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纪实法制小说《中国判处了第一个间接故意杀人犯》
(纪实法制小说)《中国判处了第一个间接故意杀人犯》
第一章:11岁小学生的遗书
2021年11月9日,西江省江九市模范小学,到了每天下学的喧嚣时间,突然有人尖叫起来:不好!楼顶有人,好像要跳楼,快去告校长。校长还没来,一个瘦小的身影,决然地从楼顶,像一片凋零的落叶,坠落在坚硬的水泥地上。他叫贠梦,年仅11岁,是江九市模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警察掰开他的小手发现了他写的遗书,揉皱的纸条上面是稚嫩却力透纸背的字迹:“我的死,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凶手就是班主任白美丽,是她逼死了我!”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遗书上郑重签了名字,还认真摁了手印。不仅如此他还托同学转交另一份遗书给班主任白美丽。
遗书本该是揭开地狱真相的钥匙,11岁的孩子太高估了人性和法律良知,悲剧仅仅是序幕,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更令人窒息的、笼罩在司法阴影下丑陋人性的集体缄默。
第二章:人性的扭曲
贠梦的噩梦结束了,父母还没有走出哀恸,很快被更大的恐惧覆盖:为小贠梦的寻求正义之路,每一步都踩在冰冷的权力和扭曲的人性之上。
尽管遗书直指凶手,当地警方和检察院却用中国习惯性办理自杀案的方式,没有证据证明是他杀,就定性为自杀,根本就不关注是否涉及间接故意谋杀导致自杀,拒绝将此案作为刑事案件立案公诉.稍微懂法的人都明白,这绝非普通的民事纠纷,这是一条人命。
警方办案人员调取了事发前后的教室监控录像,没有依法复制、封存、带走这至关重要的间接故意杀人的证据,反而任由录像留置在学校长达15天!
当贠梦的父母要求查看时,得到的答复是:录像“因技术故障部分缺失”,且已“覆盖”了关键时段。录像内容被系统性删改甚至存在补拍的嫌疑,指向班主任白美丽长期精神虐待,间接故意杀人的直接证据——长期打骂、羞辱贠梦的的画面荡然无存。
江九市教育局和江九市模范小学的反应堪称道德和法制的模范,面对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和对班主任教师的指控,他们像处理一次普通的考勤失误.没有道歉,没有调查,更没有反思。最令人发指的是,学校竟下令拆除了所有教室的监控装置,“割耳盗铃”,杜绝未来任何可能的“麻烦”被证据。领导层无一人担责,仿佛贠梦的死从未发生过。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被遗书直指为“凶手”的白美丽,堂而皇之地继续上课,没有怜悯没有忏悔,甚至上课时,还继续对逝去的孩子污名。
第三章:荒谬的判决
走投无路的父母,决心依靠自己在网上搜寻的法律知识,为儿子讨回公道。
他们以"侮辱、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 对白美丽提起了刑事自诉。
这个罪名的选择,本生就是一个致命的诉讼策略失误:
没有穷尽一切手段争取公诉,向更高层级申诉立案监督,追究当地警检机关导致关键监控证据毁灭,拒不立案的责任。导致:
轻纵重罪:白美丽的行为,结合遗书、同学证言(证明长期辱骂、孤立)、白美丽本人在法庭承认“多次发现贠梦异常发呆”等事实,其行为模式完全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要件:
认识因素:作为一名资深教师,尤其在她已观察到贠梦“多次异常发呆”(显露出心理崩溃前兆)的情况下,她完全应当预见到自己持续的、变本加厉的精神虐待(如遗书指控的“逼死我”)可能导致贠梦产生自杀念头甚至实施自杀的极端后果。
意志因素:白美丽在明知上述风险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停止虐待、进行疏导或报告,反而继续其行为,甚至在收到遗书(明确死亡预告)后,选择了销毁遗书而非报告、救助。她对贠梦可能死亡的结果,明显持放任和推波助澜的态度。
结果因素:导致贠梦最终跳楼身亡。
然而,2023年8月9日,江九市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却将这个沉重的悲剧变成了一场冰冷的司法闹剧,判决书的核心逻辑令人瞠目结舌:
“贠梦多次未完成作业,未请假,教师白美丽的言语责备及罚站惩戒行为,未超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及学校手册的规定范围,属于正常教育管理范畴,不构成犯罪。其收到遗书后丢弃的行为虽有不妥,但无法证明与贠梦的自杀有刑法上的直接因果关系。故判决被告人白美丽无罪。”
这份判决,迅速引爆舆论。“未超出惩戒范围”、“无因果关系”的认定,在遗书指证、长期精神虐待致死的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充满了对“教育惩戒”外衣下残酷精神暴力的刻意忽视和开脱。“无罪”二字,像一把淬毒的匕首,再次刺向贠梦父母早已破碎的心。
第四章:迟来的善良的“处分”
一审荒唐判决的余波中,在贠梦父母不懈的抗议和媒体持续追问下,江九市教育局和江九市模范小学终于在事发近9个月后,姗姗来迟地发布了一份对白美丽的“处分”通报。这份通报,同判决书一样冰冷而充满算计:
被动响应:开篇强调处理是基于“江九市公安局移交的问题线索”,而非主动调查。暗示其行动是上级压力下的被动产物。
核心回避:对贠梦死亡的根本原因——白美丽长期精神虐待导致自杀——只字未提。仿佛贠梦的死与白美丽无关。
轻描淡写“红包”:仅含糊提及白美丽收受学生家长“红包”(实际数额不明,庐山旅游等实质贿赂只字不提),未提是否构成受贿罪(金额或情节明显够立案标准),也未提追缴退赃。将赤裸裸的收受贿赂美化为“红包”。
毁灭证据零追责:对模范小学领导层主导的故意删改补拍监控录像、毁灭关键证据的严重犯罪行为,避而不谈。渎职、包庇、帮助毁灭证据罪被完美掩盖。
象征性惩罚:给予白美丽“警告处分”,但保留党籍、保留公职、继续在原校任教。说是处分,不如说是对逝者家属的二次羞辱,对社会正义的公然挑衅。
领导全身而退:主导毁灭证据、严重失职失察的模范小学领导层,无一人受到任何形式的追责或处分。
这份通报,彻底暴露了地方教育系统与基层权力对罪恶的包庇和对生命的漠视。江九市教育局、江九市模范小学领导层的渎职、包庇、湮灭证据罪,昭然若揭!江九市公检法机关在立案、取证、判决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枉法裁判,同样难辞其咎!
