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35395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小题大作,大题小作


发表时间:+-


小题大作,大题小作

沙皇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一名与外国男子一夜情的李姓女生,并公开通报,引发舆论风暴。这一事件迅速在全网引爆,几乎成为全民围观的公共事件。很多人怒斥学校侵犯隐私、不人道,也有人认为女生“有辱国体”。但冷静分析,这原本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个人私德问题,甚至算不上“问题”。在如今的中国高校,与外国人交往、同居,并非罕见,部分高校还曾主动安排“留学生学伴”,本质无异。

学校处理方式虽可商榷,但并未捏造事实,也并未超越校纪范畴。公众大肆渲染、情绪化道德批判,实属“放大镜下看芝麻”,是典型的“小题大作”。更荒诞的是,有人将此类私事上升到“国格”层面,仿佛一位女学生的夜间选择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尊严,这种夸张心态,才真正是“国格”的危险。更是小题大作。

但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对另一件本该“全民震惊”的大题,却集体失声二十余年。那就是哈佛博士事件。中国青年报在2002年发动对归国伊始的哈佛博士陈琳的系列诬蔑性报道,以歪曲、造假、曲解事实为手段,意图将其人格名誉事业彻底摧毁。不仅如此,事件后期更发展为海外删帖封口、国际追踪,乃至在美国本土实施人身袭击。这些举动,不只是媒体丧失底线,也是公权力施暴于平民的一次惊人展现:一个官媒,竟能从文字谋杀发展为现实追杀。

而被追杀的对象,是哈佛、斯坦福毕业生,计算金融、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多领域的专家。在任何正常国家,他都是国之 瑰宝,象征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资产。而在中国, 黑暗势力将他污名化、围剿、追杀, 却能够二十多年不被追究。

这是真正该举国愤怒、深刻反思的大题,被压下、被删除;而不值一提的私事、小节,却被当作全民狂欢、道德高地的工具。所谓“大题小作,小题大作”,本质上是社会高度非理性的表现。

表面上是事件大小的错位,实则是道德尺度的畸变、社会注意力的被操控。一个用身体做选择的女生被全国审判;而一位被系统性迫害和舆论封锁的哈佛博士,反而继续承受迫害。这种悖论的存在,本身就说明:这个社会的病,不只是媒体病、体制病,更是一种深植人心的认知错乱。我们看见的,不是事情的大小,而是被允许看见什么,被要求愤怒什么。

是矫枉过正的时候了。别再对李姓女生的私事惊天动地,也别再让迫害哈佛博士的肇事者继续逍遥法外。让“小题小作,大题大作”,才是一个社会走向理性、成熟的基本起点。

浏览(361)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