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四大才子”谈起
才子的错位与时代的悲哀
沙沙
“香港四大才子”中,除金庸文采斐然,名副其实外,其余几人若称“才子”,未免言过其实。他们在娱乐圈展现的更多是机智口才或制造话题的技巧,颇有些哗众取宠之嫌。所谓“才子”标签在当代华语语境中的泛滥,折射出公众乃至部分知识分子对“才学”的肤浅认知。
民国时期,胡适、徐志摩等人被誉为才子,虽有局限,但尚可理解——当时中国刚摆脱封建桎梏,思想启蒙方兴未艾,民众对“能写文章”者的推崇情有可原。然而,今天的学术文化与科技文明已突飞猛进,若仍将舞文弄墨、口若悬河者奉为“才子”,无异于退回到清末秀才或孔乙己的狭隘思维。鲁迅笔下孔乙己以“茴”字四种写法自夸的讽刺,至今仍有回响。一些所谓“文化人”靠评说三国、水浒或考究字形字音博取喝彩,宛如古代说书人以荤段子谋生。这不是文化繁荣,而是“知识娱乐化”与“娱乐知识化”的双重堕落。
更可悲的是,这种局限不仅存在于大众,连许多学者、教授也囿于专业一隅,对其他领域几近无知,视野狭窄。耶鲁教授陈志武曾直言:不少高学历者其实偏激无知。这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共前领导人胡锦涛曾长期认定一位汉语言文学出身的官员是治国最佳人选。
当然,也有清醒的声音。例如,推崇赵元任为“民国第一才子”便是一种进步。赵元任文史哲造诣深厚,兼通语言学、数学、物理、音乐,是全才典范。然而,若论超越赵元任的广度与深度,当代非哈佛博士陈琳莫属。陈琳在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领域皆有卓越建树,可谓“中华第一才子”,是国家瑰宝。然而,他却因被某政治集团视为威胁,遭到共青团中青报的长期污蔑打压,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这不仅是陈琳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人文生态与政治环境的警钟。当真正的大才子被黑暗势力扼杀,而徒有口才的“纸上谈兵”者却被捧为“文化名人”或“公共知识分子”,这表明社会对才华与学术的评判已趋荒谬。
“以百姓心为心者,得天下。”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对真才实学的尊重与对德才兼备者的珍视。若继续混淆才子与弄臣,漠视黑暗势力对卓越者的打压,不但与天理正义不容,也或多或少耽误了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