸣

注册日期:2019-05-05
访问总量:77340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马悲鸣:袁崇焕亡明


发表时间:+-

袁崇焕亡明

马悲鸣

一、李成梁启后金攻明之志

方舟子和袁腾飞都曾大捧过袁崇焕,尤其佘义士一门历代为其守墓至今的故事。其实大明朝就是被袁崇焕灭掉的。

大明被大清代替,是经历过数十年的无数事件才导致的,但其中有两个人制造的两个事件起到关键作用。

其一是宁远伯李成梁(1526年-1615年)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石和祖父觉昌安;一说袭杀,一说误杀。时觉昌安、塔克石父子是服从明朝的;为了安抚努尔哈赤,准其世袭了父祖基业。这就是后来代替明朝的后金军政架构的基础。也是后来《七大恨告天》中的第一大恨。

另外还有一恨是明朝对关外女真的贸易战。关外产的人参、貂皮等传统出口关内的产品,忽然被大明禁止进口。结果女真成吨的人参、貂皮发霉烂在仓库里。了解我大清此恨,就能明白中国答应川普多买上亿美国农产品又翻悔,造成川普连任败选之痛所在。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卒于北京。三年后的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廷宣战。

二、袁崇焕肇亡明之端

亡明另一个关键人物是袁崇焕(1584年—1630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起家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请缨出山海关,投身抗后金前线;于天启六年(1626年)取得宁远大捷,用红夷大炮击中“老藩王”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致其伤重殒命;因功擢为辽东巡抚。后遭弹劾去职。

崇祯帝登基,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袁崇焕复出后,誓言“五年复辽”。但他干了一件大错事,就是用“鸿门宴”的方式袭杀了驻鸭绿江口皮岛的总兵官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

毛文龙,浙江钱塘人,大明东江镇总兵,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辽东失陷后,毛文龙率兵以皮岛为敌后根据地,偷袭后金,牵制其攻势,创建了军事重镇东江镇(今辽宁省丹东市),有“海外长城”之称。

崇祯二年(1629年)毛文龙被督师袁崇焕斩杀,其驻地东江镇官兵与当地百姓皆哭泣,悲伤不已。

袁崇焕斩毛文龙开列了十二大罪状,无非都是些孤悬海外的孤军作战和给养分配上难免的专断和腐败一类;都是守关将士之通病;与其敌后牵制之功没法比。

image.png

毛文龙部下曾为其求情,称毛没功劳也有苦劳,但被袁崇焕斥退。袁崇焕说完十二条罪状后,面向京城方向叩拜请命:“缚文龙,去冠裳”,斩杀毛文龙于帐前,众将皆痛哭。

当时,崇祯帝对于袁崇焕以尚方宝剑处决毛文龙非常不满,因为毛文龙本人也有一把尚方宝剑,为崇祯之兄天启帝所赐。史载“帝骤闻,意殊骇”,但“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虽然如此,这也种下日后崇祯杀袁崇焕的远因。

袁崇焕以尚方宝剑斩了毛文龙,只因他设“鸿门宴”袭杀毛文龙时,毛事先未能料到而来不及请出自己府中的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其实是有级别限制的,不是想杀谁就杀谁;只可斩不听命的副将以下官员,无权斩总兵大将。而毛文龙正是皮岛根据地的总兵大将。

袁崇焕斩毛文龙有点像新四军的叶挺杀高敬亭;无非是对方闹“独立”,不愿听命或看不起新来的上司而已。尤其上司不过是一介书生。后来康有为闹戊戌变法时就提出“杀他几个一品大员”改革就能成功和唆使谭嗣同策动袁世凯“围园杀后”是同一种书生发狠的嗜血狂躁心态。

顺便说一句,同样是书生领兵,并有一定战绩的熊廷弼也攻击毛文龙。可见书生都不喜欢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在外领兵大将。

1629年7月24日袁崇焕斩了毛文龙,同年十月二十七日,没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便联合蒙古喀喇沁部,绕道朵颜部地盘破长城喜峰口直薄北京城下。袁崇焕得报回援,与清兵大战于广渠门外;侥幸险胜。

战后,崇祯帝即召回袁崇焕,数其大罪,凌迟处死。其罪名者一就是“专戮大帅”,滥杀毛文龙。失去这个敌后牵制主力,才使北京陷入险境。

天启间官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初于袁崇焕之后转任兵部尚书的王在晋当时曾言:“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这无疑是专家之言。

至于说到后金用“下三滥的反间计”(方舟子语)是1782年的乾隆四十七年,时年73岁的乾隆皇帝突然给军机大臣下了一道命令:“谕军机大臣等: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之际披露的;此时距离袁崇焕被杀已经过去了1782-1630=152年。

乾隆为修明史,困惑于有清开国名臣范文程、洪承畴是否该入《贰臣传》的标准时下令,在明朝考取过功名但不曾出仕过,如范文程者不算;出仕过的洪承畴者流则算。故不能排除“下三滥的反间计”是乾隆瞎编的可能。张廷玉修《明史》时,就把袁崇焕杀毛文龙比作秦桧十二道金牌招岳飞。

大致过程就是这样。袁崇焕死于1630年9月22日,崇祯帝死于1644年4月25日;相差14年;为什么还要说袁崇焕亡明呢?

