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刁手

注册日期:2025-05-05
访问总量:11134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香港"皇后大道"要改名为"习主席大道"?


发表时间:+-

香港“皇后大道”要改名为“习主席大道”?

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先生最近抛出惊天动地的提议,要将香港的皇后大道改名,甚至还要把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扫地出门,换上林则徐的塑像。可若真要改名,依某些人的脑洞,改成“习主席大道”怕也不是天方夜谭。罗大佑在《皇后大道东》里唱道:“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这句带着戏谑的歌词,如今听来竟像一语成谶。何君尧的改名大计,活脱脱就是“搞搞新意思”的现实版,可这“新意思”,怕是要把香港的灵魂给搞没了。

文革改名狂潮:地名的“革命洗礼”

改街名这事,祖国大陆早有“光辉”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地名“革命化”的热潮,街头巷尾的路牌成了政治狂热的试验场。北京的王府井,堂堂商业命脉,被改成“人民路”,生怕“王府”二字勾起封建余孽;上海的南京路,繁华依旧,却被硬冠以“反帝路”,仿佛改个名字就能把帝国主义的影子从外滩驱逐。广州的北京路摇身一变成了“前进路”,天津的劝业场则被赐名“跃进路”,一副要带着全民蹦跶进共产主义的架势。连偏远小城都没逃过,湖南长沙冒出“东方红路”,新疆乌鲁木齐立起“红旗路”。红彤彤的路牌如雨后春笋,唯恐落后半步显得不“革命”。可笑的是,改来改去,百姓嘴里还是老名字,南京路照旧是南京路,改名的政治狂欢,最终不过是一场自嗨的闹剧。

皇后大道:香港的血脉与罗大佑的预言

香港的皇后大道,无论是东还是西,早已不只是两条路,而是香港的命脉与记忆。从殖民时代的洋行马蹄,到如今金融巨鳄的高跟鞋响,这条大道见证了香港从渔村到国际都会的百年传奇。罗大佑在《皇后大道东》里唱道:“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那略带嘲讽的曲调,仿佛早已嗅到历史的荒诞。歌词里的“伟大同志”与“新意思”,如今被何君尧的改名提议演绎得淋漓尽致。皇后大道若真改成“习主席大道”,怕是要让罗大佑的吉他弦都断得干干净净。这“新意思”,不是要让香港与时俱进,而是要让它的历史记忆被格式化,硬塞进单调的“爱国”框架。

皇后大道承载的,是香港中西交融的独特气质。它的名字,不只是殖民时代的标签,更是香港人奋斗与多元文化的象征。改名?改成“习主席大道”还是“林则徐大道”?这不是换块路牌,而是要抹掉香港的集体记忆,把这座城市的复杂历史削成一张单色画布。香港的魅力,在于英式邮筒、维多利亚港、茶餐厅与霓虹灯交织的拼图。硬要“搞搞新意思”,等于拿把剪刀,把这拼图剪得七零八落,只剩一抹刺眼的红。

一国两制:井水不犯河水的幻梦

“一国两制,井水不犯河水”,这句承诺曾是香港的定海神针。可如今,改名换像的提议像一记重拳,又狠狠打脸这所谓承诺。皇后大道若改名“习主席大道”,等于宣告香港的独特性可以被随意涂改,河水早已搅浑井水。林则徐他的历史舞台在虎门,与香港的脉络有何瓜葛?硬把他搬到中环,替换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怕是连林大人都要喊冤:“我禁的是鸦片,不是路牌!”何君尧的“新意思”,表面慷慨激昂,实则是文化上的“强拆”,要把香港的历史简化为“反帝”与“爱国”的二元对立,多元叙事被一刀砍断。

改名改不了香港的魂

何君尧的改名大计,活脱脱是罗大佑歌里“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的翻版,可这“新意思”却像一场历史的恶作剧。香港的皇后大道,不是谁的私人画板,更不是政治风向的跑马场。改成“习主席大道”?怕是连出租车司机都要迷路,GPS也得罢工。历史不是橡皮泥,捏来捏去只会面目全非。香港的过去、现在、未来,不是几块路牌能定义的。罗大佑的歌声仍在回响,提醒我们:皇后大道还是老老实实做皇后吧,别被“新意思”折腾成谁的大道。毕竟,这条路的灵魂,比某些人的脑洞靠谱得多。

浏览(354)
thumb_up(3)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