第五章:中国判处了第一个间接故意杀人犯
转机,出现在绝望的深渊。
二审审理期间,贠梦父母的代理律师(此时已聘请有实力的刑辩律师团队)力排万难,引入了一位权威的儿童心理创伤专家。专家对贠梦生前的日记片段、同学证言、白美丽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访谈了多位曾受白美丽“管教”的学生及家长,出具了一份石破天惊的评估报告:《论白美丽系统性贬损行为导致的集体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对贠梦死亡的关联性分析》。
报告明确指出:
白美丽对学生尤其是对贠梦长期实施的语言暴力(羞辱、嘲讽、贬低)、人格打压、恶意孤立等行为,远超正常教育惩戒范畴,构成系统性精神虐待
这种虐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持续性,旨在摧毁学生的自尊心和控制反抗意志。
多名学生表现出符合PTSD的症状(焦虑、噩梦、回避上学等),证明白美丽的行为造成了普遍心理伤害,形成“集体PTSD”。
对于已有抑郁倾向(发呆异常)的贠梦,白美丽在明知其心理状态脆弱的情况下,仍持续并加剧虐待,并在收到明确自杀预警(遗书)后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其主观心态符合对死亡结果的“明知”与“放任”,客观上直接促成了自杀行为的发生。其行为模式完全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这份基于科学和详尽调查的评估报告,如同一道强光,刺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编织的重重迷雾。二审法庭顶住压力,采纳了“间接故意杀人”的法律观点
第六章:正义的终章
终审法庭庄严肃穆。检察官的指控掷地有声:
“白美丽并非失手,更非无心。她手握教育权柄,却将其化作凌虐的刑具。她明知贠梦如风中残烛,仍一次次吹灭希望的火苗;她接到死亡预告,却冷漠丢弃,任其熄灭!这不是过失,不是意外!这是披着教师外衣,行放任死亡之实!当暴力穿上教育的外衣,我们都是沉默的帮凶!”
法庭最终宣判:
“被告人白美丽,身为教师,本应为人师表,爱护学生。但其长期对贠梦实施系统性精神虐待,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在已观察到贠梦明显异常心理状态、可能发生极端行为的情况下,仍未停止侵害甚至变本加厉,且在收到贠梦明确表达自杀意愿的遗书后,未履行任何报告、救助义务,放任贠梦死亡结果的发生。其主观上对贠梦的死亡持放任态度,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其侮辱、虐待行为是导致贠梦自杀身亡的直接原因,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
“本院判决:撤销原判!被告人白美丽犯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法槌落下,尘埃落定。旁听席上,贠梦的母亲攥紧儿子生前的校徽,泪水无声滑落。
旁听席上和守候在法庭外有过同样遭遇的家长,一个接一个和贠梦的母亲拥抱。法庭外,有过同样遭遇的孩子们,齐声唱起了网络作曲家专门为贠梦谱曲的《对不起,亲爱的妈妈》:
对不起,亲爱的妈妈
好大一个地球,好冷的家
大人们为什么总是追着摇篮炸?
对不起,亲爱的妈妈
好大一个中国,好渴望的家
为什么总有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家?
对不起,亲爱的妈妈
好大一个学校,好温馨的家
老师为什么不能容我快乐长大?
对不起,亲爱的妈妈
好大一个世界,好大的天下
为什么偏偏连我也容不下?
尾声:
终审判决三个月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未成年人遭受精神虐待案件审理指引》,首次将“长期系统性精神虐待致被害人自杀身亡”明确纳入可适用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情形予以严格审查,并对教育机构、监管部门的证据保存、报告义务、监管责任做出刚性规定。
教育部同步修订《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新增“负面行为清单” ,首次将“讽刺、挖苦、恶意比较、孤立、公开羞辱等造成学生心理伤害的精神虐待行为”明确列入严禁范畴,并规定了严厉的问责机制。
铁窗里的白美丽苍老了许多,天天写上诉,犯人们天天听到的她念叨:什么狗屁法官,我连杀鸡都不敢,怎么会成了杀人犯?
一位法学家在评论此案时沉痛指出:“法律必须足够锋利,能刺穿‘教育惩戒’的伪装,精准界定‘明知风险而放任死亡’的间接故意。
(作者重要声明:《中国判处了第一个间接故意杀人犯》一文纯属虚构,白美丽并未受到法律制裁,贠梦的父母还在继续上访,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被间接故意谋杀的所有无辜的生命,让人间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