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35395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破窗事件谈起


发表时间:+-


从破窗事件谈起



沙莎


近日“火车停电、车门锁死、乘客欲破窗逃生”一事,引发激辩。许多人指责乘客当时犹豫不决、集体“躺平”,也有人鼓吹应果断破窗自救,并套用“我命由我不由天”之类口号以示“觉醒”。事实上,这种情绪化、片面化的评论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决策复杂性的无知。

破不破窗,什么时候破窗?是个动态规划问题,学术上属于“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问题”,这在运筹学、博弈论、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中国AI 公司deepseek, 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一个原因是它在动态规划(强化学习)上有先进算法。(有俄罗斯称, deepseek抄袭了俄罗斯军工科学家80年代创造的算法。)

火车里的乘客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 虽然他们不知道。它的难点在于在信息不完备、处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做出代价最小、效益最大的选择。面对这个问题人们的踌躇不决,是(下意识的)理性犹豫,是权衡,不是懦弱。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火车断电,封闭空间闷热,车门打不开,乘客无法确认恢复时间,也不知道破窗之后的风险是否更高(如坠落、罚款、误判情况)。于是他们在“等待救援”与“强行逃生”之间摇摆不定。这恰如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时“要不要进场买股票”的困惑:不是不想操作,而是不确定时机是否恰当、结果是否值得、成本是否可控。


有些评论者宛如事后诸葛亮,理直气壮地说:“应该破窗”,“早就该砸”。这就像股市涨上去了以后,才说“我当时就知道”;可真让你当时全仓买入,你敢吗?你敢负全责吗?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说得轻巧。乘客的犹豫不是过错。


真正需要拷问的不是车厢里对不确定性环境踌躇不决的乘客,而是社会上对确凿的罪恶无动于衷的人们。中青报对哈佛博士陈琳的污蔑、构陷、追杀就是这样的罪恶。对哈佛博士事件的集体失语,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真相的麻木,对正义的缺位,以及对公共责任的逃避。面对共青团中青报依仗公权力霸凌百姓, 迫害贤良,我们有没有勇气打破一扇窗:把中青报匪徒送上断头台?

附录: 相关背景资讯

1000001050.png



浏览(224)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