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琳

注册日期:2021-09-16
访问总量:337743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不让青史尽成灰 之 张克威的回忆


发表时间:+-

2025-7-18


一个偶然的机会,收到了一本一九八七年一月中共丹阳县党史办内部发行的《丹阳革命史料》第六辑。


IMG_6825.jpeg

IMG_6826.jpeg



IMG_6839.jpeg


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中,有一篇张克威先生的回忆录《太平盛世掉忠魂 - 忆我的三位革命的启蒙老师》。


IMG_6829.jpeg

IMG_6830.jpeg


1752893119761937.jpeg


IMG_6832.jpeg


1752893066150980.jpeg


1752893170311318.jpeg


IMG_6838.jpeg


这一些实际上都不重要,重要的事在这本书里面,夹有关于这份回忆录的两封书信,一封是回忆录中的当事人之一的彭克写给丹阳县党史办负责同志的,指出回忆录中的一个错误,说郭猛当时担任新四军挺进纵队一支队的司令员,而不是张克威回忆中的副司令员。并说张克威当时担任的是一支队政治处主任,而彭克担任的是一支队卫生队队长。这封信没有日期,只说是存根,并抄送给了张克威一份。


IMG_6824.jpeg


这封信中原来写的郭猛是新四军挺进纵队一支队的第一任司令员,后来估计觉得不妥,又把“第一任”给划掉了。所以这一封信,应该是草稿。而这一本书,也应该从彭克(新四军女战士,原名彭秀英)旧藏中流落出来的。



第二封信是张克威给彭克和程光写的便条,便条中说:特意来探望她们却没有见到因为朋克住院了,上午不方便去医院探视特意留下了便条问候。


IMG_6823.jpeg

IMG_6822.jpeg


在便条中张克威说他写的回忆,原文是写郭猛烈士生前是一支队司令员的,可是丹阳县党史办的人,非得给篡改为副司令员,觉得对烈士不起。于是就送一本书给彭克,让彭克在方便的时候,给丹阳县党史办写一个证明信,予以更正。所以这一本小册子,应该是张克威送给彭克的。


v2-b2c04814e883d460614c68ccf3cd332e_1440w.jpg

1752897971549718.jpg


曾捐献从伪满洲国皇宫流失到民间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并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民运部部长、吉林省建设厅厅长、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和沈阳农学院院长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农业教育家张克威博士


于是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以前关于写《我的前半生》的大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所经历的一个笑话来:


IMG_6740.jpeg


郭猛(1913-1941),原名郭光昭,江西吉水人。1941年12月29日牺牲的时候担任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四团团长兼政委。可是在这之前的任职,既不是司令,也不是副司令,而是官衔更大,能领导支队司令员的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支队政委。


郭猛 1913-1941.jpg


郭猛任新四军丹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支队政委(1938年)


  • 1929年参加红四军。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郭猛留在湘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任第三大队政委。抗战爆发后,随粟裕将军挺进苏南敌后。1938年在卫岗(南京)一战中,率部击毙日军30馀人,其中土井少佐、梅村大尉当场丧命,震惊沪宁。后任丹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一支队政委。1940年任一支队二团政委,渡江北上,在黄桥战役中率部主攻,大获全胜。10月在大丰白驹狮子口与黄克诚部南下的八路军会师。1941年春,郭猛任新四军一师二旅四团团长兼政委,转战盐阜地区协助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参加了东台、盐城、上冈、兴化等地的反扫荡战斗。1941年9月16日率部攻打秦南仓日伪据点,击毙日军小队长伊达正芝,缴获机枪四挺,步枪150多支,俘敌160馀人。第二年,又在丁家垛、古殿堡等地连建战功,威慑敌军,人称老虎团。1941年12月29日牺牲。


那么谁是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一支队的司令员呢?有文章说,是开国少将张震东(1907-1984):


