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是如何发行的,详细介绍
表格放进来怎么就全乱了,请忽略吧……
一直想了解美元发行的具体步骤和规则,一直找不到大佬详细科普,只好自己写一篇,经过多方查找搜集信息,算是理了个大概。一些宏观扩展的想法因为还没有想通顺,这里就不加进去了。
一、美元发行的机构,和一些名词术语的解析。
1、美元发行机构。
美元是由美国财政部(U.S. Treasury)和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共同参与发行的,财政部负责印刷纸币和硬币铸造(由美国印钞局和铸币局执行),但真正控制货币供给和发行节奏的权力在美联储手中。
其中,财政部负责发行国债。美联储负责决定是否“发行”美元,控制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简称MB)的总量,通过资产负债表操作注入或收回货币。也就是说,美元“发行”的关键并不是“印了多少钞票”,而是美联储在资产负债表中创造了多少“银行准备金(Reserves)”或“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银行准备金只是存在于账目上的数字,流通现金就是指印刷的纸币和铸造的硬币,也就是物理形态存在的美元即所有现钞。
2、一些名词术语的解析。
A、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基础货币和M0及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口径的描述,指所有已经发出,不再在央行手中的现钞,也就是包含M0和在商业银行还未发放给客户的实物现金(包括ATM、金库)。在中文描述里,流通现金、基础货币、M0经常混淆,特别是M0会被直接称为流通现金。
基础货币有两个主流术语,一个是M0,这个是公众(企业+居民)手中的现金(不包括银行持有部分),中文也称现金流通量(流通现金……)。一个是MB,是央行投放的总货币基础,包括M0、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持有的实物现金(还没发放给客户)。
MB是一个比M0更大的集合,M0是MB的一部分,举个例子,美联储印刷了1000亿美元,其中600亿在公众手里(M0);200亿在商业银行的金库里,准备发给客户;还有200亿是“准备金”,存在美联储账户里,用于清算。此处,如公众用手里的存款单据200亿向商业银行要求提现并成功,那此200亿则转为M0,M1、M2不变,但其中的存款数额减少200亿,MB也不变。
M0,指已经印刷并被“投放市场”的纸币和硬币,也就是仅指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钞(居民、企业、商户),不包含银行金库、ATM,即M0=公众持有的流通现金。
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现钞,M0(中文描述时也经常用流通现金这个词指代)=公众手中的现钞,去除了商业银行持有但还未发给公众的部分,而基础货币是所有的现钞+准备金。可以这么理解,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钞,在央行掌上视为已“流通”,但因为未发到公众手中,实际上并未在市场上“流通”。
中文描述的现金经常还会牵涉到另一个概念,即客户可以随时从银行账户里取出的钱,这个概念的现金不等于现钞,只是银行的债务数字,不是已经流通的钞票,也就是在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这个概念下,流通现金=现钞。
总结,基础货币(MB)=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即现钞)+银行准备金(Reserves),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即现钞)=M0(公众持有的现钞)+商业银行持有但未发放给客户的现钞。
维基百科里的定义,M0=流通中的现金(从上文解析可以知道,这个流通中的现金不等于央行口经里的那个流通现金,多了个中字,代表仅仅是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钞),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又称狭义货币,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又称广义货币。
注意,M0、M1、M2均不包括准备金和商业银行持有但未发放给客户的现钞。
B、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大家知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放贷将吸收的存款放贷出去,而贷款方收到钱后又会生成一个存款账户(或已有存款账户存款金额增加),这样循环,最终货币供应也就是M2会持续增长,但因为准备金率制度,商业银行必须保留一部分客户存款作为准备金,剩余的才可以拿出去放贷,于是M2扩张的总额就有了个限制,这个最大M2的数值和初始存款金额的比值,就是货币乘数。
按此定义,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就为,货币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设定为10%,那货币乘数=1/10%=10,也就是说每1美元的基础货币,就可以在整个银行系统中扩大到最多10美元的M2。
按上文所述,基础货币是MB,实际上流通现金部分(所有现钞,公众持有的现钞即为M0)是不能直接作为货币乘数的基础用于放贷扩大M2的,也就是M0本身不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必须要等到公众将持有的现钞存入银行,形成存款,这笔存款才可以作为货币乘数的基础用于放贷。商业银行必须收到公众的存款才能有资金放贷。
这个公式只是理论上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货币乘数这个概念的一个初始的公式,讲述经济理论时采用,实际计算不能简单套用。
而美联储早几年就将存款准备金率降到零了,要按照这个公式计算,那美元M2就可以达到无穷大了。
但实际上货币乘数除了收到法定准备金率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如:公众持有现金比例、银行的风险偏好与放贷意愿、监管要求、贷款需求、利率与资产回报等。
因此,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版的计算公式,货币乘数=(1+现金比率)/(现金比率+存款准备金率(required reserves)+超额准备金率(excess reserves)),即货币乘数=1+c/c+r+e。
现金比率经过多次确认,应该是这样计算的,c=C/D,c为现金比率,C为公众持有的流通现金,即M0,D为公众的银行存款,一般指活期存款或广义上指M1或M2中的“存款部分”。之所以M3中的CDS不计入,是因为CDS属于定期储蓄或投资品,不构成常规的活期存款基础,和货币乘数的“初始存款”的关系不大。
MB中的银行持有现金(库存现金)是不能用于进一步放贷的,它是用于满足储户提款需求等运营目的,储户将其提出后,将造成银行的存款和持有现金等额减少,同时增加了M0。
但这个改进版的公式,同样是只能用于理论解释,而不能用于现实中的计算,因为现金比率这个数值是动态变化的,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数值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公式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无论发行多少货币,公众都会按照一定比例将货币兑换成现钞并持有。而现实中,你无法预测当前公众持有现钞的意愿有多大,也无法预测公众储蓄的意愿有多大,这会随经济周期、利率、金融环境、支付技术的变化而波动。或许能预测未来变化的区间范围,但无法预测出相对准确的数据。
既然无法用于预测,那就给出一个事后统计的货币乘数结果计算公式吧,货币乘数=M2/MB,这个公式跟法定准备金率等等都没有关系了,属于整个金融系统的行为决定的事后统计的结果。
以美联储官网数据为例,2023年后的准备金率为0的货币乘数,远低于2008年时的货币乘数。
年份
M2
MB
货币乘数
2008
7.7
0.8
约9.6
2014
11.5
4
约2.9
2023
21
5.3
约3.96
而前文说到M0并不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这个事后统计的公式用的却是MB,而不是MB-M0,因为M2/MB是常用的宏观统计口径,可以不考虑基础货币中有多少现钞被公众持有,是一个经验统计值,反映单位基础货币能支持的广义货币规模。
