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

注册日期:2025-03-10
访问总量:1120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话说“中式教育”


发表时间:+-

(网络图片,侵删)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沉积于古今国人头脑中的一个固有观念。教育之所以从来都被置于中国人一生的头等要务,是因为在国人看来,教育的唯一作用就是拿到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那块儿“敲门砖”。读了书才能升官发财——“学而优则仕”;上了学才能拥有豪宅美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获得物质利益是唯一目的,这是此地全民共识。


富人重教是为了争得更多财富,穷人重教是为了“脱贫改命”,这似乎并无可厚非。但是,这里被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是,物质生活并不代表一个健康人格和健全人生的全部,也绝非仅仅是满足了物质需求就算一好百好成就了完美人生。如果是那样,人就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了。一个有“教养”的人,不是只摸清了升官之道或学会了两手脱贫技能的人,而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而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人人皆知国人特别重视教育,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然而,国人实际上一向是重教(4声)不重教(1声)的,也就是说只在乎孩子要接受教育,却并不重视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不在意孩子被学校教了哪些东西。换言之,所谓“重教”,真正应该重视的不是接受教育而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学子在受教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譬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种教育,扭曲人性成为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也是一种教育;培养独立与批判思维的珍贵素质是一种教育,形成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奴才品性也是一种教育;遵从普世价值观是一种教育;认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是一种教育等等。如此看来,虽然同样是受了教育,但教育出来的是全然是不同的两种结果。


为什么说教育的内容如此重要,是因为现行中式教育里,充斥着大量陈腐的观念、虚假的历史、反智反逻辑的常识错误、盲目的愚忠信念和毫无根据的仇恨意识等等垃圾内容。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教育,一切早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们只管负责死记硬背;唯上是尊、唯书是准、唯命是从是所谓好学生的标准;强行推崇的是统一思想、整齐划一和集体主义精神;以一个固化的模板粗暴裁剪原本多姿多彩的每一个独立个体;有个性或非主流被视为异端和“刺儿头”而常常遭受当众嘲讽和羞辱;独立思考不受待见;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贵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没有容身之地。对于走进校园接受教条、机械、刻板的灌输式教育的学子们,有人形容为“生动活泼的进去,呆若木鸡的出来。”试想,这种教育的环境与教育的内容,恐怕想不培养出“木鸡式”学子都难,更遑论培养出有着自由心灵和先进公民意识的国民了。


教育的方向或目的原本是培育富有优良品质和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培养心地良善、人格健全的人,培养拥有自我意志和独立精神的人,以及能够明辨善恶是非且富有悲悯情怀的人,而绝不是把受教者教成一个个考试的机器争利的工具,教成只知道崇拜权力和金钱的势利小人,教成一群深谙各种跪姿的标准奴才,教成把出人头地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非人”。


当下社会出现的那些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人;出现的全民互害模式以及无底线作恶等乱象,中式是教育难辞其咎的。


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叶即提出“全人教育”理念,使教育成为更加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工程。全人教育主张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包括培养个体的完整人格以及人的身体、精神、智力、情感、审美、好奇心、体恤心、创造力、想象力、尊重感、社会互动以及自我实现的期望等,促进个体潜能的完全发挥。


一国教育的优劣,显示出来的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政策的优劣,而本质上反映了一国的治国理念与制度设计的优劣。政制决定政策。唯有先进的国家治理制度才可能拥有先进优质的国家教育制度。中式教育已经在一些错误观念和僵硬知识的应试教育中步入歧途许多年,不知道几时才能融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主流之中呢。





浏览(13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