我大明确为李自成所灭,不是袁崇焕。历史当然是这样的。但明亡之际,并非绝无恢复可能;比如南宋之于北宋。无法恢复的关键就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被杀后,他部下没什么文化,但非常能打的三员大将孔友德、耿仲明、尚可喜被调回山东登州驻防;与当地驻军不合,被克扣粮饷和遭新的上司白眼,无奈渡海重返关外,转投后金去了;被封为“三顺王”。孔有德为恭顺王(后改定南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后改靖南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后改平南王)。

明亡之际,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转而投清,成为助清荡平天下的第四支汉人武装。随着大顺军覆灭。关内汉人武装力量除了三顺王和吴三桂外,还有张献忠大西国军一支;明将左良玉一支,但随着左良玉本人去世,很快瓦解。

大西军随着张献忠阵亡,余部分成了几支。高杰部将李成栋后来降清,助攻南明;著名的“嘉定三屠”就是他干的;后来又叛清,被清军剿灭。李定国领了一支大西军归顺南明抵抗清军,在广西围歼了定南王孔有德,致其自焚而死。但随着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李定国病亡,南明的抵抗瓦解。

在清初定鼎之战中,三顺王(后升为三南王)一路南下,就如我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后再渡江作战,一路南下追剿般,平定了福建、广东、广西。平西王吴三桂平定了云南。是清兵靖宇之战冲在最前头的主要军事力量。设若袁崇焕未斩毛文龙,则这四支汉人武装中的三支本应是助明抗清的。结果被袁崇焕生给逼成了助清灭明。若孔尚耿三将未叛,就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了,也有足够的力量克复。三顺王一去,再反戈一击,我大明就恢复无望了。故曰,亡明者,袁崇焕也。

毛文龙死后,辽民对其怀念不已,“铁山、皮岛俱祠祀毛公”,明朝金州卫地区也有毛文龙墓留存,位于今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镇苏家村的山坡上,有墓碑高3米,宽44厘米,厚12.5厘米。阴刻:“明故平辽总兵毛公讳文龙之墓”。按明人记载,毛文龙已归葬浙江。此处应是当地百姓立的衣冠冢,墓碑形制简单,碑文通俗,亦可见辽民对其的深切怀念。这一实体文物与袁崇焕历数毛文龙杀良冒功,屠戮辽民,治下百姓民不聊生不符。

丹东大鹿岛上的毛文龙碑亭内设有石碑两块,分别立于天启六年(1626年)和崇祯元年(1628年),其中崇祯元年所立之碑的正面铭刻着毛文龙的铮铮誓言:

指日恢复全辽,神色苞孕于此,

吾侪赤心报国,忠义指据于此。

碑的背面,镌刻着毛文龙等众将士的官职和姓名。此两碑均是毛文龙被杀前所立。

朝鲜人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曾录毛文龙所作诗一首。此书对毛文龙多持否定、丑化态度,并无伪造毛诗吹捧之可能。其诗云:

孤臣白发映寒旌,一上秋风海上城。

霜拂铁衣银浪动,电开金匣玉龙惊。

三更月冷将军幕,万灶烟沉壮士营。

塞曲数声人尽泪,萧萧边马皆悲鸣

毛文龙长子毛承斗,“改名珏,隐居钱塘(毛故籍)。清兴,故明大将军(毛文龙)部曲多为元勋,爵为王公,争遣使迎珏,礼之甚恭,数欲荐珏为大官。珏固辞曰:‘愚不任官事,且惧违先将军志也。’”

——足见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错。


浏览(834)
thumb_up(0)
评论(3)
  • 当前共有3条评论
  • 五人墓碑記 回复 五人墓碑記
    不对,因为高估了马先生了,连窃明都不如哇,杜车别那几篇文章估计也没参考过,单纯就是凭记忆和一些粗浅的文章胡乱凑出来的。
    袁崇焕宁远红衣大人击毙努尔哈赤这种都写上去了,好歹得去验证下那个时代红衣大炮的性能和射程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五人墓碑記
    這個名字好熟悉啊,經樓上點出,原來是之前被蘆笛各種懟的人啊。
    明史這內容十幾年前就爛大街了,當時有部小說叫竊明,作者不會是最近看了這部小說鼓搗出這篇文章的吧。
    十幾年前,我還是蠻支持竊明的這個袁崇煥亡明觀點的,小說確實寫的好,說的也有道理,但歷史不是這麼研究的,明亡歸因為袁崇煥太過片面了。寫明亡,那些主要的史料總得翻一翻,並將心得取舍都在文章內表現出來才能增加讀者的信服度。我那會都至少翻過明實錄,明季北略、南略,石匱書,國確,明史,好確認袁崇煥究竟是忠是奸,然後覺得沒意思放棄了。
    作者應該年紀很大了吧,寫出的東西還只是這種水平,怪不得跟蘆笛對壘一直輸。
    屏蔽 举报回复
  • 自然

    好久没有老马,原来钻洞钻到明史去了,出来后果然语不惊人不信妈,明朝变成袁崇焕亡的了, 将所有中国的明史都推翻,真有你妈的,袁崇焕固然杀毛文龙不太合适,但功远大于过,请嘴下留情,不能乱鸣, 老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马嫂和芦笛。 看来要他们两来收拾你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