货币乘数和准备金的一种简单理解方式。因为准备金是储户存入一笔存款后,银行扣除准备金,其他部分金额可以用以放贷,然后循环存款、放贷,从而扩大M2规模。我们假设有一个“初始存款”(实际上根本无法追溯初始存款)10亿,货币乘数是5,那M2的理论最高金额为50亿。这时美联储给商业银行注入了准备金10亿,那新增的M2最高金额也为10亿*5=50亿,在对货币乘数的利用上,可以将准备金和初始存款等价。我曾经尝试举个更详细的例子(在正常放贷状态下,注入准备金后,计算新的高能货币数量及增加的M2最高金额),后来比划了下还是放弃了,反正现实中基本上没有把法定存款金率放贷放到饱和状态的。
3、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储户存取款、贷款还款后的变化,对M0、M2的影响。
列一张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示例,金额可能是瞎编的。
美国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示例(单位:亿美元)
资产(Assets)
金额
负债与股东权益(Liabilities & Equity)
金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Cash & Cash Equivalents)
400
客户存款(Deposits)
2,500
- 现金及库存现金
50
- 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
1,000
- 央行准备金账户
350
- 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Savings & Time Deposits)
1,500
贷款净额(Loans, net of reserves)
1,800
短期借款(Short-term borrowings)
200
- 商业及工业贷款
600
长期债务(Long-term debt)
400
- 住房抵押贷款
700
应付利息和其他负债(Accrued expenses & other liabilities)
150
- 信用卡及消费贷款
400
衍生品负债(Derivative Liabilities)
50
投资证券(Investment Securities)
600
股东权益(Shareholders' Equity)
1,000
- 国债、机构债券
400
- 普通股和优先股
700
- 资产支持证券(ABS)
100
- 留存收益
250
- 企业债券
100
- 其他综合收益(OCI)
50
固定资产(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100
衍生品资产(Derivative Assets)
100
其他资产(Other Assets)
200
总资产
3,200
总负债及股东权益
3,200
当公众将现钞存进银行时,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金及库存现金增加,负债中的客户存款等额增加,M0减少,M2不变(M0减少的金额,转化为了M2中的存款)。如公众取出存款,则资产和负债都相应减少,M0增加,M2不变。
如公众向银行贷款,拆成两步看比较清楚:第一步,银行将钱贷给公众,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资产中的贷款净额等额增加。现金从银行转到了公众手中,同时公众欠银行一笔债务,此步骤M0增加,M2增加(增加了M0,而M2的存款部分并未减少);第二步,公众拿到现金没地方放一直拿着也不安全,还是会存入银行,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负债中的客户存款增加,此步骤M0减少,M2不变(同存款)。因为公众贷款后未必会将贷来的资金存入同一家银行,所以需要分成两步来看,但现实中贷款步骤不一定真的会伴随现金的取出和再次存入。如果把两步合并(贷款后仍然存入同一家银行),则负债表变化为,贷款净额增加,客户存款等额增加,等于凭空创造出了一笔存款,所以导致在M0不变的情况下,M2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即为贷款额。
如公众向银行偿还贷款,也拆成两步:第一步,公众从银行中取出现钞,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金及库存现金减少,负债中的客户存款等额减少,此步骤M0增加,M2不变;第二部,公众将持有的现钞用以偿还贷款,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中的贷款净额减少,资产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金及库存现金等额增加,此步骤M0减少,M2减少(因为现钞还给银行后,属于银行持有还未向公众发放的部分,不属于M0)。而现实中,还款步骤也不一定真的会伴随现金的取出和偿还。如果把两步合并,负债表变化则与贷款相反,结果为M0不变的情况下,M2减少了,减少的数量即为贷款额而不是还款额。
因为贷款有利息,还款额肯定是大于贷款额,这个利息就成为银行的盈利,会存在银行自己的账户上,形成一笔存款。如果按简单模型来看的话,细心的人应该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如果银行生意兴隆,不停贷款出去且很快很顺畅的收回全部贷款+利息,整个过程M2却没有增加,当贷款次数足够多之后,M2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部分成为利息变为银行自己的自有资金。如果银行越来越赚钱,自有资金越来越多,发工资也发不完这么多钱,那银行就会集中越来越多的货币,市场的货币就会越来越少……不考虑银行进行本行业外的投资,银行越是贷款,M2虽然会短时间升高,但随着还款完成,M2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那市场必定出现资金短缺,而商业银行提升货币供应量靠的还是贷款,这样循环下去,市场资金会变为零。
除非银行将所有盈利都发工资或者分红,银行员工也会将所有收入再次投入市场购买商品,也就是这部分钱完全回到市场,市场资金才不会短缺。这和我《货币》一文所说一样,货币还是会自然而然的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经济发展最终还是得要求M2同步增长。
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或者说循环流通越频繁,则经济发展对M2增长的幅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这个问题一开,又是得长文解析,这里就不写了,将来写在《货币》一文后续的章节里。
上一段是从M2增减的角度描述还贷款的资产负债表变化的,现实中因为贷款除了还本金还要还利息,这使得还款这个步骤的资产负债表实际变化还要再增加一些描述。
举例说明,银行放贷1亿,贷款人还款1.2亿(本金1亿+利息2千万),还款这个步骤在负债表中变动为,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1.2亿,资产-贷款净额减少1亿,负债-股东权益-留存收益增加2千万。这个留存收益2千万对应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银行股东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策略选择继续放贷或者投资或者作为利润取出。
4、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Reserve Bank credit, related items, and
Wednesday
reserve balances of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t
25-Jun-25
Federal Reserve Banks
储备银行信贷Reserve Bank credit
6,614,530
-持有证券Securities held outright1
6,353,460
--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
4,212,617
---票据Bills2
195,418
---名义票据和债券Notes and bonds, nominal2
3,592,093
---Notes and bonds, inflation-indexed2
313,767
