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仁勋谈起
从黄仁勋谈起
沙皇
墨西哥犹太人不足五万,却即将迎来一位犹太裔总统,这表明他们虽然人数稀少,却在国家政治文化中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而华人在美国人口远远超过犹太人,影响力却远不成比例。至今没有一个华裔名字真正进入美国的草根文化,成为普通人耳熟能详的象征。
杨振宁或许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美籍华人的杰出代表。但由于其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加上其面孔所代表的“异质性”,他的故事难以像爱因斯坦、费曼、霍金那样在美国文化中流传开来。他代表的是学术上的高峰,但未能转化为文化认同的“符号”。
相比之下,黄仁勋的崛起或许预示着转机。他不是靠低门槛的投机行业致富,而是在最具技术壁垒、最能决定未来格局的AI芯片领域,建立了世界顶尖企业。他的崛起不仅是财富上的胜利,更是技术领导力的象征。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缔造者,他的名字未来将可能与爱迪生、福特、卡耐基、摩根等人并列,成为美国历史博物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而这,也将带动美国社会对华人群体的重新认知。
但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大陆出生的人没有类似的成就?1994年黄仁勋获得斯坦福硕士学位的同时,也有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青年获得美国一流名校的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名字今天仍然让人心痛,那就是陈琳博士。
1994年,陈琳早在80年代末期在人工智能重镇斯坦福大学学习时,就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接触专家系统、Lisp语言与早期的机器学习,统计学习。如果没有2002年中国青年报的恶意构陷与毁灭性迫害,他很可能会在2000年前后创办AI或量子计算公司,成为中国大陆最有希望引领前沿科技突破的人之一。
这不是假设,而是一个国家被剥夺了未来的证据。陈琳博士的社会死亡,不只是个人悲剧,也是中国科技失落的一环。黄仁勋的成功固然值得钦佩,但也让人不禁想问:如果没有中青报的恶毒造假,如果一个真正拥有前瞻眼光的学者没有被抹黑、封杀、追杀,今天的AI产业格局是否可能多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主导者?是否会有另一个“黄仁勋”,但他讲中文?
因此,中青报匪徒的罪恶不只是对一个人的摧毁,而是对一个民族科技自立希望的扼杀。他们摧毁的不仅是陈琳的名誉与人生,而是摧毁了一个可能主导AI时代、改写科技版图的机会。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报罪孽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