特稿:张震东将军的荆棘棍-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1940年)9月中旬,陈毅委派郭猛、张震东等20多名军政干部,加强丹阳游击纵队的领导工作。丹阳游击纵队改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对外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由管文蔚任司令员,张震东任(纵队)参谋长兼第一支队司令员,郭猛任政治部主任兼一支队政委。


可见张克威的回忆,还有彭克的佐证,都是选择性的记忆,未必可信。


丹阳党史办的改动,更是错得离谱。


除非有当年的文字记载或新四军丹北挺进纵队尤其是一支队的档案资料。




浏览(790)
thumb_up(4)
评论(8)
  • 当前共有8条评论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孔子之前,就有史官因为秉笔直书被砍头了,例如记录崔杼弑其君的那几个,当时史官的权力是很大的,所谓老子天下第一,因为老子就是周朝的史官,后来史官的权利越来越小,就成了权力的附庸了,只能够溜须拍马,因为历史上被杀怕了。

    不但史官如此,中国人都如此,强梁的基因都被杀掉了,所以生下来就都是奴才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席琳

    任何史官或历史学家,包括古代西方的,必然有个人的主观的喜恶或多或少隐藏于文字表述中,所谓春秋笔法。孔子写春秋时推崇周礼推销儒家,但他当时是相对独立的。在根本上:

    1. 史记之前,我国十个历史学家或史官有十二种个人的主观的喜恶。

    2. 太史公之后,我国十个历史学家或史官只有一种个人的主观的喜恶,就是当朝皇帝的。百家争鸣,鸣正声。


    后清比较夸张,七十余年历史,党史和课本历史于四朝核心翻转了六次。太祖至少三次。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早在太史公之前,就没有信史了,当时叫春秋笔法。以后是每况愈下,到了后清光腚朝庆宗的时候,是明目张胆光天化日不攻自破的一眼假。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席琳

    写档案的人根本上只是技术文书,写的根本上是二,三,四手的资料,还要根据当时的档案规定,上下人事关系和党谱作各式春秋笔法。

    自从汉武帝阉割太史公,我国再无信史,史记可能是最后一部由相对独立人士写出的历史,尽管太史公被阉之后,多少会有点自我审查,但内心是深深不忿的,故有游侠列传,陈胜世家,和项羽本纪等。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Siubuding

    要是当年的档案,烂笔头胜过好记忆。例如关于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成立,如果没有军事档案馆保存的当年作为起义领导人的前委书记陈豪人给中央的起义报告等第一手资料,单靠一群老军头例如莫文骅等人的回忆,邓小平就吃鱼不吐骨头了。

    没错,起义参与者龚楚的回忆录,可以做参考,但是也不靠谱。

    屏蔽 举报回复
  • 席琳 回复 奥维尔

    说是伪军警卫营的增援之敌,没说是日军,也没说是国军:

    1941年12月29日,盘踞在盐城县的一股伪军出城抢粮,新四军盐城县总队3个连在冈沟河的黄八、刘庄一线伏击。任团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的郭猛同团长刘别生率部分两路直袭敌阵。顿时,十里战场枪声大作,尘烟弥漫。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歼灭了伪军警卫营,活捉50余人。部分残敌仓皇逃窜,郭猛率部乘胜追击至唐刘河畔地区,与龙冈增援之敌展开战斗。战斗中,郭猛不顾个人安危,到前沿阵地察看敌情,不幸中弹负重伤,因伤势过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8岁。

    屏蔽 举报回复
  • 奥维尔

    1941年12月29日牺牲

    ----

    攻打国军时死的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档案资料


    写档案的人通常是也是不靠谱的,只凭党谱。

    须有反动派的佐证,虽然反动派的也不靠谱。

    当然,大部分的历史细节湮没于烟尘中,其实也不必深究,只要看清相关文化,政治和历史的本质,特别是中共的来历和初心,历史细节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Noise而已,虚无中可见真章,而不被我党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虚无主义所忽悠。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