---通胀指数票据和债券Inflation compensation3
111,339
--联邦机构债务证券Federal agency debt securities2
2,347
--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4
2,138,496
--持有证券:未摊销溢价Unamortized premiums on securities held outright5
237,082
--持有证券:未摊销折扣Unamortized discounts on securities held outright5
-23,734
-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s6
16
--外国官方Foreign official
0
--其他Others
16
-贷款Loans
8,009
--一级信贷Primary credit
6,308
--二级信贷Secondary credit
0
--季节性信贷Seasonal credit
28
--融资保护计划流动性工具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 Liquidity Facility
1,673
--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0
--其他信贷Other credit extensions7
0
-MS FacilitiesLLC投资组合的净持有量Net portfolio holdings of MS Facilities 2020 LLC (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8
5,179
-浮动Float
-406
-央行间货币互换Central bank liquidity swaps9
19
-其他联邦储备资产Other Federal Reserve assets10
34,905
外币计价资产Foreign currency denominated assets11
19,513
货币黄金Gold stock
11,041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 certificate account
15,200
未偿还的国库券货币Treasury currency outstanding12
53,175
Total factors supplying reserve funds
美联储资产合计
6,713,458
Reserve Bank credit, related items, and
Wednesday
reserve balances of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t
25-Jun-25
Federal Reserve Banks
流通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12
2,395,195
逆回购协议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s13
584,051
-外国官方和国际账户Foreign official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s
373,172
-其他Others
210,879
财政部持有现金Treasury cash holdings
438
存款(不含准备金)Deposits with F.R. Banks, other than reserve balances
561,538
-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存款Term deposits held by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0
-美国财政部普通账户U.S. Treasury, General Account
334,579
-外国官方Foreign official
9,439
-其他Other14
217,521
财政部对信贷机构的捐助Treasury contributions to credit facilities15
2,029
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Other liabilities and capital16
-177,066
负债(不含准备金)Total factors, other than reserve balances,absorbing reserve funds
3,366,184
Reserve balances with Federal Reserve Banks
负债:准备金
3,347,274
负债(不含准备金)+负债:准备金
6,713,458
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负债归类中可以看到流通现金、准备金,资产归类中可以看到国债、MBS。这里就不对其他项目做解读了。
二、美元发行的具体步骤。
1、硬币的铸造发行。
美元硬币的铸造发行,是由美国财政部主导,通过下属机构“美国铸币局”(U.S. Mint)执行,与纸币发行和QE由美联储主导不同,这是个比较特殊的流程,占美元发行总额很小,这里仅介绍一下。
铸币局隶属于美国财政部,不印纸钞,只负责硬币。所有面额的流通硬币(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1美元)都由其铸造,也铸造纪念币、收藏币、贵金属币等。靠销售硬币盈利,包括溢价销售收藏币等等。
铸币局根据财政部授权的数量和面额决定年度计划,按需铸造,数量受联邦储备系统年度需求指引影响,所用金属有铜、镍、锌、锰、银等(按币种和功能不同),硬币单位制造成本不等于面值,比如制造 1 美分硬币成本通常>1美分,即为“亏损币”;制造25美分(quarter)成本通常<面值,存在盈利。
硬币铸造完成后,铸币局将硬币以面值售卖给联邦储备银行,这一步称为“硬币发行”(coin issuance),美联储支付资金,财政部获得收入,记为“铸币税”(Seigniorage),这些硬币随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进入流通领域。
财政收入中的“铸币税”概念,铸币税=面值-铸造成本,例如,1美元硬币制造成本20美分,铸币税为80美分,属于财政部的非税收入,记入联邦预算,是政府“盈利发行货币”的一种形式,类似于印钞但法律上更加明确。
美联储将购买的硬币分发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按需从地区联邦储备银行“提取硬币”,硬币配送主要用于满足ATM、超市收银、零售找零等需求,商业银行用准备金账户中的资金兑换相应硬币。
硬币回收。多余的硬币会退还至联储,严重磨损损坏的,返回铸币局销毁,回收金属。
公众持有的硬币,计入M0,未流通的硬币(在联储或银行金库)计入MB,不计入M0。
2、纸币的发行。
A、商业银行向美联储申请兑换现金,将其在美联储账户上的准备金转为“现金”请求,例如为了满足客户现金提款。注意,如上文解析,准备金和现钞都是基础货币,两者可以转换。
B、美联储批准并调拨现金。美联储批准后,会通过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美联储的12个地区性分支机构)调拨纸币给该商业银行,这些纸币实际上是由财政部的印钞局提前印好的,并存放在联储银行的金库中。
C、美联储从银行账户中扣除准备金。等额地,美联储会从该商业银行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中扣除对应金额。
此步骤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中的准备金减少,负债中的流通现金等额增加。
D、纸币正式进入流通。银行获得纸币后,就可以发放给客户,正式进入市场流通,成为“流通中的美元”即M0。发放方式即为客户取款,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上文已述。
发行纸币,等于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准备金和现钞等额互换,对于货币供给的增加数量非常有限,所以美国如果要大规模发行货币刺激经济,用的是另一个方式,也就是量化宽松。
3、量化宽松。
此处只介绍量化宽松的流程(不提及国债发行),其他方面后文再述。
美联储并不“凭空印钞”,美元的发行一定伴随着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发行出的每一张美元,背后都要有相应资产支持(如国债、抵押证券等)或从银行准备金中兑换出来。
