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

注册日期:2022-12-28
访问总量:64189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过度肥胖可能是一种疾病


发表时间:+-

过度肥胖可能是一种疾病

 

 

过度肥胖不仅仅是体型的改变,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状态。它意味着身体的各个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在一些个体中,体重甚至超过正常范围的50%或更多。每一份新增的体重,都是由活跃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同样需要氧气和养分,也会产生代谢废物,需要由心脏、肾脏等器官持续处理。

 

因此,体重越高,器官的代谢与输送压力就越大。这种持续的高负荷运行,最终将加速心脏、肾脏等关键器官的老化,导致功能退化,甚至提前衰竭。

 

水分潴留:从“虚胖”走向疾病

 

过度肥胖常常伴随体内水分的异常滞留。当肾脏的排水与代谢能力减弱时,水分无法有效排出,易形成“虚胖”与慢性水肿。血液中的水分增多,会稀释血浆,增加心脏泵血负担,最终影响血压稳定。

 

更严重的是,这种水潴留会启动一个典型的病理性恶性循环:

 

水钠潴留 → 血压升高 → 肾小球受损 → 肾排水能力下降 → 更多水钠潴留

 

当血管内水分持续过多时,舒张压升高,心脏搏动力加大,导致收缩压也同步上升。这种“双高血压”状态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和肾小管功能,使整个循环系统逐步陷入被动与崩溃的边缘。

 

心理与社会因素的隐性推手

 

肥胖的成因不仅在身体,还藏在人的心理与社会环境中。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与情绪疲劳会引发内分泌紊乱,特别是皮质醇、胰岛素等关键激素的调控失衡。

 

人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行为:暴饮暴食、依赖甜食、对高脂高糖食品产生“补偿性渴望”。

一顿宵夜,也许是为了缓解加班的焦虑;一袋薯片,也许是应对生活的无力感。但这些行为背后,都是身心系统被压力扰乱的真实写照。

 

问题是,多数人并未察觉这些“代谢异常”与心理状态之间的深层关联。相反,社会上对肥胖依旧存在轻视和误解,许多人认为“胖一点而已,并不严重”。

 

肥胖,是慢性病的催化剂

 

事实上,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这些疾病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需长期用药、持续监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肥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发展极为隐蔽——没有急性症状,却在日复一日中悄然侵蚀人体的代谢系统。

更大的难点在于,多数人尚未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肥胖的严重性,也缺乏主动干预的动力。

 

如果不能从观念上真正重视肥胖,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顽固的高血压:隐藏在肥胖背后的器官损害

 

有些人高血压久治不愈,其根源并非药物无效,而是肥胖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肾脏水分代谢能力的下降。当肾脏不能有效排出多余水分时,血容量增加,血压自然升高,表现为舒张压和收缩压同时偏高。

 

这种状态被称为器质性高血压,靠药物只能“压数字”,但无法真正消除成因。

要想从根源上缓解高血压,必须同步改善:

      ?    体重管理

      ?    肾功能支持

      ?    心脏负担减轻

      ?    生活方式调整

      ?    情绪压力疏导

 

同理,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生活节奏、缓解心理压力,即便服药,也难以终结“压力—内分泌紊乱—高血压”的病理循环。

(本文作者非医学专业人士,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做任何人医疗依据)。

 

多伦多 李 郡


浏览(242)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