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

注册日期:2022-12-28
访问总量:66173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国经济发展陷入三大外部困局


发表时间:+-

中国经济发展陷入三大外部困局

 

近期,中国政府频频出手救市,试图通过股市、房市和基建刺激经济,但收效甚微。原因不仅在于内需疲软、结构性过剩,更在于三大外部困局迟迟未解:“去美元化”受挫、俄乌战争拖累、台湾问题长期僵持。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困局。

“去美元化”原本意在借助中国制造强国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这一战略被美国视为挑战既有国际秩序,随即以“去风险化”反制,即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将订单和投资转移至印度、越南等国。

 

这一轮脱钩已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冲击。出口下滑、港口冷清、航班减少、企业外迁,外向型经济动能骤降。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反映出产业结构失衡与信心流失的双重危机。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在最新金砖会议上,俄罗斯提出“金砖币”概念而非“人民币”,意味着连“盟友”也并不支持人民币主导地位。“去美元化”最终成了普京推动“金砖币”的垫脚石。这场代价高昂的战略,收效甚微,反令中国在全球产业与金融体系中陷入孤立。

 

第二,俄乌战争的战略拖累。

俄乌战争爆发前,中国曾与俄罗斯高调宣布“合作无上限”。尽管中方声称保持中立,但欧美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在为俄方背书,因此开始对中国商品加税、收紧技术出口,并加速产业撤出。

 

战争原本被俄罗斯设想为“特别军事行动”,如今已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乌克兰背后是北约与欧盟,而中国被视为俄罗斯的隐性支持者,难以取得西方信任。即使中国希望改善中欧关系,但在“安全优先”的欧洲战略逻辑下,分歧难以弥合。

 

中国既无力长期援俄,又难以公开抽身,陷入“两难困局”。外交被动、经济受损、形象受损,而这一切始于一场“本不属于中国”的战争。

 

第三,台湾问题引发经济信任危机。

近年来,对台强硬言论频出,加上《国安法》改变香港政治生态,令台商、港资纷纷撤离。台湾企业外迁至东南亚,过去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大力量正在远离。

 

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支持日益公开化,使中国陷入“打不赢、统不了、退不出”的僵局。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使外资裹足不前,日韩企业、欧美资本持续撤出,加剧中国经济外部环境的恶化。

 

结语:战略清醒比政策加码更重要。

当下中国经济的真正挑战,并非内循环不畅,而是国际信任体系的崩塌。继续靠印钞、炒房、炒股治标不治本;而把“卢布结算”“去美元化”“武统台湾”视为战略突破口,则更是风险重重。

 

中国“世界工厂”的资源、市场和技术高度依赖欧美日,不可脱离现实走向孤立。真正的出路,是稳妥处理三大外部困局,重建与国际社会的互信,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方可行稳致远。

 

多伦多 李 郡


浏览(31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