也就是美元的发行,美联储“宣称”自己不是无锚印钞,我给宣称这个描述加引号,就是因为名义上不是无锚印钞,实际上却差不了多少,单纯从货币本身(不考虑社会经济增长这些效果)来看,说是无锚印钞有点不太合适,我觉得更像庞氏骗局,主要是因为量化宽松的主要锚定物美国国债(还有MBS),他是有利息的,如果没有利息,会被人说是无锚印钞。有利息,本金却永远还不上,跟庞氏骗局就很相似了,这不仅仅是美元,每个货币主权发行国家都喜欢这么干,美国是其中信誉度最好的。
如上所说,现代美元发行中的绝大部分“新增美元”并非纸币,而是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或存款货币,主要通过量化宽松的方式产生。
A、美联储“印钱买资产”即量化宽松。
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MO),用凭空创造的准备金作为支付手段,购买美国国债或MBS等资产,打入卖方(多为商业银行或投资机构)的账户。这一步是美元“创造”的核心,常用于经济刺激。注意,美联储凭空创造的这些美元是准备金即基础货币,不是普通美元,是可以通过货币乘数放大的。
这一步中,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增加-国债/MBS等,负债等额增加-准备金。
B、商业银行资产增加,准备金增加。
商业银行卖出手里的国债或MBS,获得美联储支付的“准备金”,这就是新增的基础货币。
这一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为,资产中的国债、MBS减少,资产中的准备金等额增加,负债不变。
C、商业银行用准备金放贷,派生贷款,M2上升。
商业银行以新增准备金为支撑,对客户放出贷款。贷款一发出,对应就会再客户账户中形成存款(即M1、M2的一部分)。贷款人把钱花出去,资金流入其他商业银行或者本行,也形成新的存款,也就是货币乘数效应。
这一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为,资产中的贷款净额增加,资产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央行准备金账户等额减少。贷款人拿到款项后再存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见上文储户存款描述。
至此步骤完成,在整个过程中,M0没有变化(除非央行多发纸币),MB增加(新增加了准备金),M1、M2,通过银行放贷逐步增加。
4、美元发行的法律与约束机制。
美元的发行并不是无限制的,美联储虽然有极大自主权,但仍受到以下约束:1、法律约束,美联储依据《联邦储备法》操作;2、会计约束,美联储必须资产负债平衡,发行的美元必须有资产支撑;3、市场约束,美元过量发行可能引发通胀、汇率下跌、资本外流;4、政策约束,通胀目标、就业目标约束货币政策走向。
因此,美元发行不等于印钞,而是:美联储通过资产负债表操作,在其负债端创造出“准备金”或“流通中现金”,在资产端持有“国债等资产”,从而创造基础货币。这套机制保证了货币发行的“信用基础”,同时也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核心。
第2点的会计约束,看起来挺正规的,美元发行必须有资产支撑,但这个资产是什么,主要是国债,国债的发行有哪些约束呢?没有约束,各国比赛一样的不停增发,虽然说内债不是债,但却一直在为发行的国债支付利息,就是本金越来越多,没有偿还的希望,也没有偿还的动力。确实是“信用货币”,看哪国的信用谁最不烂,谁的货币就最坚挺。
三、详谈一下量化宽松(QE)
美国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是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由美联储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时使用。QE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长期利率,并推动资产价格上升,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1. QE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方式
QE通常发生在美联储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降低短期利率)已经不再有效的情况下。例如,在经济衰退中,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可能已经接近零,无法进一步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在这种情况下,QE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替代工具。
具体来说,美联储通过购买长期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证券(如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金融资产,将这些资产注入到金融体系中,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
2. QE的实施过程
1) 美联储宣布QE
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宣布其购买特定类型的资产。通常,这些资产包括美国国债和政府担保的住房贷款证券(MBS)。例如,美联储可能宣布每个月购买5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300亿美元的MBS。
2) 美联储购买资产
美联储通过其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易来购买这些资产。资产的购买增加了这些证券的需求,推高了其价格,进而降低了它们的收益率(即长期利率)。低利率会刺激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促进经济活动。
3)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
为了进行QE,美联储需要将这些资产购买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因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会大幅扩张,持有的债券、MBS等资产逐步增加。
4) 影响市场和经济
增加市场流动性:通过购买资产,美联储将资金注入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
降低长期利率:随着美联储购买大量资产,这些资产的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这种长期利率的下降,理论上能刺激投资和消费。
提高资产价格:QE的实施提高了证券、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因为投资者寻求更高收益的资产。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通常会因此受益。
3. QE的目标
刺激经济增长:通过降低长期利率,降低企业借款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降低失业率:由于企业的借贷成本降低,它们更愿意进行扩张,进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防止通货紧缩:在低通胀或通缩的情况下,QE能够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避免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 QE的效果
积极效果:
降低借款成本:通过压低长期利率,QE使企业和家庭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进而促进经济活动。
提高资产价格:由于投资者寻求更高回报的资产,股票、房地产等市场价格会得到提升。
促进经济复苏:QE能有效刺激经济复苏,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期。
负面影响:
资产泡沫风险:长期的低利率和过多的流动性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特别是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收入分配不平衡:QE可能使富人受益更多,因为他们通常拥有更多的金融资产,而贫困阶层未必能直接从中获益。
