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高温天致使她中暑身亡 --- 杭州女子体温至42℃,热也会要命
2025-07-10 13:58·医师浅谈健康
7月初,杭州连续高温预警,市区气温飙到39℃。下午三点,杭州市中心一位35岁女子在户外等公交时突然晕倒,被送到急诊时体温高达42℃,全身抽搐,意识模糊,不到一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医生看着体温监测仪直摇头:“这是典型的重症中暑,送来时已经是热射病晚期。”
高温天不是闹着玩的,热真能要命,而且来得快、下手狠,等你有意识时,往往已经晚了。
中暑不是简单“晒多了”,最重的那种叫热射病
普通人对中暑的理解还停留在“头晕、出汗、恶心”。但医学意义上的中暑分得很细,最严重的那一种叫——热射病。
它的致死率高达50%,发病后6小时内抢救不到位,几乎无生还可能。
热射病就是体温调节系统彻底崩溃。患者核心体温超过40℃,但皮肤却干燥、无汗,因为汗腺功能也已衰竭。此时大脑被高热灼烧,肝肾等脏器接连衰竭,死亡往往在数小时内发生。
为什么会中暑?不是因为太阳晒,而是热散不出去
人活着靠恒温,体温维持在36.5℃~37.5℃。但天气越热,人体越难散热,尤其在湿度高、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皮肤出汗也无法蒸发,热量卡在体内,越积越多。
正常人靠出汗、呼吸、血液循环调温。但当环境温度接近甚至超过体温时,比如38℃以上的闷热天,这一机制就可能失效。
热散不出去,身体就像被封死的锅炉,压力一旦爆表,就可能炸锅。
谁最容易中招?不是老人,而是年轻人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人和孩子才怕热。事实上,热射病的典型受害者恰恰是年轻健康的成年人,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军训学生、运动员。
他们多在高温下长时间运动、工作,身体代谢快、产热多,却忽视补水和降温。最可怕的是,他们往往不觉得自己有事,直到突然昏倒、抽搐、意识丧失。
这类热射病被称为“劳力型热射病”,起病极急,死亡率极高。
体温超过40℃就是重症信号,别再以为“多喝水就好”
很多人面对中暑,第一反应是“多喝水”。但到了热射病阶段,水已经救不了你。
只要出现以下任一症状,必须立刻就医:
体温超过40℃
人说话混乱、行为异常
出现抽搐、昏迷
不出汗反而皮肤干热
此时体温每升高1℃,脏器衰竭风险就翻倍。千万别拖,也不要自己扛,打120是唯一正确做法。
空调不是奢侈品,是命的保命装备
有些人习惯不开空调,觉得“扛得住”。还有老人不舍得电费,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用扇子“熬着”。
但医学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时,依靠风扇降温效果几乎为零,反而可能加速脱水。
空调是目前对抗高温最有效的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室内温度在26℃~28℃最为安全。若家中有老人,务必确保他们白天能在空调房休息。
高温天最危险的时间,不是中午,而是下午三点
很多人误以为中午十二点最热,其实地面温度在午后才达到峰值。下午2-4点是重症中暑高发段。
而且城市里的“热岛效应”会让体感温度远高于气象温度。比如室外气温35℃,但马路边实际温度可能高达55℃以上。
所以高温天尽量避免下午出门,尤其是老人、慢病患者、孕妇,哪怕只是“下楼买个菜”,也可能引发中暑。
“热死”的机制,其实是一场体内电解质的崩盘
中暑最核心的问题不是“热”,而是水和电解质的紊乱。
人在出汗时,不只流失水分,也流失钠、钾、氯等电解质。一旦失衡,就会导致肌肉抽搐、心律失常,甚至多器官衰竭。
研究显示,高温下大量出汗,体内钠浓度下降可能在数小时内引发脑水肿,表现为嗜睡、呕吐、抽搐。
所以补充水分时,必须同时补充电解质,不是靠白水,而是含盐饮料或电解质补充液。
热射病的抢救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30分钟
重症中暑患者若能在30分钟内完成降温和补液,生存率大大提高。超过2小时,死亡风险激增。
目前医院常用的降温方式包括:
冰毯降温、冷盐水输液
酒精擦浴、冰袋敷颈腋腹股沟
鼻胃管注入冰水洗胃降温
但这些只能在院内完成。家属要做的,是在救护车到来前,把人移到阴凉处,脱衣、扇风、冷敷、少量补水。别等太久,别错失时间。
真正的中暑预防,不是“别晒太阳”,而是从生活方式入手
热不是唯一杀手,脱水和疲劳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有效预防重症中暑,做到这几点才靠谱:
提前补水,不是口渴才喝
避免空腹出门,低血糖更易中暑
穿透气浅色衣物,避免热吸收
定时休息,别连续暴露高温环境
不要长时间戴口罩在户外,影响散热
补充适量盐分,尤其是高汗量人群
中暑是慢性死亡的快节奏版本,它不等人
很多人以为中暑是“慢热”。其实热射病往往来得极快,从头晕、发热到昏迷,可能不到20分钟。
杭州这位女子就是个典型教训——35岁,没基础病,平时身体很好。只是那天中午没吃饭,下午赶着去见客户,站在太阳底下等了15分钟。
她也没觉得不舒服,但晕倒时体温已飙到42℃。
医生说:“她来得太晚了,连降温反应都没有。”
结语:高温下的命,是最脆的命
中暑不是虚弱的象征,也不是老人的“专利”。它是高温下人体系统的全面失控,是可以在几小时内杀人的凶手。
在高温天气里,每一个人都该有“防中暑意识”。别硬扛、别大意、别拖延。热也会要命,真的不是吓唬你。
参考资料: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高温天气健康提示 [EB/OL]. 2023-07-01.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暑防治核心知识手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③ 陈琳. 热射病的诊断与处理 [J]. 中国急救医学, 2021, 41(8): 713-717. ④ 徐昀. 热射病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J]. 实用临床医学, 2023, 24(06): 112-115.⑤ 世界卫生组织. 热浪与健康:公共卫生应对指南 [R].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