市场依赖性:长期的QE可能使市场过度依赖于美联储的支持,一旦退出QE或加息,可能引发市场动荡。
通货膨胀风险:虽然QE的目标是避免通货紧缩,但过多的货币供应也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尤其是在经济复苏后期。
5. 美国历次QE的背景和规模。
A、QE1(2008年金融危机,2008.11-2010.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的主要利率降至接近零,但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为应对这一局面,美联储于2008年底启动了第一次QE。
美联储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和MBS,总金额达到了1.725万亿美元,其中1.25万亿美元MBS、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1250亿美元机构债券。
目的是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来恢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并降低长期利率。
B、QE2(2010.11-2011.06)
为了进一步应对经济复苏缓慢的问题,美联储在2010年宣布了第二轮QE(QE2)。
美联储购买了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目的是继续压低长期利率,促进企业投资和就业。
C、QE3(2012.09-20144.10)
QE3是美联储为进一步刺激经济而采取的第三轮量化宽松。
2012年9月,美联储宣布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和4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直至失业率显著下降。2012年12月,美联储宣布在QE3基础上增加每月45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共买入1.6万亿美元,其中8000亿美国长期国债,8000亿美元MBS。
QE3的实施是美联储在危机后期进一步加码的货币政策。
D、QE4(2019.10-2020.03)
美联储启动每月600亿美元购买国库券计划,虽然他们生成这绝对不是“QE”,但这部分钱再也没有缩回去。
E、QE5(新冠病毒影响,2020.03-)
F、QE退出与加息
第三轮QE后,随着经济逐步复苏,美联储在2014年开始逐步减少QE规模,直到2015年底宣布结束QE。
随后,美联储开始加息,逐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
6、QE的全球影响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如欧盟和日本)也采用了量化宽松政策。由于全球经济的高度互联,其他国家的QE措施也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汇率和资本流动方面。
量化宽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效果有时是复杂的。它能够在短期内提供经济刺激,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资产泡沫等风险。理解QE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作用及潜在影响。
7、QE中的美元发行与财政赤字、国债、货币政策、通胀。
A、政府支出大于收入,导致财政赤字,需要借钱弥补赤字,即发行国债。
B、国债是借债的工具,国债被美联储购买,会变相“印钱”。
“印钱”不是问题,很合理,但国债规模越来越大,在还利息,却没打算还本金(当然在现有经济模式下,也没这个能力),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了。
C、美联储通过资产负债表操作,用“凭空创造”的准备金购买国债,增加基础货币。
具体流程已在上文描述。
D、为了控制通胀与就业,通过发行美元、回收美元这类货币政策,控制购债规模、利率,调节货币供应。
增加支出刺激经济导致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美联储通过二级市场购债,也就是由美联储买单,即货币供给上升,等于“印钱”,如果超出了社会产能,会引发通胀。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如利率调控、购债节奏等,收紧政策时减少购债、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
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这个很容易理解,但以此控制通胀与就业,就有点夸大了,说是带有引导效用的影响比较合适。
美联储购债就是“创造美元”,但需有“资产”对应;财政赤字如果靠美联储融资,会提高通胀预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名义独立,但在实际中高度互动。
E、财政货币一体化(Monetary-Fiscal Integration)。
是指财政政策(政府赤字)与货币政策(央行行为)协调甚至合流,以支持经济目标。我们分析其利弊如下:
优点。政策协同,财政扩大支出,货币配合低利率,形成合力支持经济(如疫情救助);政府融资成本低,利率压低后,财政发债成本下降;危机时迅速行动,一体化能加快反应速度,避免政策互相抵消。
缺点。通胀风险,若过度发行货币配合财政,可能造成通胀失控;中央银行独立性削弱,政府可能胁迫央行“印钱养债”;货币信誉下降,长期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导致货币信任维基与资本外逃;脱离规则约束,政策更易被政治驱动,难以长久维持稳定货币制度。
实际案例,2020年COVID(新冠病毒)危机后,美国政府发放补助、失业救济,导致财政赤字迅速扩大,美联储开启大规模量化宽松(QE)计划。结果与2019年相比,财政赤字由0.98万亿美元增加到3.13万亿美元,美联储国债持有量从2.3万亿增加到4.6万亿,M2增速由6%增加到26%,美元发行量急剧上升,引发2021-2022高通胀,CPI同比涨幅超9%。
五、美联储如何回收美元。
政府通过发行新债来支付到期的旧债本金,即通过新发行的债券获得资金,再用这些资金偿还之前的债务。这是一个类似于循环的过程。
美联储回收美元的操作是其货币政策的一部分,旨在调控货币供应量、管理通货膨胀并维持经济的稳定。通过回收美元,美联储能够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控制通胀和调节经济过热。美联储的回收美元操作,通常是通过以下几种主要方式实现的:
1、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 OMO)。
公开市场操作是美联储回收美元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具体来说,美联储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如美国国债)来减少银行系统中的现金流动性。
A、出售政府债券。美联储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出售美国国债、政府担保证券等,直接从市场上回收美元。这些债券的出售会导致金融系统中的资金流出,从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当美联储出售国债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用其持有的现金来购买这些债券,减少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进而提高了市场的短期利率。高利率通常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帮助降温经济。
B、影响短期利率。通过控制短期利率(如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影响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成本。当美联储通过出售国债回收市场上的资金时,银行间的借贷成本上升,市场利率也会随之提高。这种高利率会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借款成本上升,从而减少借贷、消费和投资,降低货币供应。
2、提高存款准备金要求。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必须存放在美联储账户中的资金比例。提高这一要求意味着银行需要将更多的资金存放在美联储账户上,减少它们能够用于放贷的资金。
A、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美联储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商业银行将更多的资金存放在美联储,而不是用于贷款或投资。这会导致银行手中的现金减少,限制它们向市场注入新资金的能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减少了银行可供放贷的资金,导致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与此同时,银行将会减少对消费者和企业的贷款,从而降低了货币供应量。
B、准备金与货币供应。由于银行不能利用高储备金进行放贷,因此市场上的货币供应会减少。这有助于减少通货膨胀压力,抑制过度的经济增长。
3、提高贴现率。
贴现率是美联储向商业银行直接提供短期贷款时的利率。如果美联储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的成本增加,这通常会导致银行借贷减少。当商业银行借款成本上升时,它们会减少贷款发放,抑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由于银行借款成本的提高,最终会影响到市场上的利率和资金流动性。
4、加息(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来影响银行间的借贷利率。通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可以回收市场中的美元,减少流动性。
A、美联储通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增加了银行之间借款的成本。商业银行借款成本上升,会导致它们减少借贷,进而减少市场中的资金供给。高利率通常会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减少借款,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随着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经济活动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房地产、股市和消费领域。
B、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不仅直接影响银行间的借贷成本,还会影响其他短期和长期利率。例如,房贷利率、信用卡利率、企业借贷利率都会随之上升,从而减少消费者和企业的支出和投资。
5、美联储逆回购操作(Reverse Repo)
逆回购操作是美联储使用的另一个回收流动性的工具。通过逆回购操作,美联储从市场上暂时借入现金,回收美元。
在逆回购操作中,美联储将政府债券出售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但同时承诺在未来某个特定日期以更高价格回购这些债券。通过这种操作,美联储有效地从市场上回收现金。逆回购操作将短期内的资金从金融系统中抽走,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这通常是在市场上过多的现金和低利率环境中使用,目的是避免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
6、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缩表”
美联储在执行回收美元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缩表”操作来减少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从而减少市场流动性。
缩表是指美联储减少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主要通过不再再投资到期的债务工具(如国债和MBS)。例如,当美联储持有的债券到期时,它不再购买新的债券,而是将到期资金从系统中撤回。这种操作会逐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增加市场利率,帮助控制通货膨胀。通过“缩表”,美联储将不再增持债务工具,这意味着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会减少,进一步收紧金融条件。
美联储通过以上手段回收市场上的美元后,会对经济产生以下几种效果:
减少市场流动性:通过提高利率、出售债券、减少准备金等措施,市场上的资金变得更加紧张。
提高利率:提高利率通常会导致借贷成本增加,消费和投资减少,从而减缓经济活动。
控制通货膨胀:通过减少货币供应,减少经济中的过剩流动性,进而抑制通货膨胀压力。
经济降温:在经济过热时,美联储回收美元的操作有助于防止经济过度膨胀,维持经济的稳定。
7、美联储回收的美元是否直接注销掉。
当美联储卖出国债回收美元时,这些美元会被直接注销掉,这正是美联储回收美元流动性的一种方式。
美联储通过向金融机构出售国债,得到美元,这些美元进入美联储的账户后,美联储会把这些美元注销在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账户中,相当于市场上的美元供应量减少了。这种回收的美元并不是物理上“销毁”掉或者“烧掉”,而是通过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被减少或注销,与增发美元相反。
这个回收流程的设定看起来挺严谨的,有增发也有回收,实际上历史上美联储主动出售美债(QT)只发生过一次,且规模非常小,据说属于刚开头就终止了,而被动QT(即到期不再购买资产)次数也非常少,基本上属于只发不收,这种结构化扩表很像“财政-货币合谋融资机制”,也正是庞氏的货币融资路径。
六、美国国债。
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通常是没有具体的抵押物的,它们被视为“无担保债务”,即不需要为债务提供任何实物担保。美国国债的偿还完全依赖于美国政府的信用和税收收入。
1. 无担保债务
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为融资而发行的债务证券,政府通过向投资者借款来筹集资金。这些国债的偿还依赖于美国政府的信用,即政府未来的税收收入和其他财务资源,而不是某种特定的资产或物品。例如,如果美国政府需要偿还债务,它通常会通过未来税收收入或者发行新的债务来进行偿还。
2. 国债的种类
美国国债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
短期国债(T-Bills):通常为1年或更短期的债务证券。
中期国债(T-Notes):期限一般为2到10年。
长期国债(T-Bonds):期限通常为10年或更长。
通货膨胀保值国债(TIPS):这些债券的本金随着通货膨胀调整,但它们仍然没有特定的抵押物。
3. 债务偿还的保障
虽然美国国债没有具体的物理抵押物,但它们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投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财政能力。美国政府有能力通过征税和发行新债务来偿还现有债务,这使得美国国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享有非常高的信誉度。因此,美国国债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投资之一。
4. 信用评级与市场信心
虽然没有抵押物,美国国债的安全性通常由其信用评级和市场对美国政府的信任来保证。美国的信用评级在过去几乎保持“AAA”的最高水平,意味着投资者普遍认为美国政府不会违约。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例如政府面临财政困难或债务上限问题时,市场可能会对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产生疑虑,从而影响国债的利率。但由于美国的经济体量和全球金融体系中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国国债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
5. 为什么美国国债没有抵押物?
政府信用:美国政府的信用和征税权使得政府能够发行大量的无担保债务。
全球需求:由于美国国债被广泛视为最安全的资产,全球投资者愿意购买这些债券,尽管它们没有抵押物。
货币主权: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货币主权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它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来偿还债务。因此,它不需要提供具体的资产抵押。
美国国债没有具体的抵押物,投资者购买国债主要依赖于美国政府的信用和未来的税收收入作为偿债保障。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由于美元的国际地位以及美国政府的财政能力,美国国债被视为极为安全的投资工具。
6、美债的常规发行流程(非QE时期)。
美国国债的发行并不一定是跟QE绑定在一起的。美国发行国债是由财政部根据年度预算与赤字情况,决定发行多少国债的。
美债通过拍卖形式发行,商业银行、大型投资银行、养老金、海外央行等参与竞标。分为竞争性投标,指定利率,中标者可能拿不到;非竞争性投标,接受财政部定价,100%获得配售。
常规流程发行国债,商业银行等购买国债仅仅动用市场上的美元,美联储不会增发美元。购买后,美元从商业银行账户划转到财政部的账户(TGA账户,在美联储),这部分美元相当于从市场抽走(不代表M2减少,但有流动性收紧效应,导致货币乘数反而下降),同时市场上的国债数量增加。
财政支出开始后,美元从财政部账户注入市场(给政府员工发工资,搞基建等)。
QE时,美联储购买的是二级市场的现有国债,上文的QE介绍仅仅是流程,并不是说决定QE了,财政部就发行国债,然后美联储只买这部分国债,实际上美联储不管新旧,买就行了。
七、美联储是如何选择货币政策的。
1、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是美联储调控经济最关键的工具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和融资成本,以维持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以下是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政策工具
操作方式
市场影响机制
主要经济效果
降息(下调政策利率)
降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
降低银行间拆借成本 → 降低贷款利率 → 提高借贷和投资
刺激经济、提升通胀压力
加息(提高政策利率)
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
提高贷款利率 → 抑制消费与投资 → 抑制信贷扩张
遏制通胀、减缓经济过热
下调准备金率
减少银行需保留的准备金
银行可贷资金增多 → 增加贷款 → 扩大货币乘数
增强市场流动性、促进扩张
上调准备金率
增加银行需保留的准备金
银行可贷资金减少 → 减少放贷 → 降低货币乘数
紧缩流动性、对抗通胀
公开市场操作(OMO)
购买/出售国债
买债注入准备金 → 卖债回收准备金
调节短期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前瞻指引
公开未来利率走势预期
引导市场心理预期
增强政策效果、稳定预期
量化宽松(QE)
大规模购买长期资产
注入大量准备金 → 降低长期利率 → 推动信贷扩张
刺激经济、压低利率曲线
2、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政策框架)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源于其双重职责(Dual Mandate):
A、充分就业
B、价格稳定(通常为2%左右的通胀率)
因此,美联储主要根据以下几个现实指标来制定货币政策:
指标
描述
对政策的影响
通胀率(CPI、PCE)
衡量物价水平变动速度
通胀↑ → 紧缩(加息);通胀↓ → 宽松(降息)
失业率(U-3/U-6)
衡量劳动力市场健康程度
失业↑ → 宽松(降息);失业↓但通胀控制 → 维持或紧缩
GDP增长率
衡量经济增长活力
增长疲软 → 宽松刺激;增长过热 → 加息抑制
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利率期货)
市场对未来经济和利率走势的预判
政策需“稳定预期” → 依赖前瞻指引调整
金融市场稳定性
股票、债市、信贷市场的波动情况
金融危机时,可能实施非常规政策(如QE)
全球经济/汇率压力
国际因素如人民币汇率、地缘政治、他国加息潮等
防止资本流出或本币贬值时可能被迫加息
3、举例说明政策应对方式。
情境
美联储可能采取的措施
通胀上升至3%+,失业率维持低位
加息 + 缩表(减少资产负债表)
通胀过低(如1%),经济增长疲软
降息 + QE(购买国债、MBS)
金融危机导致信贷冻结
降息至接近零 + 量化宽松 + 流动性工具
全球美元流动性不足(如新兴市场挤兑)
与他国央行启动货币互换(Swap)机制
八、国债、QE一些其他描述。
1、国债的利息支付。
财政部定期支付利息,所有国债的利息(coupon payments)由美国财政部根据债务安排,在到期日或半年付息日,从财政部账户中划拨现金支付;这笔钱来自财政部存在美联储的账户,叫作 TGA(Treasury General Account)。
对于美联储持有的国债利息支付。美联储持有部分国债,就像任何机构一样,所以美联储会从财政部那里收到相应的利息转账,这笔钱进入美联储的收入账户。美联储不是盈利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它在扣除自身运营成本和法定准备金之后,必须将剩余收入(包括所有国债利息)上缴给财政部,这个返还行为叫做“remittances”。
这里的返还利息解决了一个问题,以赌场举不恰当的例子,你没有筹码喊下注是无效的,即使赢了也不会获得彩金,借债也是一样,没有本金就借钱给别人,是没有资格收利息的(实际上没有本金根本就无钱可借),美国国债和美联储这一番操作,使得他们没有钱却可以借钱,债务人(美国政府)要付利息和本金(当然实际上,本金是不会支付的),债权人(美联储)凭空造钱却可以收利息,虽然收到的利息都返还给了债务人(这点能抵消无本金却借钱给别人还收利息的疑问),也不会向债务人催逼本金。这种发行货币的方法确实很巧妙,但总是感觉还是有缺失,这个缺失导致了国债规模越来越大,也没有办法去偿还,连如何解释这个国债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按国债的原则,利息要还,本金也需要还,但实际上根本就无法偿还也不打算偿还。说到这里思路有点乱,暂时不写了。
为什么最后会返回,却还要支付利息呢?是为了维护制度的中立性与市场结构,遵守合同,国债是法律上的债务契约,财政部必须向持有人支付利息,不管是谁持有。美联储作为独立机构持有国债,必须像任何投资者一样获得利息收入。财政部是政府部门,美联储是独立央行,不可合并账户,否则容易演变为政府直接印钱。美联储也支付利息给银行(IOER),这部分不返还政府。财政部除了支付利息给美联储,还必须支付给所有市场上国债持有人,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基金、外国央行(中国、日本)、普通投资人,这些利息支付是真实的、不会返还的,因此是政府的真实财政成本。
2、美联储怎么购买国债。
美联储不能直接向财政部购买国债,这是法律禁止的,美国《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明文规定,美联储不得在一级市场直接向财政部认购国债,必须通过二级市场,从银行或投资机构手中购买这些国债。
财政部发行国债,在公开市场上拍卖(一级市场),卖给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券商、养老金)等。
这一步不增加货币总量,只是市场上的资金流转。
美联储在二级市场上,用“凭空创造”的准备金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国债。
这一步增加了基础货币(MB)。
商业银行获得准备金,可能进一步放贷,利用货币乘数效应带来M2扩张。
为什么不允许美联储直接向财政部购买国债呢,因为如果美联储直接印钱给财政部,就等于“政府无限量印钱花”,这相当于彻底掏空货币制度的信用,是最原始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机器。为了避免财政权和货币权勾结,美国在法律上设下了这一道防火墙。
如果有人质疑,“如果财政部与银行私下勾结,再让美联储马上买,不还是一样?”确实,这是现实中所谓“财政-货币协调”的方式,但至少它不是法律明文允许的直接买,而是以市场中转的形式进行,这是美国金融体系维持形式上的独立的重要手段之一。
3、QE中各个步骤中,美元、美债的流动方向。
第一步,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金融机构拍卖获得国债。此过程财政部得到美元失去国债,金融机构得到国债失去美元。此步骤的美元是市场上的美元,非准备金。
第二步,如上文所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为,资产增加-国债等,负债等额增加-准备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为,资产中的国债减少,资产中的准备金等额增加,负债不变。更好的描述是,美联储用准备金置换了国债,而不是购买。此步骤只有准备金的变化,市场上的美元没有变化。
第三步,商业银行利用增加的准备金进行放贷,扩大货币投放量。这一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为,资产中的贷款(应收)增加,负债中的客户存款等额增加。此步骤,市场上的美元增加了。
请注意这一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获得了美元,供自己使用。在某个国家的货币信用中,获得货币的政府如何花这笔钱是至关重要的,花钱的监督监管程度是决定某国货币信用的程度的重要因素。
QE扩大货币供给,简单说就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央行把商业银行的美元置换成了准备金,市场上的美元是已经经过货币乘数放大后的M2,而准备金是基础货币,这是个简化的说法,某个数额的美元是否能当准备金用以放贷,看的是准备金率,且是否QE的判定标准是市场美元的流动性不足,而不是准备金率是否饱和,国债是美元发行锚定物。
4、美国国债的偿还。
美国国债是一种政府债务工具,其基本特征与普通债权大致相同,利息支付与普通债务一样,但本金返还却……压根就没打算还。
借新债还旧债。这是最常见的国债偿还方式,政府通过发行新债来支付到期的旧债本金,即通过新发行的债券获得资金,再用这些资金偿还之前的债务。这是一个类似于循环的过程,这种方式本身并不会导致国债的总量减少(废话,只会不断增加),但通过不断的再融资,可以平滑债务的到期压力,并且通常不会影响政府的流动性。
理论上,国债应该在到期时偿还本金,但由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实际上政府并不需要直接“清偿”本金。政府在偿还债务时是通过再融资的形式来平衡到期债务。如果国债被一直“滚动”下去,政府在技术上可能不需要“偿还”任何本金,而只是不断通过新的债务来支付旧债。换句话说,政府的债务余额可能长期存在,而不会减少。
如果国家持续进行债务滚动,即不断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那么实际上,国债的本金永远不会完全偿还。在这种情况下,国债的本金没有一个实际的偿还期限,而是通过不断的再融资得以“延续”。这种方式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政府的信用评级、经济状况、税收收入等因素。如果政府无法继续通过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就可能陷入债务危机(主权货币发行国家会无法通过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么?)
中国的房贷,以前喊着买房是最佳投资的那批人,给过一个理由,说是你现在贷50万,虽然你看起来,付出了首付,连本带利还要还100万,很亏,但将来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你实际上还款的人民币数量的真实购买力估计只值现在的30万,早买房早上车,还能赚,并以00年代初期买房的人举例,那时工资多低,月工资1000不到,房价也要2000多,但是现在看呢,他们轻松提前还清贷款,房价还涨到了1万,赚大发了。然后就迎来了如今的房价崩盘……
也有人以通货膨胀货币将来贬值来解释怎么还国债,说别看现在国债规模很大,即使加上利息,几十年后,实际要还的金额的购买力比现在的低多了,所以这不是个事,还取了个名字叫化债,虽然这种说法很天真,但普通大众看到这种说法相信的人真的不少,实际上,国债的还款模式是借新还旧,而借新还旧增发国债增加货币投放本身就是通货膨胀的起因(所以美国对发债和增发货币管控的算是比较严格,M2至今也没有多高,反观中国的M2,都已经超过美国+日本总额了),也就是真等到几十年后,国债的规模会膨胀到比现在还大,好比说,现在欠10万亿,50年后货币贬值10倍,貌似实际上只要花等值于50年前1万亿就能还清本金,实际上这时欠的国债总额绝对会大于100万亿(国债是有利息的,即使约定好了50年内不用真的还一分钱本金,50年后要还的本金刚好是100万亿,但你却需要再多还50年的利息)。
按理论表面来说,国债当然要还,但实际操作中,国债压根就不用还也没人想过要真的还。但持有国债的机构(不包含美联储),也是按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的,这看起来跟普通债券没有区别。如果把国债当作普通债券来看待,就跟庞氏骗局非常相似了。虽然可以把国债解释为一种长期负债工具,方便再融资,背后是政府信用做支撑,且市场有这个需求等等,以避开这样的评价,但还是那句话,你遵守按期还本付息,就不能完全脱离普通债券的框框的。
至今也没有经济学家,解释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如何最终处理所有国债的本金偿还问题,也没有解释这种持续的债务再融资是否会导致系统性危机,或者如何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回答这种无限制的债务积累最终将如何终结。
个人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债为锚发行货币的体系,已经持续这么多年,并没有看到致命的危机(其他国家也有很多这么做的,但美国最严格,管控的最好,相对比起来,美元信用最好),貌似这就是当前最好的货币政策了,但要是能有一个理论能解答上文所说的问题就更好了。
美国这样发美债,实际上没打算还,仅从货币上来看跟央行直接印钱给美国政府区别在于,美国政府需要对非美联储持有的美债支付利息,但不管是利息还是本金,支付都是以美元来支付的,本金既然是靠借新还旧来还,利息这些也是一样,还本金和还利息用的美元是一样的,可以说政府的一切开支,只要有赤字,那就找美联储要钱付账。
美联储目前仅持有4.2万多亿的美债,但美债的总额却高达36万亿,也就是近32万亿的美债为其他机构持有,这些机构必定要求美国政府按期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与普通债权无异。看来是真的得换一种锚定物,改一下货币发行方式了。美元至今还算坚挺,完全是其他国家信用度更低衬托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